马若文的部下此时除了最年长的李铭顺外,李修群是过的最舒坦的。他任水师帮统,驻防繁华的宁安府。身边有娇妻,外有做统领的岳父和认做大哥的大公子,是生活的最好的,但是李修群生性谨慎,越如此越小心。除了在官府或者家中外,就是在船上,才二十多岁,就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这让在宁安府的想抓住他把柄的御史台的御史们是毫无办法。
除了李修群外,刚结婚的大老粗孙思远四月初去宁阳府报到,然后去东林上任都统制。虽然他的外任也许有发配的意思,但毕竟曾经是马若文的铁杆,妻子还是李姓大族,而李家在宁阳府辖区内一直颇有影响,故而东林的地方官及衙役、富户都对他十分客气。而孙思远听取了李铭顺的建议,上任后逐渐开始戒酒,而且在李碧婷的教导下,开始读书,摆脱自己的半文盲情况。所以他的生活也逐渐走向正轨。
为了削弱马若文从西海带来的部属的实力,也为了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马若援、于廷皓、王星仪以南洋驻军成平日久为由,力主以有实战经验的马若文的部属来外任。马仲云思来想去,觉得也有道理,也认为马若文的部属太过于集中于长子周围,也是个麻烦,就同意了。八月十六日,枢密院下令:
何胜调任金龙岛安西寨镇守使;
唐定飞调任铭英府驻军都统制;
吕晓骏调任永晋府驻军都统制。
同时王星仪还以右相的名义下令升方世宝为兵部从五品武库司员外郎。
考虑到距离较远,也为了让他们熟悉情况和与马若文有个告别,同意唐定飞、吕晓骏还能停留半个月,九月一日必须启程。
对于又两个心腹被调任,马若文表面上一如既往地平淡,但是内心却无比伤心。二人被调走后,从西海回来的铁杆中身边只有赵飞雄、李玉坤了。方世宝能在二十几岁就从五品,是殊恩,但是由实际掌握兵权的将领成为一个文官,实际上是明升暗降了。可以说到此时,马若文能实际调动的军队只有身边这两千人的卫队,然后再也没有了。
八月的后半段时间,马若文根本无心处理政务,其实也没有多少政务可以处理了。筑城的事宜有段文成、王星仪办理,他只是听一听而已。不过亏多段文成、王星仪也是力主强化海岛防御的,至少他的心血不会白费,只不过他不能亲自指挥实践和查验了。
八月二十九日,已经升任参知政事兼礼部官的袁克功(文永三十三年生)去拜望马若文。马若文热情迎接。袁克功是袁伯言之子,论辈分,马若文叫袁伯言是老舅舅,而袁克功与马仲云自然就是兄弟相称了,虽然他要小马仲云很多。
袁克功因为好好的怀远府知府被马若援挤掉是十分不满的,如果按照惯例,袁克功在怀远府任内表现是很不错的,下一步是极有可能接管刑部或者吏部的,但是马若援搞鬼,最后只能是个清水衙门礼部。幸亏马仲云出手,让他成为了四位参知政事中的最后一位,不然一个清水衙门就会让他终老的。因此,袁克功对这个表侄是有情绪的。
袁克功:“大公子,我知道你最近心情不好,是不是因为几位部属要外放所致啊。”
马若文:“哪儿有啊,他们是我的部属,也是朝廷臣将,那是应该的。”
袁克功:“多余的话我就不说了,他们两个去南洋,人生地不熟,你也没去过那里,不甚了解。不过我小时候在那儿待过。我二叔在那儿一直耕种,多少认识几个人,有几分产业。你放心,我知道如何。”
马若文:“老叔,我可没有让你对他们徇私情的意思和要求啊。”
袁克功:“我只是随便说说,你就姑且一听啊。”
随后双方又闲扯了几句,然后袁克功离去。
袁克功其实是故意试探马若文的,他要把未来压在马若文身上,因此也要先看看马若文的城府,如今看来还是可以的。如果他轻易答应,袁克功反而不放心。不久,袁克功给在南洋经营产业的最小的堂弟袁克安(文永三十五年出生,袁伯宏之子)写信,让他好生关照唐定飞、吕晓骏二人,详细说明了两人的背景。
九月一日,唐定飞、吕晓骏去南洋上任,李铭顺前往送行。如同叮嘱孙思远一样叮嘱了二人,不过这两人要比孙思远稳重多了,不需要说破。
九月二十日,唐定飞上任铭英府都统制,三十日,吕晓骏上任永晋府都统制。上任后,他们确实按照实战经验来训练驻军。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但是在当地大族袁、韦、谢三家的支持下,二人也总算是化险为夷。更重要的是在南洋掌握最大庄园的铭宁静园、思北婷园的马俊乾虽然已经七十九岁,却常年在外,却对海山洲的局势洞若观火,对马仲云这个侄子的所作所为极为了解。因此对马若文的两个部下也还是很关照的。
九月二十八日,袁克功奏请今年的科考应该特设西海恩科一项,理由是义正辞严。认为西海军民安抚使司虽撤,但是西海军民在去岁征战中表现优异,应特殊照顾,可于十一月举行的科举中特设,并选拔二十名文官和三十名武职。这个建议立意高远,加上以前就有过提议,不过因为战事而被迫终止,如今提出正当其时。马若援、于廷皓也没有办法和理由阻拦,最后只能同意。但是反对单独设立,认为西海军民安抚使司已经罢撤,军民都已经本地化。不过可以增加名额,文武职位各增加十名。马仲云同意次子的安排。而主考的人选,马若援以退为进,提议马若文、李铭顺、袁克功出任。但是马若文知道弟弟的意思,以自己曾任西海安抚使为由反对,并说自己常年征战,请求居家养病。李铭顺、袁克功也推脱不任。最后由杜守贤决定了主考人选,文职主考为王星曦,副主考为李子恒、张隆安。武职主考为参知政事沈文辅,副主考为枢密副使卫孝敬、仪仗司副都指挥使段进宁。
杜守贤的这个安排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所用之人都是比较中庸立场的人,都能够为各方接受。马仲云非常满意。
马若文对于袁克功的建议是感激的,但没有表态。从十月开始,他将自己的积蓄以林燕卿的名义捐出,说这是为来怀远府赶考的西海学子而准备的。马若文知道如果以自己和李铭顺的名义出这笔钱,必将又成为靶子。而用林燕卿的名义,马若援即使不满,也没有办法。因为林燕卿的地位很超然,她是一种象征。
十月接近中旬的时候,增加录取西海人员的消息已经传遍了西海军民的主要居住地东林县。孙思远极为高兴,和妻子商量后自己出资五千贯,妻子李碧婷又拿出自家的一些陪嫁钱两万贯供在东林的西海一些学子们出去的路费,得到了当地西海人的拥护。
十一月的考试安排在十一月二十二日举行,文武科考内容基本如常。不过武职方面在参照文永六年成例的基础上增设了对火器方面的内容以及对兵书战法的了解。可以看出沈文辅希望未来的将帅不要只记得冲锋,要成为儒将、大将。
考试持续了五天的时间,十一月二十七日最后全部落幕,十二月二十日公布最后的结果。就在这段时间,马若文于十一月十六日就奏请马仲云请求外出视察闽东三岛的城池和榷场建设,得到批准,要求他在春节前返回。马若文此时离开,是为了避开张榜的时机,也是为了避免这些西海人借机去看他,免的父亲和弟弟对他产生不必要的怀疑。
十一月十七日上午,马若文就从怀远府出发,只有黄澄泽、李运昂和几个人跟随,总计不过二十人。而且路线也没有走宁西,而是从光宁直接登船先到岚山岛。
十一月二十五日,马若文一行抵达了岚山岛。杜定瑞亲迎。距离战事结束已经一年多了。连海城在杜定瑞的经营下,已经修复并加固。连海城本来基础较好,故而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基本成型。在原来城池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楼台、敌台、弩台和小炮台等一些防御设施。新的连海城周长七百多丈,广一丈五,高两丈三,开设四个城门。城用石块砌成,坚固高大。房屋上千间,驻军五千二百人。另有居民两万多人。
杜定瑞请马若文为新的连海城起名,马若文同意,不过说可以先起名,但要等父亲批准。名字他已经想好了,叫连海城永安寨。
在几天的视察里,马若文才慢慢知道杜定瑞原来是枢密副使杜守升的长子,永兴十三年出生,今年也只有二十九岁。但是因为常年在外任武职,看起来却很苍老。马若文问他:“你既然是杜相之子,是可以平流进取的,怎么选择了做武职呢。”
杜定瑞:“大公子是晋公之子,不也从军杀敌啊。”
马若文:“有志气。”
杜定瑞:“父亲当年在南洋作战有功,而祖上杜航、杜宽都曾和高祖、太宗浴血沙场。人生不过几十年,除去早年和晚年,真正的时间不过二三十年,为了不辜负人生,我从小就有志于沙场。在南洋和那些土蛮外夷没有什么意思,要真正锻炼还是得与武国作战,所以我就选择了在连海这个最前沿。父亲、伯父和祖父都曾和我说过,我们祖上是雍州人。关西出将,这是古来就有的说法,虽然我们如今蛰居海山洲,但是我时刻不敢忘记我们的祖籍。”
马若文:“好小子,你将来的成就会超越你父伯的。”
杜定瑞:“全靠晋公、大公子指点。”
除了视察连海城外,马若文在连海城的七天里,还在岚山岛附近的小岛视察,这里的小岛也有些设施,但主要依靠岚山岛。而岚山岛的生产主要是渔盐,粮食还得靠贸易或者是海山洲运输。
二十八日,马若文与杜定瑞先前往小连山的榷场视察。一年多的时间里,这里的榷场已经基本建成。有房子上百间,还有仓库十余座。这里原本就是个集市,所以修建榷场相对是容易的。而且当地大姓林、梁对海山洲的茶叶、粮食、玉石都非常感兴趣,所以这里刚开设榷场就就贸易很兴隆。
三十日,马若文又和杜定瑞去牛山以南的三山巡检司的榷场查看。这里相对要偏僻一些,不过榷场也开设了起来,也有了些房子,但远不如小连山。马若文返回岚山岛的途中就在想,看来牛山以南地区更适合做堡垒要塞,而不适合做榷场。回去后问杜定瑞的看法。
杜定瑞说:“臣也赞同大公子的看法。臣认为小连山可以以商贸为主,军务为辅。三山巡检司地区则外以商贸为主,内以军务和斥候打探消息为辅。今后的修建主要是在三山巡检司修建城寨为主,但外包裹榷场的皮子,以掩人耳目。”
马若文:“有道理,按你的意思办。两地事宜也都归你节制。”
杜定瑞:“臣定不辱使命。”
十二月二日,马若文一行从岚山岛南下,途经九山岛、浮山岛。这两个小岛幅员较小,却是颇具战略意义和位置的。九山岛在武国兴华府东面的平海城以南,而浮山岛则在永宁城以北。两个小岛如同两颗钉子一样从海上隔断了两地的联系,平时看起来无所谓,但是如果打起来,以两地水师为依托,则可以袭扰断绝两地的联系,很有价值。可是两地的防务却乏善可陈。马若文对此深感忧虑,在途中就下令,让杜定瑞以连海知县兼镇守使的身份兼管九山岛防务,并派人火速传达。
十二月七日,马若文抵达金龙岛。这里的镇守使是他的老部下何胜。何胜对马若文到来很欢迎,马若文也很高兴。
马若文来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令何胜分出几百人去巩固浮山岛,命他以金龙岛镇守使名义兼管浮山岛。何胜不问为什么,坚决执行。
马若文随后说:“实话说,让你金龙岛兼管浮山岛是有难度的。毕竟北面是武国重兵戍守的永宁城,还有去年占领而又撤出的福全城。”
何胜:“末将只知服从军令。永宁城确实坚固,以臣这几千人根本不可能打赢。但是福全城则已经有所了解。另外臣上任几个月来,与福全的守将关系还不错,所以福全城对金龙岛的威胁暂时是不大的。另外西面的中浦城,虽然我们去年不得已撤军了,但是也基本把它毁了,要想恢复起来也是需要时间的。”
马若文:“那就好,你要明白,你这个金龙岛地处三大岛的中央,可是不同一般,正东就是宁西县,你所关系非轻啊。我知道你打仗没问题,但是你这个镇守使也要多学管理民众和发展生产的经验。”
何胜:“臣明白,臣竭尽全力。”
在金龙岛,马若文也视察了城寨建设。金龙岛虽然比不上岚山岛,但也可圈可点,加上对何胜的了解,所以还是放心的。
十二月十五日,马若文从金龙岛南下启程前往蝶陵岛,十八日抵达。在蝶陵岛住了五天的时间。对于蝶陵岛的城防和驻军,马若文是有底的。而对两个降将也还是放心的。这里驻军如今已经有五千人。其中安雄铭的人马三千人,已经控制了要害,而黄海渊的人马两千人,都被安排在了外围。而且黄海渊、刘长康经过王继昌的事情也明白了如果此时再生反意,康世杰对他们也不会比王继昌好很多。对于蝶陵岛和这两人,马若文主要是安抚和赏赐为主,暂时不想做别的打算。
十二月二十日,马若文从蝶陵岛出发返回。二十三日抵达宁西,二十六日抵达宁安府,然后一路马不停蹄,总算在除夕夜赶到了怀远府。因为他知道如果不按时返回,保不准又有什么理由会对准他。不过因为太过于长途跋涉,在昌晋二十七年正月一日春节的宴会上,马若文十分疲惫,竟然睡着了,羊希霞怎么喊也醒不来。
在这样的场面睡着,自然很失礼,这让羊希霞很尴尬。但是其母徐瑜婕让羊希霞派人将马若文抬回了文昌宫,让他好生休息。
马若文被抬回去后,徐瑜婕对着众人说:“我这个儿子,离开我十六年,如今回来了才三年的时间。其中有将近一年在打仗,其余的时间不是为国事,就是为下属操劳,我这个做娘的好生心疼啊。”
马若援这时候顺着母亲的话说:“大哥辛劳万分,应该让大哥多休息。”
徐瑜婕:“他是要多休息,但休息后他还是要操劳的,谁叫他是长子啊。他和若涵可是世祖最钟爱的啊。”
马若援的意思原本是顺着母亲的话让马若文休养,不要干预政事。但是徐瑜婕也明白这个儿子的心思,一句世祖最钟爱的将儿子的话顶了回去。在场的杜守贤、杜守贤、李铭顺都心中暗喜。马仲云则一句话不说。
马若文回去就一直休息,初二早上才醒来。但是因为一个多月不是船就是车马,分外劳碌,加上饮食作息不规律,刚睡醒就生病了,倒是不是什么大病。但是他在西海和闽东有过征战,身上多多少少是有些小伤的,这么一生病必然引发有些伤口发炎,所以他又养病一个月,这一个月自然什么事也不管了。
这一个月里,除了妻子和林燕卿外,大臣没几个人前来看望,除了杜守贤、李铭顺之外。其余人不是不能,而是不敢,或者有些人是为了避讳,如袁克功。他最明白了此时过于殷勤反而会坏事。而亲人之中,姐姐马若涵、妹妹马若婧常常来,姐弟、兄妹、姐妹在一起很是热闹。而马若援则这段时间成为了大忙人。
二月底,马仲云下令以连海县城池命名为永安寨。明儿还是马若文起的,只不过得需要马仲云一纸命令。
马若涵、马若婧姐妹两人对政务是不甚关心的,但是他们的丈夫却很关心。马若涵的丈夫是段进宁,无论是出于父亲段文成还是妻子的原因,都是关心和支持马若文的。而马若婧的丈夫萧成豫虽然年纪轻轻才三十多岁,但是却不像父亲那样比较明显的偏心于马若援,而是明哲保身,两边都不得罪。马若援多次想拉拢姐夫,让他在军中或者其余衙门任职,可他就要在学务司这个读书人呆的地方任职,这是个闲散衙门,惹不来多少是非。
这一个月里,李铭顺曾拿着西海考中的二十名文武官员的名单给马若文看,但是马若文却一个字也没看,对李铭顺说:“我不看这些,他们都是父王选拔上来的,是父王的门生,不是我的门生。我只是把他们安全的带回来而已,只是给了他们口饭吃罢了。”
李铭顺讨了个没趣,但是却也很高兴,他认为马若文更成熟老辣了。他处处谦退,而马若援处处紧逼,看起来马若援是攻势,实际上马若文是以退为进,处处示弱,以博取父母和大族勋贵的好感。
三月二十日,枢密使段文成因病请辞卸任,马仲云同意了。晋少傅。枢密使一职务由枢密副使卫孝敬出任。马若援很高兴枢密使这个握有军令调度权的职位是自己人拿上了。从表面上看起来,中书左右相和枢密使三人这三个最重要的职位,马若援已经拥有了两个,只有杜守贤还是支持马若文的,不归属于自己。
不过就在第二天,马仲云下令以宁阳军都指挥使姜淮泰出任兵部官,中书右相王星仪免兼兵部官。宁阳府都指挥使一职由哲顾腾出任。
哲顾腾是当年马仲云随武国太宗北征时候俘虏的狄鞑部将领,后来随马仲云返回海山洲。如今年龄已经六十八岁了,比马仲云略大,但是身体依然健壮。让一个六十八岁的人出任精锐的宁阳军都指挥使,马仲云疯了吗,那怎么可能。段文成的解释最为明白,他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对儿子说:“这是晋公高明之处。哲顾腾是个被俘的人,跟随晋公几十年,只认晋公不认别人。让这样忠实朴实的人出掌宁阳军,最安全。我卸任枢密使,那王星仪就自然会卸任兵部,二者必须平衡。否则王星仪以右相管兵部,枢密使又是卫孝敬,军令和训练权都会集中在一人之手了。海山洲的兵权实际上一分为三,统兵权在大将手中,训练事宜由兵部制定将领执行,调兵权归枢密院。而军队将领的任免权则是三个衙门一起申报会同吏部上报,最后大权都在晋公手里掌握。自古兵权最重要,是人君最后的利器,臣子最好也不要和君王争夺兵权,这是禁忌,大公子深谙此道。”
三月中旬,马若文的病情痊愈了,按道理他应该继续办理政务了。但他这时候请求不再处理政务,想和羊希霞、林燕卿在海山洲和南洋散散心。他对自己的父亲说,自己在外十六年,武国的南疆山河已经基本游览了一遍,反而海山洲和南洋还没有游览,趁现在还能走的动想继续走一走,何况这也是自己曾经的梦想。只不过顺序反了而已,马仲云思来想去还是同意了。
不过正在马若文准备离开的时候,三月二十八日,谢凝莹因病去世,终年一百一十二岁。马仲云下令追赠一品诰命夫人,亲自前往家中吊唁这位外祖母,寄托自己的哀思。马俊嘉也去吊唁自己的岳母,也是寄托自己对曾经深爱过的妻子袁淑敏的爱和悔恨。马仲云还要处理政务,马若文就主动前往袁家代父亲和祖父守孝。并推迟了自己的出行。从三月二十八日到八月二十八日,马若文夫妻就在文昌宫和袁家来回跑,帮着处理各种安葬和善后事宜,完完全全不管朝政。这让马若援高兴了,可是袁谢两大家族包括其仆人都对马若文分外感激,还有与袁谢两家有着密切关系范、李、裴、韦等家也都对马若文是刮目相看,认为马若文很有孝心,是个仁爱之人。
九月十日,马若文夫妻和林燕卿开始了自己的海山洲游览之旅。从九月到十二月,他们游览了整个怀远府及宁安府,还有通远州。他们习惯了冬天,虽然海山洲的冬天不似西海,依然很热,但却是温凉的气候,他们还是感到非常惬意的。他们一行六七人加上随从不过二十人,时而骑马,时而步行,时而坐船,三个多月过的极其平静和安详,也分外享受这段时光。这几个月里,他们完完全全避开了朝政的纷繁复杂与勾心斗角,他学着东晋六朝名士谢安、谢灵运的样子,以清流自诩,安居山林优哉游哉,将朝务都扔给了自己的弟弟还有其余大臣。
马若文在下半年三个月的游览中,不仅是游山玩水,也是在考察民情和了解海山洲的风俗民风,别看他已经四十岁了,但是对海山洲的了解还不如对武国的了解,毕竟他人生中最黄金的时光是在武国而不是海山洲。
昌晋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马若文返回了怀远府,并给父母、叔父、曾祖母还有姐姐、弟弟、妹妹及许多元老重臣等众多礼物,当然也有给李铭顺及他的兄弟的。他对亲人及最熟悉的人都比较了解,有个心意意思到了就行,而给其他人尤其是元老重臣则是投其所好,以书画玉器茶叶为主,虽然这些人什么都不缺,但是马若文给买的,即便是同一件东西,意义也大不同。
这些别人的腊月最后几天都在忙碌准备过年,马若援更是内外事务忙的脚朝天,而马若文则是忙着给众人送礼问候。这在马若援看来是赤裸裸的收买人心。
客观来说,自从谢凝莹去世后尤其是这半年来,许多政务都是马若援在操心。杜守贤也是把许多事都堆给爱办事的马若援,他只管大事和向马仲云请示,也乐的清闲。而马若援在处理日常政务和内政方面,确实还是可以的,这也是马仲云能一直容忍并还用他的重要原因。这几年马若援协助崔昆泽治理内政,学习了许多,锻炼了才能。比如他参与崔昆泽的整顿改革了户籍赋税制度,海山洲的经济比以前更有起色,户口大增,而人口就是财富。
截止到昌晋二十七年底,海山洲三府一州总计人口有一百一十三万五千六百二十七户,口六百八十三万五千二百九十三人,平均每户六口人多。收入方面,海山洲这几年每年总计收入最少在五百六十多万贯,今年达到六百三十万贯,支出五百三十万,盈余百万。而府库存有黄金十六万六千五百两,白银三百九十二万五千两,铜钱六百八十七万贯,布匹三十六万余匹,粮食二百七十万余石,军械十六万件。而南洋铭英永晋府方面,有三十八万七千二百六十户,口二百一十三万五千七百六十口。收入一百六十八万贯,支出一百五十万贯。库存方面有金银总计约六十万两,铜钱七十三万贯,粮食八十三万石,军械两万件。
南洋方面的人口财富等都不如海山洲,这是现实也是发展的情况,同时也有晋国的国策使然。南洋距离晋国海山洲本土较远,为了更好控制这里,马康远以来就一直对南方辖区进行分割,军队进行弱化,财富尽量北移,而官吏方面一直以海山洲大族或者北来后裔出任。同时用旁系大族控制田地,但是不掌握军政权力,以利于相互牵制。
在文永二十九年的时候,海山洲只有十几万的户数三百七十多万人,而到昌晋二十七年,人口竟然增加到一百多万户六百多万人。而这中间只有五十多年,人口能确实是在增长,但是能有这么大的增长,根本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除了在原来的人口自然增长之外,就是挖出了大量多年的隐匿户口。
昌晋二十八年正月,马若文再度向父母表示要继续游览,目标将是南洋。马仲云再度表示同意,马若援陷入两难境地。他一方面愿意大哥就这样不理政务,可也不愿意大哥把繁琐得罪人的事堆给他,他则四处收买人心。但也没有办法。
二月初,马若文夫妻及林燕卿等二十余人从怀远府出发,到月底抵达了文林州永宁港。开启了自己的南洋之行。在南洋他住了七个多月,走遍了南洋的州县乡村,对南洋有了了解。这里土壤肥沃,资源丰富,适合耕种生产,确实是个好地方。他为此多次说:“高祖、太宗和世祖为我们打下了这样一片沃土,不容易啊,我们后辈一定要珍惜。”
在这里,他也见了各地的地方官还有他的老部下唐定飞及吕晓骏。二人也都在此成家了,对方还都是大族。唐定飞娶了袁静茹(昌晋元年出生),乃袁伯宏的孙女。吕晓骏娶了韦鸿辰的小女儿韦敬雁(永兴十六年出生)。对于老部下能娶大家闺秀,他很高兴,也很注意,暗中警示他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被大族所绑架。
当然在这里,他也遇到了丧事,那就是叔祖父马俊乾在七月二十日因病去世,马若文以父亲的名义下令追赠为太师、太尉,荣国公。马俊乾去世后,他庞大的家产就得处理,为了稳妥起见,他不得不暂时让马俊乾之子马仲杰继承,其实马仲杰也已经六十岁了。
马若文南洋之行除了游览见人之外,也有果断狠辣之处。他在五月曾以自身威望调动唐定飞出兵占领了洛那卡国与铭英府之间有争议的一处山寨,因为此山寨是一个突出部,威胁到了武宁州的安全。此外在六月,他听闻马俊乾的手下仗势欺人,暗中支持武宁州地方官将这些人的家产充公,并处斩。一次就杀了二十人。理由是这些人假冒公族强抢民田,欺压良善,并将这些人的土地总计三千多亩全部分给普通佃农。而马俊乾当时已经行将就木,顾不上这些了。而马仲杰继任后也不敢深究,毕竟自己的手下理亏在先。对马俊乾的手下处死,让其余大族都知道了这个一直以逍遥仁慈示人的大公子的另一面。
十月中旬,马若文一行准备返回海山洲。途中前去以私人身份拜访了洛那卡国国王卡玛德。对卡玛德十分尊崇,并注重礼节,还给他带了礼物。马若文以私人身份向其保证两国友谊与对各种约定的遵守,同时委婉地暗示卡玛德要遵守各种约定,忠诚于晋国。
十二月一日,马若文启程返回,十八日返回海山洲怀远府。
刚回到海山洲,御史台和公族府的人就有弹劾马若文的消息,主要是马若文擅自杀马俊乾手下。但是马若文全部否认,并拿出这些人为非作歹的证据,同时还有判决的文书抄件,证据十分齐全。这让御史台和公族府的人无话可说,马怡凝对马若文的做法十分支持并赞赏。马仲云也同意,而马若援对此一直沉默。
昌晋二十九年正月过后的二月,宁阳府传来奏报,兴北县和府城以西发生了地震,死伤惨重。宁阳府和文宁宫因为城池坚固损失不大,而兴北县则损失不小。官府随后的抚恤不及时,进而在五月引发了居民和农民的叛乱,规模达数万人。领头的是张吉、范祥冰等。二人以前是裁减下来的军人,有过实战经验。所以很难对付。
此次叛乱是海山洲有史以来少有的大规模叛乱,震惊朝野。宁阳府知府裴子昌五月中旬领兵镇压,因为不懂兵法而失败,损失上千人,被迫退回宁阳府,兴北县失守,成为叛军巢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五月三十日,马仲云召集重臣商议出兵平乱和安抚方略。马若援主动请缨出阵,马仲云也想看看次子的能力,同意了。下令以马若援为宁阳兴北招讨使,枢密使卫庆仪为副使,统军征讨。
马若援没有作战经验,基本都交给卫庆仪。卫庆仪兵分三路,一路从光宁北上,作为佯攻,由其部下李吉安率军三千出发。一路走水路,由李胜保率水师五千人准备登陆兴北县,自己则和马若援从怀远北上率主力经宁阳府西进。
客观而言,卫庆仪不愧是会打仗的,三路进军并没有什么问题,进展也很顺利。
六月十日,李吉安率军从光宁出发北上,一路克捷,斩杀叛军数千,于十八日抵达兴北县城包围之然后进行封锁。水路方面,李胜保六月二十日成功登陆兴北县北部,而不是叛军预计的西部,二十五日也抵达县城包围之。马若援、卫庆仪六月二十八日抵达县城。至此达成了对叛军和县城的合围。
马若援原以为城池指日可下,然而攻城半个月毫无进展。叛军还趁夜反突击射伤了卫庆仪,伤势很重,卫庆仪不得不返回宁阳府治疗。没有了卫庆仪,马若援根本不会指挥打仗,他做出了一个最致命的错误决定,集中兵力攻打一个城门,反而让叛军和城外混在流民中的叛军里应外合来了个反包围,死伤两千人,马若援被迫于七月二十日撤军解除封锁,退兵三十里。
眼见战事不利和卫庆仪受伤,马仲云心急如焚,于七月三十日下令以马若文为招讨使,前去接替马若援。但是马若文反对,认为临阵换帅不好,愿意去帮助弟弟尽快平乱,只带千余人,马仲云同意。
八月十日,马若文抵达宁阳府,马若援也迎接,他不发一言,想看看哥哥如何处理。流民、难民和叛军已经混为一体,兴北县附近根本分不清。马若文到后,让赵飞雄、黄澄泽等几个人化妆成难民去转了几天。回来报告情况后,马若文让裴子昌和驻军及进攻的军队在兴北县附近开仓放粮,架设粥棚,长达十余里,仅仅不到七天内,流民难民人数急剧减少,而其余人则全部被抓获,这就是混在流民难民中的叛军精锐。在扫除城外隐患后,马若文调集大军和东林的孙思远部一千人总计万余人于八月二十三日再度包围了兴北县,但就是不攻城,只是围困。孙思远、裴子昌和马若援不解。马若文笑而不语。
八月二十九日,城楼上竟然悬挂着叛军首领张吉、范祥冰的人头,并主动献城投降。马若文大军进城安民。
从马若文十日抵达前线到二十九日入城,前后不到二十天就成功平乱,损失极少,这让马若援十分不解,也让马仲云和其余人都十分敬佩。
八月三十日,马若援、裴子昌等都询问马若文如何破的城。
马若文:“我是流民难民都见过也做过的,知道流民难民的辛苦,他们饿的只剩下一口气,所以如果死打硬拼,不是不可以,但是他们也是亡命徒,死伤难免。相反如果釜底抽薪,给他们一口饭吃并妥善安置,许多人就会背离叛军,那么人数就会大幅度减少。而我派出去的人也混入叛军,进城暗中瓦解其人心,然后他们内斗自然会杀掉匪首。”
马若援恍然大悟,说:“釜底抽薪啊,大哥高明啊。”
裴子昌:“是啊,我们怎么都没有想到。”
马若文:“不敢,碰巧我做过难民罢了。”然后对弟弟说:“二弟,其实你如果不急于攻城,继续按照卫庆仪的办法围困,最多个把月也可以的。毕竟经过地震,城池和城内粮食都无法长期支撑的。”
马若援:“不说了,领兵打仗还是大哥在行啊。”
九月六日,马若文兄弟接到马仲云的命令,命马若文带兵返回,马若援出任兴北安抚使,主持善后安抚事宜。
九月十三日,马若文返回怀远府缴还兵符印信,然后该干嘛干嘛。两日后的朝会,许多人来为他祝贺,马若文笑了笑,然后谦虚地说:“死伤那么多人还祝贺什么啊,我兄弟还在前线安抚受苦呢。何况此战如果我不去,二弟也能完成,我只是捡了个便宜罢了。”
十六日夜,马仲云宣马若文议事。
马仲云:“你的能力确实比你弟弟强,经历也比他丰富,此事就是明证,你也比他谦虚。”
马若文:“臣不敢。”
马仲云:“你是长子,名字也是世祖所起,从小就被寄予厚望,将来给你我是放心的,只是有一点我不放心。”
马若文赶紧跪下,说:“父亲这是何意啊?”
马仲云:“你们兄弟争执从你回来就开始了,几年来,他是步步紧逼,你是步步退让,实际上以退为进,你比他强啊。我只希望你以后能够善待若援,不要兄弟反目啊。”
马若文:“不论如何,儿臣绝不会的。”
马若文知道父亲有些不放心,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保证以后会善待弟弟,马仲云略感放心,让他退下。
回宫后,马若文悲喜交加,喜的是自己距离大位已经是一步之遥,悲的是父亲疑虑以及自己还得做出保证。他明白如果自己不流亡在外十几年,也许不会如此,可如果不在外这十几年,他又不会有这样的能力,也许还未能有如今地位。
十二月底,马若援在基本安排好善后事宜后返回怀远府。马若文奉命亲自出城迎接,给了弟弟隆重的礼仪。
马若援也是个聪明人,自此战之后,他知道了与父亲及哥哥的差距,明白自己与哥哥的竞争要以失败落幕了。
昌晋三十年二月初八,太傅、司徒范希纯因病去世,年九十一岁。马仲云大哭,悲伤不已,亲率重臣去家中致哀,同时慰问自己的姨母袁淑仪,她也已经不小了。同时下令追封太师、太尉,谥号文忠,子嗣不必守孝三年仍旧留任,给了极其特殊的待遇。
之后的时间里,马仲云因为范希纯去世加上徐瑜婕、马怡凝也先后生病,心情沉闷悲伤,五月中,下令长子马若文、左相杜守贤督理政务,马若援等帮理。这已经基本上是确定谁接班了。
十二月二十日,马仲云主持朝会,听取了马若文等这半年多的报告,对各项都比较满意。尤其是马若援主持下的兴北恢复已经按步进行,还有就是九山、浮山岛的城寨建设已经顺利进行以及三山巡检司榷场的建设大体初具规模。
这天在听取报告后,什么也没说,然后令人宣读诏书:
太保、司空崔昆泽晋太傅、司徒、开府仪同三司;
少师马若援赏加俸两千石;
安海军节度使马若文加封江淮闽浙沿海沿江安抚制置使、宁远军节度使、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出任监国,免安海军节度使之职。
然后命重臣朝拜监国。
对于这一刻,马若文及马若援都预感到了,重臣也都预感到了,其实从半年多前马若文督理政务开始就预感到了。经过半年多的实习期,马若文基本已经十拿九稳了,众人也不得不服了。历时近七年的兄弟之争最后以马若文取胜而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