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晋二十六年正月二十二日,马若文返回怀远府后,马仲云在次日为其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典礼。
虽然此战没多少实际利益,但是马仲云是深知此战获取的蝶陵岛及开设榷场和少量驻军的重要性的,为此他为马若文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并在二十五日下令,对马若文进行了封赐:
定远军节度使衔,双海道招讨使、西海军民安抚使,赐便宜行事,赐太宗剑马若文征战有功,夺敌岛屿,杀敌甚众。令武国允开榷场驻军,功劳卓著。特封为中书令、司徒,统领政务,节度使衔如故,班列最前。太宗征战宁西所获之剑著赐,允其所有。战事结束,免招讨使、便宜行事权,其余如故。并著即将所住之地赐名为文昌宫,供其居住。
马仲云的这道命令是对马若文的莫大奖赏,也赋予了其实际上的储君之位,但是马仲云身体仍然健壮,虽然马若文可以统领政务,还是百官之首,但是却没有祖父当年的监国之名。也没有历任晋公即位前的宁远军节度使和江淮闽浙沿海沿江制置使及太尉的名号。
除了对马若文封赏外,马仲云还对其余人进行赏赐:
杜守贤转运粮草保障后勤有功,晋少傅;
马若援协助转运粮草,晋少保;
黄建复、梁维嘉均晋少师;
段文成晋侯爵;
王星仪封伯爵;
田铭濬加子爵;
李修群晋正五品上骑都尉衔,为水军帮统,驻防宁安府;
李铭顺加中书舍人,参与中书省事务;
李运昂晋正五品上骑都尉衔,调入宫廷禁军;
其余诸将方世宝、孙思远、赵飞雄、何胜、唐定飞、徐瀚昂也纷纷获得赏赐和晋级。
可以说此战跟随马若文出征的人大多都获得了奖赏,而且普遍拔高。马若文的得力助手中,李修群成为了水师帮统,驻防了宁安府,掌握了宁安府附近的水上防务。李铭顺更是得以进入中书省参与政务。李运昂则跟随马若文,掌握禁军事务。可以说一时间当年从西海国归来的流民难民转眼间都乌鸦变凤凰,鸡犬升天了。
二月二日,人们称之为龙抬头。这一天的晚上,马若文的手下如李铭顺、方世宝、何胜、唐定飞、徐瀚昂、赵飞雄、李运昂、吕晓骏、李玉坤等在马若文的文昌宫中齐聚,祝贺马若文高升。羊希霞、林燕卿及其子女也在侧。
宴会上,众人是觥筹交错,一个个都喝的多了,渐渐也有些说话口无遮拦了。孙思远此战也跟随马若文出征了,但是并没有什么太突出的战绩,却忠心守护,马若文还是没有忘记他。
酒到深处的时候,孙思远说:“弟兄们,咱们这几年跟着大哥真是发达了,这几年享的福可是比以前二十多年都要多啊,这以前谁能想到啊。”
众人都以为然,这也是事实,都跟着喝了。
然后,孙思远接着说:“大哥,今儿二月二龙抬头,我们敬你。我这次没什么露脸的机会,下次如果再有机会,我一定好好杀几个敌人的脑袋给大哥长脸,保大哥继续高升。”
这番话可是把马若文吓到了,马若文当即呵斥道:“我看你是喝多了,乱说话。”然后命人将他带下去醒酒。李铭顺也知道孙思远说的过头了,赶紧让人带下去,并让众人散去。
众人都散去后,只留下了马若文问李铭顺、羊希霞、林燕卿。
李铭顺:“大公子,此战虽然艰难,但总算是胜利了,也有所得。晋公对你的封赏已经是超规格了,这恐怕是除了储位之外最大的了,可喜可忧啊。”
羊希霞:“你是说若文树大招风了?”
林燕卿:“李先生,你有什么直说,不要这样拐弯抹角的。”
李铭顺:“大公子已经是树大招风,这的确不假。晋国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最高者为太尉。太尉一职虽说虚职,但却是晋公兼任,而下面就是司徒了。还有节度使衔,大公子你比我清楚。宁远军节度使最高,其次各节度使都平级。目前节度使除了致仕的崔相外,你就是最高了。还有立功受赏的人中,除了王星仪之外,大多都是支持你的或跟随咱们从西海回来的。”
林燕卿:“不管怎么说,若文好歹都是宁阳王的长子啊,该不会有事吧。”
马若文:“话虽如此,可是身为君王,有时候是不得已的,是没有办法的。我看来确实位高权重了,需要自省了。”
李铭顺:“虽然招讨使司撤销了,可大公子你还兼任西海军民安抚使,还有节度使,中书令。在二公子及其余人看来仍然权重,何况立功将士都是你的心腹,你还有太宗剑。在他们看来你调兵根本不需要什么兵符印信,一句话即可。像今天孙思远的话估计迟早会传出去的。”
马若文:“我明白,虽然我是父王长子,名字还是世祖亲赐,但我如今毕竟还是臣,我必须小心谨慎啊。”
李铭顺:“我听说大王当年也算被迫流亡,在世祖和元老重臣及武国军队支持下得以重返海山洲执政。大公子你在外流亡十六年,也手握重兵,回来时候还带回八万人,虽然这些人不全是军队,但这在大王和许多人心里无疑会产生联想的啊。”
李铭顺越说越白,马若文越听越怕,确实如果这样想,和父亲当年太一样了啊,他不得不谦退啊。
马若文:“好了,今日不早了,都回去休息吧。”
次日,马若文上表,以西海军民安抚安置事宜基本告一段落,请罢撤西海军民安抚使司,自己开缺此职。另外请辞中书令、司徒之职。
马仲云看后,略微慰劳一下,即同意罢撤西海军民安抚使司,西海军民由所在地官员妥善安抚,一同海山洲境内军民。至于中书令、司徒的职务仍由其兼任。但是马若文坚决请辞。他说:“中书令一职在太师于宁清之前为首相,但是自分左右相后,专崇勋臣。儿臣已然参与政务,还挂中书令之职,不合时宜,恐妨杜萧二相及各部官员办差,特请辞中书令。另司徒、司空为仅次于太尉之职,儿臣位轻识浅,不宜出任。崔范二相勋臣之后,位望隆重,朝野信服。宜由范相以太傅衔守司徒,崔相太保衔守司空。”
马仲云听后十分高兴,很满意儿子如此的做法。尤其是对儿子如此谦退和尊崇老臣十分的满意,答应会考虑,实际上就是答应了。
二月十三日,马仲云下令:
太傅范希纯晋司徒,与太保、司空崔昆泽同理弘德院事务。
马若文著即开缺中书令、司徒,晋少傅,按中书令待遇颁发俸禄。
马若文另外还奏请让林燕卿离开文昌宫居住,他的理由是:“昔日西海军民安抚使司刚成立,尚有许多事务需要询问,故为咨询方便计,儿臣不得已将其安置宫中。如今军民妥定,安抚使司裁撤,林燕卿宜离开宫中,于宁林别墅居住,恐他人非议。”
马若文的道理至少面子上是充分的,而且也确实有道理。马若文与林燕卿非夫妻关系,但两年多来一直居住在一起,这确实不合适,早已经有非议了。只不过因为马仲云的强势压制,所以一直就这样。
不过如今随着马若文主动请辞中书令、司徒,还罢撤西海军民安抚使,马仲云放心了许多,反而不同意了。
他说:“你与林燕卿已经是亲家了,如果把她放到东林,这太远了吧,另外她女儿也是你儿媳,她想女儿怎么办。所以如今没必要让她离开你,仍在你的文昌宫居住。另外当日我对她的承诺一如既往,她可以自由往来晋国任何地方。如果你实在觉得不方便,就将文昌宫旁边的昆阳宫赐给她,让她居住。”
马若文:“儿臣谨遵父命。”
平心而论,马若文是以退为进。他虽然表面上说要让林燕卿去东林,但实际上并不放心,如今这样正好还在自己的范围内。只要有自己在,林燕卿的安全就能绝对保障。
二月二十日,林燕卿略微收拾后搬到了昆阳宫居住,昆阳宫的警卫马若文派李玉坤出任,而文昌宫原来的警卫则由孙思远和李运昂出任。
对于马若文这一系列以退为进的举动,萧兴祖、马若援十分明白,却挑不出理来。不过他们还在等待。
三月初,孙思远二月二的风言风语终于被捅上了台面。三月十日,御史台将此事上奏,捅到了中书省。萧兴祖掌管吏部,却不做表态,将此事递给了马若文,让他处置。马若文无奈,下令将孙思远罢官,革职留任。马仲云后来听到后,干预了此事。三月十五日,马仲云让杜守贤、段文成下令:
文昌宫统领孙思远追随马若文征战有功,宜加历练,著升宁阳府驻军都统制,驻守东林,专办军务。
对于这样的命令,孙思远很不高兴,却完全没有办法。马若文也想挽留他,但是命令已下,他不得不服从和执行。
三月十五日夜,李铭顺找到了孙思远,对他说:“你还是赶紧走吧。”
孙思远:“我为什么要走,我要跟着大哥和你,我走了你们怎么办?”
李铭顺:“糊涂,你跟着我们,我们反而危险?”
孙思远:“你有什么直说。”
李铭顺:“你的话已经成了他们攻击大公子的最大口实,谁也保不了你。你必须走,你走了他们反而放心。晋公还是信任大公子的,在我看来。”
孙思远:“信任,我相信晋公是相信大公子的,可难免他老人家会偏听偏信啊。”
李铭顺:“不得胡言乱语,有些事情,我不能和你细说,你要自己想。东林如今有数万我们西海来的军民,还有三千驻军。你要小心谨慎,和地方官好好处好关系,少喝酒少说话,任何事情不要表态。只要你听我的,一定就能回来。”
孙思远虽然是直率爱喝酒,但并不傻,还是有些头脑的。李铭顺一番话似乎他已经明白了一些。然后说:“我听你们的,虽然还不甚明白,但是我绝对听你们的,可是我爱喝酒管不住嘴,这可怎么办啊,要不你们派个人管管我,我自己缺乏对酒的控制力。”
李铭顺知道孙思远说的是实话,可到哪儿找管他的人啊。
李铭顺将此事报知马若文后,马若文也犯愁,不过羊希霞给他出了个主意,就是赶紧让他结婚,可是找谁呢。羊希霞说:“李运昂年轻,比孙思远小几岁,可是听说他有个姐姐,你出面看能吗。”
为了自己的铁杆,马若文也豁出去了,去找李运昂。李运昂自己做不了主,但答应回去请父亲李子恒与祖父李庆康斡旋。李庆康得知后,思索再三后同意了。李运昂不解,李庆康对他说:“我李家祖上李绍铭乃高祖时代被提拔的首批本地大族,赖高祖、太宗、世祖三代重用及子孙努力,得以飞黄腾达。但是自祖父李凯勤之后,难有显赫大员。我虽然爱读书,但自知非登庙堂之人。你父亲虽然出任侍御史,但还难以立足,而且他的品行有些优柔寡断,难做正职。幸赖你勇而有谋,如今得大公子赏识,家族就全靠你了。我问你,孙思远,你与他相处几日,感觉此人如何啊。”
李运昂:“虽然粗鲁好酒,但对大公子绝对忠心,大公子对他也是情深义重,据我观察,除了李铭顺之外,恐怕大公子最相信的就说这个人了。”
李庆康:“赌一次,做个投资,让你姐姐嫁给她。”
李运昂:“我有两个姐姐,父亲让谁去啊。”
李庆康:“你大姐李碧玉温文儒雅,恐怕不适合他。你二姐李碧婷温和之余却颇有男儿气,可以嫁给她。”
李运昂:“那我二姐能同意吗?”
李庆康:“我去说,为了家族,就委屈她了,她应该会的。只不过你也要和孙思远说白了,让他好生照顾。孙思远既然是粗人,如今你这样照顾他,他也许会感恩于你的。”
不得不说,李庆康虽然不擅不喜做官,但这方面还是很精明的。经过连哄带骗,李庆康终于说动了女儿李碧婷。
三月二十五日,马若文、李铭顺找来了即将启程的孙思远,另外还有李运昂和李碧婷。
马若文:“思远,该说的李大人应该都和你说了,大哥没什么好给你的,不过给你找了个媳妇。”
孙思远:“什么?大哥,这可不带骗兄弟的啊。”
李铭顺:“又在说胡话,大公子何尝骗你啊。”
孙思远:“是谁啊?”
马若文:“其实你该感谢的是李运昂,他二姐小你三岁,昌晋五年出生。如今都过来了,你看看。”
接着,李运昂、李碧婷出来了。孙思远看后,虽然李碧婷没有倾国倾城之貌,但是身形高挑,五官端正,也还算是一个佳人。
孙思远:“我听大哥的,不过先谢谢李兄弟了,我是个粗人,你姐姐这样的大家闺秀嫁给我这个大老粗,怕是委屈些了吧。”
李碧婷:“大公子做媒,这怎么算委屈呢。另外久闻将军勇武,小女子能嫁给将军,不甚荣幸啊。”
马若文:“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孙思远:“李小姐都这样说了,那我再乱说就显得过于不像话了。我是个粗人,以后还仰望小姐包容管教啊。”
李碧婷:“不敢。”
马若文:“好了,就这么定了。思远,你得赶紧上任,就不能在这里给你办了,你去东林上任吧,在那里去办吧。”
孙思远、李碧婷:“谢大公子。”
李运昂还对孙思远说:“孙兄,哦,不,姐夫,我二姐以后就多靠你照顾了。”然后给他行礼。
孙思远:“兄弟,我没别的本事,就是忠心。你放心,你姐姐嫁给我,我一定好好对他,如果不好,你刀劈了我。”
李铭顺:“即将大喜的日子,别说这不吉利的话。”
三月二十七日,孙思远、李碧婷及马若文给他安排的亲随上路去东林县上任,而且他们要先去宁阳府拜见知府裴子昌。这个裴子昌虽然不是裴孝安、裴孝信的直系后裔,却也算是同宗。李裴两家历来交好,将孙思远安顿在这里,马若文还算是放心的。
三月二十九日,马若文上表马仲云,名为:强化对武国方略及征战善后案。拟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今后对武国的方略计划。大意是:
去岁征战八月,赖祖宗神灵庇佑,父王英明指挥,将士用命,我军方可屡挫敌军,夺蝶陵开榷场,迫武求和。然武国及康世杰无时无刻不在谋图我闽东诸岛。闽东诸岛虽孤悬,然为我晋国御敌之前沿进取之跳板,万不可轻弃。为确保我晋国之安全,闽东诸岛宜仿蝶陵铜川寨之制,在金龙、岚山二大岛原有城池之基上加固扩建,并增扩水寨容纳战船,使其为我坚固之堡垒要塞。另在浮山岛、九山岛等小岛建所城,为控扼牵制武国永宁、平海之基。大岛驻军少则千余人,多则五千,设统制统一节制水陆兵马,储至少半年之粮草器械及饮水。
小岛要害之地设都头节制,少则百人多则数百,储一月以上之粮草器械。另在武国榷场之设置,宜名为贸易之地实为城寨堡垒。此榷场虽位极偏,然终系内陆之地,固宜谨慎妥守,徐图长策。方略可采昔日狄在卫谋襄城之所长。此外,在闽州府之斥候宜统归专人节制。名为贸易文装,实集军政于一体,多储粮饷军械,以备万一。多贿地方将吏,使我知己知彼。
以儿臣愚见,岚山、金龙、蝶陵三地应速建成城寨,抚恤军民开荒。三岛可垦之地有限,粮食尚需转运或贸易。然三地渔盐富饶,可以此为基,互市粮草及日常所需,方可为不拔之基。三地宜设镇守使,统辖军民,选文武兼备之才充任,为从五品之制。另连海县之建制仍可保留,知县仍充镇守使,杜定瑞可兼任。
对武谍情斥候至关重要,拟以在闽州府之所有产业应统归公族府管理。日常所需及经营由公族府和商号专营。然统涉谍情消息均需另呈马仲寿及仪仗司,以确保专任,可守如臂使指之意。另仪仗司宜派精明能干之细作在我所辖之货栈酒店等,以方便应急。另榷场之设及有关谍情要闻也应如上办理。而榷场开设,所需条陈,拟由户部、易物司办理。日常榷场及闽州府贸易事务,仍归易物司办理。我晋国大小商人如需赴武贸易,十人以上者需提申请,十人结保,每次携一半货物到对方榷场交易。榷场所纳之税赋,三分之一可供行贿武国官吏日常,三分之一交易物司,另可补充沿海岛屿镇守使之用。
武国势大地广物博,非我一隅之地所能抗衡。今后我对武之策宜名义上朝贡,实则侦探窥伺。贸易上广扩出路,多进我之所需。然我之金银铜币仍严禁出口,因我之储藏远不及武国。而军备上,奉行积极防御之策。不擅启边衅,然如进攻我现有之区域,则坚决回击。三岛不仅为我之前沿,亦为我之藩篱。三大岛在,则宁西无忧。宁西无警,则海山洲无虑。海山洲无虑,我方可建设和南洋开拓,以壮我海中盛国之威名。
马若文的这份计划是根据自己去年的作战经验及在武国多年对武国的了解而拟定的一份详细的计划。这份计划的核心一是要在金龙岛、岚山岛两个大岛大修防御工事,扩建城寨,增加驻军;二是要修建榷场,而且是建名义上的榷场,实际上的城池;三是要加强并统一对武国的消息探查。所有在武国双海省的谍情探子和产业要全部统一管理,日常经营归公族府,但情报则由仪仗司接管,而且仪仗司要派人出任。
对于这份计划,马仲云十分高兴和满意,这也是他多年来所希望的。三十日,马仲云召集众臣商议。左相杜守贤、枢密使段文成、参知政事沈文辅、王昌茂、王星仪等都基本赞成,但是右相萧兴祖、马若援、王星曦、张隆安等则持保留意见。他们的意思是经过八个多月的征战,海山洲财富耗费不少,如今仍要继续备战,则财力难以供给。但是马仲云坚决支持马若文的计划,最后马仲云拍板实行。让马若文、段文成、王星仪专办增设城池和防守事宜,马仲寿、范仲粹、沈文辅、崔旭鹏专办谍情统一管理事宜。榷场事宜由马若援、萧兴祖办理。
沈文辅和崔旭鹏都是仪仗司出身的人,如今马若文的计划正和他们的心意,如果一旦实行,仪仗司的权力将会继续扩大。王星仪历来是倾向于支持马若援的,但是身为兵部官,此次他支持了马若文。他从自己的利益考虑,一旦此项计划实施,沿海岛屿增加驻军,必将军官也会略有增加,那相应的军官任用提名权和训练权,他都会有参与的权力。
四月中旬,从宁西和岚山岛传来消息。范仲粹历经几个月的打点终于将王继昌救了出来。康世杰对王继昌一直不满,想致其余死地,而且已经得到了刑部的核准。不过范仲粹也确实有能耐,通过打点狱卒和按察使司衙门,找到了一个王继昌曾经救过的下属主动替王继昌去死了。而王继昌及其家属则在范仲粹的安排下于四月二日起先后逃离了闽州府,于四月三日抵达了岚山岛,然后转赴怀远府。
四月十八日,马仲云在文昌宫接见了王继昌,对其去年的忠勇表示敬佩,表示不计前嫌,希望他能为海山洲效力。王继昌没想到晋国会不惜代价来救他,更把自己的家人也全部转运了出来。如今已无后顾之忧,自然愿意为晋国效力了。四月二十日,马若文本想通过枢密使段文成将王继昌安置到军中,尤其是希望其出任协管殿前军公事,逐步取代卫孝敬。但是马若援、于廷皓、王星仪等认为不妥。并当堂与马若文发生了争执。马若文认为殿前军老化,需要整顿。马若援认为可以整顿,但只能自己整顿,尤其不应让降将参与禁军整顿,最后决定安排其出任文官。马若文被迫妥协,但想安排其出任怀远府同知。可是马若援还是不同意,马若文不得不对弟弟让步,只能是让其任通远州知州但要求兼任都统制,马若援同意。马若文作为让步,同意通远州知州柳安礼调任怀远府同知,并不反对其日后出任知府。
通过此事,兄弟之争的问题已经公开化了。自马若文回来之后,兄弟之争就已经开始了,但是长久以来一直是潜藏着。但是此次因为王继昌的安排问题,双方正式公开化了。所有的官员们也不得不要站队了。
六月,萧兴祖因病正式卸任右相,加少师衔致仕。围绕右相的位置,两排人都提出了各自的人选。马若文一派主张沈文辅出任,但是马若援一派认为沈文辅也已经六十七岁,年老了。力主相对年轻的于廷皓出任,于廷皓时年刚过五十岁。双方争执了一个多月互不让步,而且各有道理。
七月十二日,马仲云下令以王星仪出任右相,同时下令:
免去卫庆仪枢密副使,升卫孝敬为枢密副使;
徐瀚昂为主管殿前军公事;
袁克功为参知政事兼礼部官;
柳安礼为怀远府知府;
仪仗司副都指挥使张绍晖主管殿前军公事。
马仲云的命令,两个儿子没有任何办法。二人极力推荐的人选都不在右相的范围内,而选择了相对中庸和只懂军务的王星仪。参知政事四人则是沈文辅、于廷皓、徐冠雄、袁克功。怀远府知府人选的交换问题,马仲云早就得知了,此次就顺从了他们。马若援卖力的推荐卫孝敬,很好,马仲云顺水推舟,让卫孝敬子承父业出任枢密副使,但兵权被免,而且枢密副使还在杜守贤之后。徐瀚昂作为马若文的亲信则出掌殿前军,宁阳军依然不动,姜淮泰政治上从不表态。而侍卫亲军则交给了张绍晖,这是勋贵之后,又出任过仪仗司副都指挥使,但张绍晖吸取了父亲张运青当年骄横的经验,在两大势力之间不表态不站队,还让女儿张巧蔓也不要参与马若援的事情,只是安分守己的生活。
对于自己这样不站队不表态奉行中庸方略的岳父,马若援是十分不满的,而且对妻子也很不满。马若援娶张巧蔓的时候主要是看对她年轻漂亮,同时也看对的是张家为世代后族家族,还有张海雅还在。而且那时候马若文还没有回来。可是没想到刚结婚才一年,马若文就回来了。而马若援至今还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是昌晋二十三年出生的,起名为马菡丽。马若援争来争去,如果没有儿子,他还争什么争。为此他在昌晋二十四年又娶了苏谷芹(昌晋元年出生)为侧室,在昌晋二十五年终于为其生下了一个儿子,叫马旭容。这苏谷芹是苏景睿之子苏震博的孙女,其父是苏安国(文永三十二年出生),在南洋做过知县,然后就没有更高的官职。因为苏谷芹为马若援生下了儿子,马若援对自己的大舅哥和小舅子就分外关照。将苏承德(永兴十六年出生)、苏承弼(昌晋二年出生)一个安排在了吏部,一个安排在了御史台为官。
七月二十日,水军统领黄建复因病去世,年七十三岁。马仲云下令追赠镇海军节度使,枢密使,少师。水军统领由梁维嘉接任。但是谁也知道梁维嘉的年龄比黄建复也小不到哪儿去,卸任也是早晚的事情。未来的水军统领是在田铭濬手里还是李胜保手中,目前还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