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回 牧之阵战史思明
书名:大唐仁心 作者:闲穿径竹 本章字数:3224字 发布时间:2020-10-23

杨牧之对李光弼说道:“史思明的铁骑骁勇,我军若贸然出击,恐一触即溃。《孙子兵法》载,彼军若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李光弼想了一下,似是未想明白,遂问道:“如何避实就虚?如何使得叛军钝兵挫锐?某愿闻其祥。”

杨牧之缓缓道:“若要以步兵胜骑兵,盖有四法,一用阵战、二用长矛、三用弓弩、四用设障。若将军信任,草民愿助将军临阵指挥此战。”

李光弼一拍大腿道:“如此甚好!只不过战场上矢石刀枪无眼,阁下可到军械库挑选一身合身的铠甲。”

 “多谢将军好意,草民一介书生,又不上阵杀敌,无需铠甲了罢。”杨牧之脸上漾起了笑容。

李光弼不禁赞叹:“先生真是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啊,依我看,孔明再世也不过如此。”

杨牧之着一身青衫,手执皂旗便随李光弼登上城楼,端的风姿秀逸,仪容俊美。

杨牧之遥望史思明大军后胸有成竹地说:“《孙膑兵法》云:凡阵有十,方阵之法,必薄中厚方,居阵在后。若以步兵胜骑兵,可先布个黄帝天圆地方阵,此阵内外相维,四面如一,攻守结合,有正有奇,虚实并用,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

李光弼道:“但凭先生调兵遣将。”

杨牧之挥皂旗指挥:“遣步兵五千出东门迎战。”

但见杨牧之所布天圆地方阵中,步兵左手持盾,右手持一丈有余的长矛,肩并肩向前挺进,方阵中士兵手中的盾牌不仅护住自身左侧,同时也护住相邻士兵身体的右侧。

杨牧之又指挥第一排士兵半蹲,将长矛对准前方,让第二排士兵将长矛搭在第一排士兵肩上,整个方阵犹如浑身长刺的刺猬般坚不可摧,使得史思明的铁骑无法向前。

杨牧之见叛军骁勇,虽不能前进,亦无后退之意。又命五百弓弩手于城上齐发射之,叛军逐渐后退。此时,杨牧之将一千弓弩手分为四队,轮番出城射击,使其弓矢发发相继,贼不能挡,往北退去。

杨牧之在城楼上看到叛军退去,立即派五千步兵出城设拒马、挖壕沟、布扎马钉,而后又夹着呼沱水布设“却月阵”。

次日,史思明的中军亦抵达常山,叛军铁骑又来搦战,杨牧之以刘裕首创的 “却月阵” 击之。

只见阵中有车千辆,分车为两翼,方轨徐行,车悉张幔,御者执槊,又以轻骑为游军,军令严肃,行伍齐整。史思明二万铁骑不敌,乱作一团,人马中矢者太半,乃退。

却月阵.jpg

              刘裕却月阵示意图

 “契丹狗李光弼,以阵战射杀我铁骑,是欺我无步兵么?传我军令,调饶阳五千步兵前来助阵。” 史思明怒不可遏。

由于李光弼采纳了杨牧之“攻心为上”之策,甚得常山百姓民心。有村民来告李光弼,贼步兵五千自饶阳来,昼夜行一百七十里,已至九门南逢壁。

李光弼忙问杨牧之:“先生可有良策退敌?”

杨牧之微笑道:“将军熟读《孙子兵法》,可曾记得孙子有云,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得地利。如今叛军不知地形、不用乡导。而将军甚得民心,村民自告奋勇来告敌情,我军必胜。”

于是杨牧之遣步兵、骑兵各两千,偃旗息鼓,人含草 马衔环,由村民引着沿呼沱水边小路潜行至逢壁。众将士又依照杨牧之事先交代的计策,候至叛军用饭时纵兵掩杀,叛军猝不及防,全军覆没。

史思明闻之,知大势已去,便退入九门。时常山九县,七附官兵,惟九门、藁城为贼所踞。李光弼遣裨将张奉璋以兵五百戍石邑,余皆派三百兵戍守。

史思明新败,遂屯军于九门,深沟高垒伏而不出,与李光弼相守四十余日。史思明绝常山粮道,城中乏草,马匹只好吃草席为继。

李光弼愁眉苦脸地问杨牧之:“史思明绝我粮道,坚守不出,我军久必生变,如之奈何?”

杨牧之道:“将军勿忧,为今之计,可以车五百乘至石邑张奉璋处取草,将车皆衣甲,弩手千人卫之,为黄帝天圆地方阵而行,贼必不能夺。其二,速遣使告急于郭将军(郭子仪),请郭将军自井陉出,共围史思明。”

李光弼依计行事,郭子仪、李光弼率番、汉约十万大军与史思明战于九门城南,史思明大败。史思明收余众奔博陵,时博陵已归降官兵,史思明尽杀郡官,又劫掠城中百姓。

河朔之民苦于叛贼之残暴,在丐帮的带领下聚集驻守,多至二万人,少则万人,各自为营,抵抗叛军。及郭子仪、李光弼大军至,争先效力,一日便攻下了赵郡。

官兵入赵郡后,也大肆劫掠百姓。杨牧之见状,叫苦不迭,忙谏李光弼道:“叛军失民心便是因为劫掠百姓,我军乃正义之师,所过之处,应秋毫无犯,岂能如此?”

李光弼从其言,收将士劫掠之财物,悉数归还百姓,民大悦。郭子仪军生擒四千士卒,悉数释放,只斩了安禄山任命的太守郭献璆。

哥舒翰闻杨牧之助李光弼、郭子仪大破史思明,大喜。召王思礼至病榻前商议军事,王思礼对哥舒翰说道:“我军大破史思明,军中士气大振,无论军中将士还是大唐百姓,无不高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哥舒翰大脚趾肿得不能行路,屐着鞋子,坐在病榻上叹道:“可惜朝廷中宵小之辈嫉贤妒能,在圣人面前诋毁老夫,自古功高震主,先有王忠嗣、皇甫惟明,后有高仙芝、封常清。前车之鉴,不得不防啊。”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圣人如今要仰仗郡王之威,但有所奏,必定恩准,郡王何不趁此良机,先行铲除异己,到时候大权在握,即便是圣人,也要忌惮郡王三分,又有何惧哉?”王思礼目露凶光。

哥舒翰慢慢点头:“言之有理。安禄山堂兄安思顺素来与本王不合,郭子仪、李光弼目前虽在吾麾下,然二人皆为安思顺旧部,他日安思顺若与本王闹僵,二人以及所将之兵必为其所有。圣人若猜忌于我,必会用安思顺来除掉本王。倒不如本王先行除之,以绝后患。思礼可有良策?”

王思礼道:“此事容易。安思顺乃安禄山堂兄,二人年幼时极亲厚,只需使人诈为安禄山遗安思顺书,于潼关获之以献陛下,奏请陛下诛之,此时陛下需仰仗郡王之威,必会恩准。”

哥舒翰依计行事,玄宗果然下旨诛杀安思顺及其弟太仆卿安元贞,家属流放岭南。

当初,安思顺知安禄山日后必反,入朝奏于玄宗。及禄山反,玄宗以其先奏免罪,此时却因哥舒翰奏报的一封不知真假的书信下旨杀之,杨国忠亦甚为惧怕,不敢多言。

安思顺等被杀后,王思礼又劝哥舒翰道:“如今朝廷内外能与郡王相抗衡者,惟杨国忠耳,不如亦趁早除之。安禄山造反,是以杀杨国忠为名,不如我等挥师进京,诛杀杨国忠,使安禄山反叛没有借口,又趁机铲除了大敌,郡王以为如何?”

哥舒翰斥责道:“如此一来,我等意同谋反,与安禄山何异?若要除杨国忠,且徐图之。”

杨国忠亦知道,哥舒翰的下一个目标便是自己,于是奏请玄宗,招募了三千精兵,由心腹统领,日夜训练,后又招募一万人屯兵灞上,由心腹杜乾运统领,名为抵抗叛军,实则防备哥舒翰。

杨牧之听闻安思顺被哥舒翰冤杀,心想:“想不到我助郭、李二军将史思明逼退至博陵,竟然成了哥舒翰排除异己的筹码。大敌当前,朝廷重臣不思齐心报国,却为一己私利明争暗斗,我若继续留在军中,左右要成为权谋诡斗的牺牲品,还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罢。”

于是向李光弼辞行:“在下受掌书记高拾遗(高适)之托,解饶阳之围。如今饶阳之围已解,在下亦可功成身退了,特来向将军辞行。”

李光弼闻言,叹道:“先生之才,堪比卧龙凤雏,为何便要离开?若留在军中,定能成就大业,前途无可限量。”

杨牧之抿了抿嘴角道:“在下生性疏懒,又极畏死。军中刀剑无眼,再者,实不相瞒,在下有一意中人在长安青山雅居倚门苦盼。也不怕将军笑话,在下是个胸无大志之人,只喜欢花前月下,与心爱之人白头相守。蒙将军错爱,但吾去意已绝,还望将军莫怪。”

李光弼叹息不已:“某闻先生将去,如失左右手。天下高贤,无有出先生右者,他日先生若是改了主意,定要来某军中共图大业。”李光弼直送杨牧之出城三十里。

杨牧之辞道:“不劳将军远送,牧之就此别过。”于是策马往长安方向行去。

却说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叛军后,击败淮阳官兵,俘虏百余士卒并关押于雍丘,意图杀害。令狐潮先去求见叛军大将李庭望,淮阳兵俘虏乘机杀掉守卫,雍丘城内顿时大乱,真源县令张巡率领官吏和百姓痛哭于玄元皇帝庙,后起兵将雍丘光复。

令狐潮又引叛军将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四万余众兵临雍丘城下,此时雍丘城中只有两千守军,城内军民大为恐惧,欲知张巡以何计退敌,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大唐仁心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