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晋二十三年三月三十日午后,马若文一行上百人抵达宁安府宁安港。港口码头上已经有大批的人前来迎接了。为首的是已经晋升太傅的八十四岁却依然身体良好的前中书左相范希纯,是迎接的人中年龄最高的人,其次是范希纯之弟范希礼,八十一岁。除了这两位元老外,还有中书右相萧兴祖,参知政事杜守贤、王茂珣,户部次官兼易物司使王昌茂,宁安府尹兼易物司使范正粹,仪仗司都指挥使崔旭鹏等。还有就是他的亲人。有协管公族府的老姑母马怡凝,时年七十六岁。还有马若文的大姐马若涵,与马若文是同年同月同日生,时年三十六岁、马若文的弟弟马若援,二十九岁、马若文最疼爱的妹妹马若婧,三十四岁。还有他不曾相识的大姐夫段进宁(段文成之子,三十四岁)、妹夫萧成豫(萧兴祖之子,三十一岁)、弟媳张巧蔓(张绍晖之女,昌晋二年出生,二十一岁)。这里说的是张巧蔓也是去年刚嫁给马若援,还没有一年的时间。
马若文见到这么多亲人,十分感动。他首先给这里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范希纯、范希礼行大礼跪拜道:“两位老姨夫,我则能让您老亲迎,这不是折煞晚辈啊。”
范希纯是马仲云的姨夫,范希礼是范希纯之弟,马若文习惯将二位都叫做老姨夫,何况在闽州府的吃喝拉撒花销几乎都是马仲寿和范希礼手下的安排。
范希纯:“若文,当的当的,我们听说你要回来是非常高兴,你爹娘都非常高兴,他们都想来,实在无法抽身,我就代劳了。”
马若文:“老姨母,她们可好啊。”
范希纯:“都好都好,都想见你呢。”
马若文接着给老姑母马怡凝也行大礼道:“侄孙马若文见过老姑母。”
马怡凝:“好孩子,起来,起来。”
马若文:“老姑母身体依旧那么硬朗啊,老姑父如何啊。”
马怡凝:“都还行,就等你回来呢。”
除了这几个辈分最高的长辈外,马若文与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大姐相拥而泣,马若文、马若涵二人抱在一起,马若文说:“姐姐,姐姐......”
马若涵:“你这个小混蛋,为什么要离我们这么久。”
马若文:“姐姐,我再也不离开你了。”
马若文、马若涵是继马宪英、马宪永之后的又一对双胞胎姐弟,马仲云以及已经去世的马康远对这对双胞胎是十分疼爱,并亲自为之起名,希望这对双胞胎能像马宪英、马宪永那样。马若涵姐弟也确实不负期望,姐弟之情异常浓厚。马若涵也为弟弟介绍了他的姐夫,马若文拜过姐夫。
除了马若涵外,马若文与弟弟马若援、妹妹马若婧也都相互拥抱。妹妹马若涵从小喜欢大哥,当年大哥离开时候她才十八岁,如今已经也三十四岁了,时光流逝的太快了。马若婧对大哥说:“大哥,以后还走吗?”
马若文:“不了,我舍不得我的妹妹啊。”
马若婧也为哥哥引荐了自己的妹夫。
马若援带着自己的妻子张巧蔓见过了自己大哥,说:“大哥,你终于回来了。”
马若文:“小弟,辛苦了。”
张巧蔓:“大哥,小妹有礼了。”
马若文:“起来,起来。”
马若援对大哥的回来是一种特殊的感情。从亲情来讲,自己的哥哥回来,当然是高兴的,何况他们还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可从理性和朝政的角度讲,马若援可就不一定高兴了。马若文如果不回来,马若援极有可能接班,因为他学着处理政务已经有五年时间了。退一步讲,即便不接班,也能如当年的马康岩那样位高权重有一席之地,可如今马若文回来了,马若援接班的可能性就几乎为零了,因为朝野之内谁都知道海山洲历任执政者,除了马康远之外全部是长子接班。马若文虽然当年放荡不羁崇尚自由,但是马仲云、徐瑜婕内心依然希望这个长子接班,这不仅是规律,更因为马若文、马若涵是马康远亲自起名,这种意义马仲云非常明白,换句话来说,马若文的接班从出生之日起就已经被注定了。
在与亲人见面后,右相萧兴祖和一干大臣见过了马若文。马若文对萧兴祖是认识的,其余人也都有些印象。这些人都是元老重臣,马若文也弯腰行礼回应道:“萧大人,您是元老,我怎么敢当啊,若文谢谢诸位大人了。”
这些人之中,除了萧兴祖外,马若文最熟悉的就是仪仗司都指挥使崔旭鹏,论辈分,这是马怡凝的儿子,是马若文的表叔。崔旭鹏于昌晋十七年接替沈文辅出任了仪仗司都指挥使。
一番礼毕过后,马若文跟随众人一起进入宁安府宫城。
从港口码头到宫城的一路上,马若文、羊希霞都倍感亲切,这种久违的感觉,这种回家的感觉是完全无法用语言来形若的。而林燕卿、黄傲英、黄澄泽、马旭炎、马菡丹、苏梦青及方世宝、孙思远、吕晓骏、李修群、赵飞雄、何胜、唐定飞等人则更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沿途的街巷非常宽阔,商铺酒肆林立。这都让他们大开眼界,这里太繁华了,这是他们的普遍印象。
当晚戌时,范希纯、萧兴祖、马仲寿等安排马若文夫妻及林燕卿、黄傲英、黄澄泽、马旭炎、马菡丹、苏梦青及李铭顺、方世宝、孙思远、吕晓骏、李修群、赵飞雄、李玉坤、何胜、唐定飞等人在宁安宫饮宴。迎接的官员和亲属也全部在场。
宴会的酒食非常丰富,既有海山洲的特色风味,也有根据这些西北人爱吃的风格而专门制作的菜肴。这让马若文的那些手下们十分满足,这些西北汉子们普遍豪饮,每人都有至少三升之量。即便林燕卿、黄傲英还有马菡丹、苏梦青这些女人和半大的女孩也因为久在西北西南,浸染胡风也非常能喝。
范希纯考虑到马若文一行人历经一年的辗转流亡,路途艰辛,没有说太多,只是自己、马怡凝、马仲寿、马若文说了几句场面话之外,就放开让众人吃喝。
这场宴会持续了两个时辰,众人都吃饱喝足了。范希纯、萧兴祖和宁安府尹兼宁安宫留守范正粹等当晚也就安排他们住在了宁安宫内。
次日,马若文夫妻与子女参拜了晋公故友功臣图以及埋在宁安府的一些元老功臣的陵墓。这是晋国的规矩,任何人都不得违背。而林燕卿等就安排在宁安宫内,由专人带领他们游览参观。林燕卿、黄傲英、方世宝等惊讶于宁安宫的宏伟和豪华。林燕卿等人虽说是汉人,但常年生活在西北苦难之地,并没有见过什么太多的世面,如今宁安宫的这些无异于让他们觉得这仿佛就是天堂和皇宫一样,沉醉于其中的豪华和享受。
四月五日,范希纯、萧兴祖、马仲寿等安排马若文一行人等北上怀远府觐见马仲云夫妻及还在世的谢凝莹、张海雅等人。
四月十日,马若文一行人顺利抵达怀远府,中书左相兼枢密使崔昆泽、参知政事段文成、沈文辅及六部、学务司等官员及怀远府知府田铭玮(田进远之子,文永三十九年出生)等全部迎接。这种场面是十分罕见的。马若文夫妻及随从自然是受宠若惊,但是马若援的内心却十分不是滋味。而马若文的那些部属铁杆在经历了宁安宫的豪华外,又体验了怀远府的风格。怀远府的天气和他们沿街看到的情况更像北方,他们仅仅看了一遍,就更喜欢这里。
进入怀远宫后,崔昆泽将他们领到正殿怀晋殿觐见马仲云。
马仲云、徐瑜婕以及九十九岁高龄的张海雅及一百零八岁的谢凝莹及七十九岁的祖父马俊嘉、七十三岁的杜筱琳与还在世的元老袁伯言、杜昌勋、田进浩、裴泽林、韦方文、苏震博等则在怀晋殿门口欢迎马若文。
马若文进了宫门后是越走越快,已经顾不得礼仪了,他太急于见到自己的父母和长辈。而马仲云也太急于见到十六年不见的儿子,也顾不得什么礼节了,干脆独自出列与儿子相见了,徐瑜婕也紧随其后。
不一会儿,父子两人相见了,徐瑜婕也跟着赶到了。
马若文与父母相见后,三人抱头痛哭,这一刻,没有君臣,什么也没有,只有亲情,只有父子之情,母子之情。
马若文:“不孝子马若文拜见父王、母后。”
马仲云:“起来,快起来。”
徐瑜婕作为母亲,流着泪什么也不说,虽然说是泪,却也是喜极而泣。
马若文后面羊希霞及儿女也跟了过来,马若涵、马若婧、马若援也都跟着过来了,一家人相聚在一起,马仲云说:“我们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十六年啊,十六年啊。我当年离开海山洲到返回,也只有六年,你却整整有十六年啊,人生有几个十六年啊。”
马若文随即让儿子马旭炎、女儿马菡丹叫马仲云、徐瑜婕爷爷、奶奶。两个孩子一个十三岁、一个十一岁,也都长大了,但从未见过自己的祖父母,还有些陌生,但祖孙辈的亲情终究是血浓于水,两个孩子没一会儿都开口了,这让马仲云万分高兴。
随即马仲云领着他们见过祖父马俊嘉,还有杜筱琳、张海雅、谢凝莹等以及一干元老。马俊嘉、杜筱琳、张海雅、谢凝莹这都是目下晋国资格最老的长辈了,都是看着马若文长大的,而这些人里面,最疼爱马若文的还是谢凝莹和张海雅这两位老人了。谢凝莹、张海雅都已经在百岁上下的年龄了,她们能活到现在,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她们当年和张铭静在一起的时间较长,在养生方面得到了张铭静的真传吧。而林燕卿、羊希霞及孩子看着这两位慈祥的老人,也开始羡慕了。
紧接着,林燕卿带着子女和方世宝等人齐刷刷地给马仲云下跪行礼道:“臣等见过宁阳王,大王吉祥。”
马仲云:“诸位请起,诸位都是若文的至交,和他差不多大,也就无异于我的孩子,起来,他这些年多亏了你们。”
众人起来后,马仲云对林燕卿说:“你就是林燕卿,是女苏国也就是西海国国王是吧,没想到这么年轻啊,你是王,我也是王,咱们都一样,你怎么能给我行礼啊,咱们平级啊。”
林燕卿:“不敢,您的王爵乃武国所封赐,名正言顺,我算什么啊。”
马仲云:“在武国那里或许他们不认,但在我的地盘,我认你为王,你就是王。”
林燕卿没想到刚见到马仲云就有这样的优待,还是十分惶恐的,连忙说:“谢大王。”
徐瑜婕这时候在旁边说:“你以后也叫他晋公吧,在晋国,人们一般都叫他晋公。”
林燕卿:“是。”
马仲云:“确实,但是你例外,你想叫什么就叫什么。”
林燕卿:“晋公称我为王,我如果称您为晋公,岂不乱了礼法,我还是称您为大王,您就叫我燕卿吧,在您面前我不敢僭越。”
马仲云:“随你了,好了,我们进去吧。”
进入大殿后,马仲云安排众人落座,然后开始饮宴。因为有马仲云这个最高权威在,虽然有许多人对马若文的归来不满,但是谁也不敢在这个场合来惹是生非,所以是一片和睦的气氛。怀远宫的饮宴与宁安宫的饮宴不同,宁安宫的饮宴菜肴是南北风味都有,而怀远宫怀晋殿的风味则主要以北方风味为主,一方面这里天气最酷似北方,二来是这些人多是北人,而在场的人不少也是北人之后,三来就是马仲云也在武国生活过多年,对武国和北方风味也还是情有独钟的。
饮宴的气氛是一团和睦的,也是颇有欢乐气氛的。马若文的手下大多文化不高,行为举止相对粗鲁一些,这都在马仲云意料之内,他并不意外。孙思远是马若文的手下中最爱开玩笑,也是相对最粗野的,还是酒量最好的。酒喝多后,非要和马仲云喝酒。马若文强行阻止,可是他喝多了,马若文说话他也有些不怎么听,但是马仲云却很喜欢这个言行粗野的年轻人。马仲云与孙思远连喝三大碗酒,这让孙思远十分敬佩。说:“大王,末将喝多了,常爱说疯话,大哥(马若文)是知道的。一般人根本喝不过我,大王您这个年龄,能连喝三大碗,末将佩服,今后末将的命就是大王和大哥的了。”
马仲云:“将军豪爽,本王当年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好酒,如今看见你这样,也想起了本王当年和武国太宗一起在北疆血战时候的事儿了,那时候虽然是以命相搏,却大口肉大碗酒,自由自在,好生怀念啊。”
孙思远:“大王还有这经历啊。”
旁边的参知政事沈文辅、枢密副使兀哈拉说:“堂堂宁阳王岂会骗你,我的性命还是大王所救,如今军中许多人都曾经见过的。”
孙思远原想借着酒兴显摆一下自己的酒量和能力,但没想到马仲云是一位有着实战经验的君王,加上旁边的沈文辅、兀哈拉面色铁青,他的酒劲儿立刻被理性所控制,知道了这不是一般的深宫之中的君主,连忙说:“末将失礼了,有罪有罪。”
孙思远被震撼了,而旁边一直冷眼观看的李铭顺、方世宝、赵飞雄等人也全部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他们虽然都知道马若文的真实身份,也在这几天听说了一些马仲云的事迹,但是如今目睹真人,感觉这不是一般的人。虽然对孙思远十分客气,但是旁边沉勇坚毅的沈文辅、兀哈拉却能心甘情愿为其卖命,足可以知晓马仲云的能力。
除了这一幕外,还有一幕值得一说,那就是林燕卿的女儿黄傲英了。马仲寿已经提前告知大哥马仲云一些关于黄傲英的事儿了,知道了她的身世。所以马仲云特别注意了黄傲英。
马仲云:“傲英,听说你是一个小才女啊。”
黄傲英:“小女子不敢。”
马仲云:“不要谦虚,来,说几句,或者作诗一首。”
黄傲英:“平时敢,但今天真不敢。”
徐瑜婕:“孩子,说吧,说了,我有礼物给你。”
黄傲英见没有办法,看了看马若文和母亲林燕卿,二人都点了点头,黄傲英只能壮着胆子说了,他看了看周围,还有周围的人,说:
“崇山峻岭建大城,海外孤岛有仙境。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民仰拜宁阳王。
君明臣贤冠三代,物阜民丰好风景。
但愿常居海山洲,得侍君王享太平。”
众人都清楚这是一首歌颂的诗,而且拍马屁也比较明显,但是却也不是完全的瞎扯。马仲云、徐瑜婕听后大笑,许多人也笑了,年龄最长的谢凝莹也笑了,说:“这孩子真聪明,反应也挺快。”
随后,徐瑜婕赏赐了黄傲英一套文房四宝还有一盒首饰,黄傲英也知礼数,跪接,然后谢恩。
除了饮宴欢乐外,马仲云还让左相崔昆泽特意给马若文介绍了当时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的官吏。距离马若文离开时候已经十六年了,晋国的官员早就换了一茬又一茬了,如今的格局是:
中书左相:崔昆泽,中书右相:萧兴祖
监修公国史:崔昆泽
枢密使:崔昆泽(兼)
枢密副使:兀哈拉、卫庆仪
参知政事:段文成、王茂珣、杜守贤、沈文辅
六部官:吏部官于廷皓、户部官杜守贤(兼)
兵部官王星仪、刑部官施云捷、
工部官徐冠雄、礼部官杜守升
御史中丞:王星曦
户部次官兼易物司使:王昌茂
学务司使:邵连云
怀远府知府:田铭玮
宁安府府尹:范正粹(兼易物司副使)
宁阳府知府:裴子昌
通远州知州:柳安礼
铭英府知府:张隆盛
永晋府知府:王明宇
文林州知州:韦鸿辰
晋宁州知州:袁克华
仪仗司都指挥使:崔旭鹏,副都指挥使:张绍晖、段进宁
主管殿前军公事:卫孝敬
主管侍卫亲军公事:徐瀚昂
宁阳军都指挥使:姜淮泰
对于这些人,马若文有的认识而且很熟悉,有的听过但不认识,有的是听过也认识,但并不了解,而还有一些人则完全不知道。这个格局是昌晋二十年后才形成的格局。昌晋二十年,跟随马仲云在武国出生入死的铁杆刘允强积劳成疾病死在右相的位置上,马仲云当年十分悲伤,追赠为太傅、中书令。而刘允强去世后,萧兴祖自然而然成为了右相,但是萧兴祖也不年轻了,也干不了多久了。而新的参知政事中,段文成、沈文辅是外来人口,王茂珣、杜守贤是本地人,马仲云取本地与外地之间的平衡。但是四名参知政事除了勋贵出身的杜守贤之外,全部没有了兼职,这与以前是大不一样的,可以说马仲云还是取内外人之间的平衡状态。而军队方面,宁阳军作为最精锐的军队,统帅由姜淮泰接任,虽说他不是武国过来的北人,但是祖上也是北人,而且在宁阳军多年,并无不可。殿前军是卫庆仪之子卫孝敬,而侍卫亲军则是马仲云当年从兰翁岛救下来的徐瀚昂。徐瀚昂对马仲云一直心存感激,后来就从军,在马仲云的关照下,十多年间从普通士兵成长为侍卫亲军的统帅。
地方大员中,怀远府知府虽然不是府尹,但是因为所在地是宁阳王驻地,地位依旧最为显赫。而宁安府与之则不相上下,其长官称府尹,而且还兼任易物司副使,级别基本等同于六部次官。而南洋大员中,铭英府和永晋府的知府是基层起家的读书人,而由其分开的两个平级的文林州和晋宁州则由勋贵后人出任。袁克华是袁伯言的幼子,文永三十五年出生。韦鸿辰是韦方文之幼子,永兴元年出生。
这十六年里,安宁时代出生的元老几乎全部凋零,只剩下了范希纯、袁伯言等少数几个人。而崔昆泽从昌晋元年出任右相,五年后接替范希纯出任左相,在中书省已经经营了二十三年,也已经年过古稀,他的退隐也就在最近几年之内,而他一旦卸任,萧兴祖的年龄即便接任左相,也不会太长。所以左右相是谁乃是这几年晋国内最热门的话题。本地人和勋贵集团十分希望杜守贤出任,而外来人则希望段文成、沈文辅二人中出任。而这二十三年里,王星仪的地位逐步增强。从当年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兵部官,这与其练兵和作战有相当大的关系。这二十多年里,海山洲及南洋各地的匪患不少是王星仪率军平定或者出谋划策。然而这些都是十六年来不在海山洲境内的马若文所不明白的,也不可能短期内能够明白的,然而随着他的回来,他注定也要卷入这场争斗之中,这是无可避免的。
而在马若文离开的这二十三年里,晋国总体上保持稳定。崔昆泽执政的这些年里,对晋国在维持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了许多变革。最重要的变革就是户籍制度的大变革。在崔昆泽和当年刘允强的竭力主张和马仲云的强力支持下,对海山洲及南洋的户籍制度进行了变革。重点是继续放宽取消人员的流动限制,使得晋国的商业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得以扩张。将只要是在海山洲及南洋的所有居民无论主客,无论是先来还是后来海山洲的人口,也无论是汉人还是土人都纳入户籍制度,这大幅增加了人口数量,而人口数量就是兵丁赋税之来源。士农工商四民虽然不可能绝对平等,但法律意义上确实平等的。普通平民通过努力耕作或者经商也都有可能进入仕途。
另外就是对大族藏匿人口进行了严厉的整顿。虽然传统的张崔杜田等大族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其子孙后代却并非如魏晋门阀士族那样得以世袭垄断,也需要有功劳才能跃居高位,如果没有功劳政绩,即使在位也干不长。还有就是即便是这几家大族也被予以了相当的限制,最典型的就是其属下的奴婢仆人等也都被纳入户籍,不能再像之前那样简单地视之为私有财产,而且允许其可以赎身。或者是做够一定年限,主人想弃之不用的情况下也需要给予一定的补偿。
海山洲虽然土壤肥沃,但是耕地有限。因此在海山洲境内晋国实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过度兼并的举措,以确保不至于出现太过于极端化的现象。而在南洋因为地广人稀和土壤肥沃,对土地兼并的限制相对宽松一些。因此在南洋的大族占田数量普遍要多于海山洲,而且即便普通居民的占地数量也多于海山洲。虽然对南洋的土地兼并限制不大,但是为了避免大族富商势力太强进而无法控制,晋国的南洋土地政策都是视情而定的。
宴会结束后,马若文、羊希霞和孩子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宫殿之中,林燕卿和其两个子女也被安排在与马若文一起居住。而马若文的其他手下则全部安排在了城外的馆驿内安歇,待来日另行安排。一应的物品由颜丽菲来安排。颜丽菲也是看着马若文长大的,对马若文的习惯非常熟悉。而马若文也一直将父母的这几个贴身侍女李筱竹、颜丽菲等当成姨母看待,对其十分恭敬有礼,并将自己从西海国带回来的一些稀罕的物件儿送给了她们,她们也不客气就笑纳了。马菡丹、马旭炎和林燕卿等见马若文对几个侍女如此客气,很不解,在她们走后。林燕卿问:“你怎么对几个侍女如此客气?”马菡丹、马旭炎、黄承泽、黄傲英等都点头。
马若文:“你们不知道,这几个人虽然都不小了,都在五十岁上下了,但是是父母最信任的人,是从小看着我长大的。我和我姐当年被武国郭建琰欺辱,是她们救了我。她们对父母是绝对的忠心,能掏出心来的那种。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将她们视为自己的姨母,从不敢也不可能以主子自居。你们也要明白,对她们绝对不能不敬,必须有礼,否则我也不饶你们。你们不清楚,在晋国的宫廷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贞烈之女,马丹丹、苏玄涛、李婉燕等,你们以后慢慢就知道了。你们在这里是主子,但决不能以主子的身份仗势欺人,这是晋国的规矩。”
马若文说这话时候口气很严厉,羊希霞也很少见马若文如此严厉。林燕卿和其子女更是第一次见,她们由此明白了虽然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了,但是要学习要经历和面对的还很多很多,这只是开始而已。
当晚,马若文睡的非常踏实,这恐怕是十多年来马若文睡的最安稳最踏实是一天了。林燕卿和自己的儿女则睡在偏殿的房间中。
四月十二日,马仲云召集中书、枢密大臣还有马若文、马若援、李铭顺议事,重点是商议如何安排马若文带来的这些人。
马仲云首先让马若文、李铭顺介绍了他们带回来的人的情况。
马若文简单地先说:“此次与儿臣一起回来的人总计大约在八万人,马匹约四万八千余匹,具体情况,铭顺你说一下。”
李铭顺说:“晋公、诸位大人。这些人口总计约八万,马匹四万八千余。如今马匹已经全部运抵了海山洲,大多还在宁安府。人口有一部分在宁西,其余也大多在宁安府郊外,等待安置。这些人之中,汉人占据一半以上,其余人中,党吐、罗吐、羌族等人最多,这些人都勇武见长,不过也有一定的文化,不是纯武夫。”
马仲云:“崔相,情况如何啊。”
崔昆泽:“情况大体如此。”
马仲云:“各位说说吧,你们有什么意见。”
段文成:“马乃甲兵之本,我晋国素来缺马,如今有这么多马匹归来,实属难得。但是海山洲地处南国,大公子带来之近五万马匹沿途奔波劳碌,需要好好安置。臣以为可在怀远府兴通县安置一部分,那里气候温凉,事宜马匹休养,另外也可在思岭县择址而建。以四万八千余计算,如果整修好的话,可为军中增添战马,也可为驿站和民间及宫廷增加,同时还可为以后繁衍马匹提供基础。而且放牧马匹需要牧民,可以让这些人继续做牧民,在兴通和思岭放牧,也能解决不少人的生计问题。”
马仲云:“很好,此事由你主持,兵部、枢密院会同办理,所需物品及协调等你和崔相商量着办。”
段文成、王星仪等:“臣等遵命。”
马仲云:“马匹事宜如此,那人口呢,这可是八万人,那就是八万张嘴,是大事啊。”
萧兴祖:“按照惯例,可否安置在南方呢,那里也需要建设啊。”
杜守贤:“是可以,但是不可能也没有足够的运输力量放在南方,何况他们刚回来,这里还没有适应,如果贸然再给他们转移,会生乱。”
马若文:“杜相言之有理,这些人儿臣认为不能分散开,也不能安置在南洋,至少短期内不能。”
段文成:“西北人勇武善战,这些人当中应该有不少人有实战经验吧,大公子。”
马若文:“是的,八万人之中,据我估计有实战经验的至少还在数千人,其余人中也有至少两三万人经过短暂训练后可以成为兵卒。”
王星仪:“宁阳军、殿前军、侍卫亲军已经有所老化,可以借此按照惯例重新裁汰老弱补充新人,军队应该可以解决五千人。”
崔旭鹏:“仪仗司也需要人员,尤其是扩展在南方和武国的线人。臣认为可以选择精干训练一段时间,然后或者选入仪仗司,或者充斥到线人行列之中。”
马若文:“此议可行,他们有内陆经验,完全可以。”
李铭顺:“臣有一言,不知可讲否。”
马仲云:“李先生,你说。”
李铭顺:“这些人中虽说多西北人,刚烈见长,但也有不少文人也有些是落魄不得志的人。可否请晋公恩准为其开科取试一次,另外就是可否让他们当中读书不多的人继续读书。一来彰显晋公的恩泽让其感念,二来也为增加他们的文化,避免他们无所事事,惹是生非。”
杜守升:“可行。”
马仲云:“可以,好办法,世祖当年就做过,我今如此,也是效仿先祖,完全应该的。这些都可以也都好说,但是人口主要应该安顿在哪里,哪里还有土地供他们耕种呢。”
萧兴祖:“南方还有土地可供耕种,但是暂时不宜去南方,只能海山洲境内选择了,海山洲境内也只能在东林和通远州中安置了。”
马若文:“可以大略估计的是除了放牧人口和可能会从军的人之外,至少约有五万余人需要妥善安置。通远州相对偏远,但也是可以安顿一些人的,东林县以原来的北人为主,如果将这些人安置在那里,生活习性上应该是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的。”
崔昆泽:“此次需要安顿的人很多,除了普通居民外,大公子手下的人也需要安置,他们可以安置在哪里呢,还有林燕卿如何安顿。”
马仲云:“崔相所言在理,若文,你的属下你清楚,你觉得他们该安置在哪里啊。”
马若文:“林燕卿的问题,容儿臣事后和父王禀报。至于手下众人,李铭顺可以安置做文官,方世宝等人他们多以勇武见长,臣请父王将他们暂时安置在军中听差,儿臣身边只留下赵飞雄一人即可。”
马仲云:“可以,具体他们适合哪里,你和枢密院、兵部及军中大将商议,然后禀报执行。”
马若文及众人:“臣等遵命。”
马仲云:“我认为安置好西海国来的这些人是需要时间的,中书省要告知手下们尤其是地方官,一定要宽容,尤其注意处理方式,切不要引发各种事端,否则很麻烦。另外我觉得还是成立个衙署,和中书省专办安置事宜。你们认为呢?”
崔昆泽:“臣赞同,可以成立一个衙署,就叫西海军民安抚使司,如何?”
马仲云:“可以,人选吗,就由左相崔昆泽总领安抚使司事宜。”
崔昆泽:“臣领命,但臣年老,尚有中书省及枢密院事宜,请晋公再拆迁他人一同办理。”
马仲云:“这样,你总领安抚使司事宜,马若文为西海军民安抚使,杜守贤、段文成为安抚副使,李铭顺为安抚使司长史,林燕卿是女子,就不挂名了,不过毕竟她是西海国国王,参与安抚使事宜。另外,中书省下诏,封林燕卿仍为西海国国王,这不过是空名,待遇按照郡王。宫内可以择一宫殿供其居住,在外地,可以将宁林别墅让其居住。”
崔昆泽:“臣遵命。”
马仲云:“好,今日就这样,择日正式开始办理安置事宜。”
随即众臣开始退下,马仲云留下马若文另有事情。
马仲云:“我知道你还有话说,当着众臣面不能说,现在就我们父子二人,你有什么尽管说。”
马若文:“是,父亲。从西海国撤退的时候,林燕卿曾让儿臣签下了一纸文书,儿臣当时出于权宜之计,也就签了。”
马仲云:“什么文书,拿来看看。”
马若文:“文书有两份,我和他一人一纸文书。主要内容是让我保证她及她的臣民在海山洲的安全,另外就是她让我娶她。”
马若文边说边递给马仲云文书,马仲云边听边看,然后笑了笑说:“她的意思很明白,希望嫁给你,然后左右影响你,以确保她和她的子女及臣民的安全。”
马若文:“父亲明见,保证她及她子女和臣民的安全,这没有问题,可是让儿臣娶她,这实在是很为难,当时我出于无奈,也只能如此了,连羊希霞也不知道,至今也不知道,如今请父亲示下。”
马仲云:“你喜不喜欢她,她比你大几岁是吧,不过看相貌和气质,要更年轻一些吧。”
马若文:“是的,她比我大四岁。不敢瞒父亲,我对她确实有好感,她还有她丈夫黄仁寿都是当年我去西海国时候的大恩人。她的丈夫是在夺取西海国时候战死的,临终让我照顾她。我如果未婚,可以娶她。可是我已婚也有子女,何况我的身份,还有她的身份,我如果娶了她,宗族之内还有朝野会怎么看呢,我着实没有把握,而且如果引发什么事情或者别的影响了大局,儿臣着实不敢想,也没有丝毫的把握啊。当年我娶羊希霞,已经是有些草率了,如今如果再娶她,希霞和她的位置如何放,也是个问题啊。”
马仲云:“你能想到这些,证明你已经成熟了。确实按照海山洲晋国的惯例,历任晋公都是从勋贵大族的女儿中来选择的,尤其是张、王两家。我当年娶你母亲成功,那是得益于大族平衡考虑以及世祖的绝对威望才能的,但是你恐怕没有这个时机,我的威望也远不如世祖。所以你要娶她确实是要慎重的,不过可以有另外的变通办法。”
马若文:“父亲的意思是......”
马仲云:“你娶她难度大,但是她的女儿挺灵巧的,我和你母亲及你曾外祖母等都很喜欢,我见你也挺喜欢她,不如让她嫁给你儿子,这样两家结成亲家也好啊。虽然这件事难度也不小,但比起你来说,还是要容易许多的。如果有人反对,你就可以说在西海国已经商定好了的,如今只不过是在晋国在履行个仪式而已了。”
马若文:“父亲圣明烛照,这的确是一举两得的办法。儿臣回去和她们商量,应该问题不大的。”
马仲云:“为父只是给你想了个办法,具体还要你自己看着办了。”
马若文:“儿臣明白了,谢父王。”
当晚回到自己的宫中,马若文与羊希霞及林燕卿正式商谈此事。
马若文:“希霞,燕卿姐,我有事与你们商议。”
羊希霞、林燕卿:“你说吧。”
马若文:“父亲已经下令,封燕卿姐仍为西海国国王,不日中书省正式下令,待遇比照郡王,这实际上是仅次于父王了。另外宫内会给你安排住址,外地则让你居住宁林别墅,那可是世祖时代所开辟的一座产业,风景优美,气候温凉,是非常不错的地方。”
林燕卿:“多谢了,我来日必将亲自前去谢恩。”
马若文:“燕卿姐,你当年让我签一纸文书的事情,我也和父王说了,今日我们三人敞开了说,希霞也必须要知道,你把文书拿出来让她看吧。”
林燕卿这几日也在犹豫,她想说不敢说,但如今马若文说了,她也只能是实话实说,并拿出来让羊希霞看。
羊希霞看后说:“你们瞒的我挺深啊,我没有意见,我嫁给你,自然就一切都听你的,你决定就行了。”
马若文:“此事太大,而且影响也很大,我也无法决定的。燕卿姐,我不是不能娶你,也不是要毁约,而是此事牵扯到的方方面面会极多,如果闹大了,父王也未必能控制,而且这是我一句两句跟你说不清楚的。今日,父王下令成立西海军民安抚使司,崔相总领为安抚大使,但只是挂名,我是安抚使,段文成、杜守升为安抚副使,李铭顺为长史。你是女子,不挂名,不过可参与事务,这是我给你争取到的最大努力。另外关于我们的事情,我思来想去,我还是不能娶你。”
正当马若文要继续深入解释的时候,林燕卿打断了他,笑了笑说:“看你着急的,我不会为难你的,这只是当时我为了部属的安全以防万一,现在返回海山洲,见你和你的家人都这样善待我们,我就放心了。”随即她将文书烧掉了,说:“这你放心了,你的也烧掉吧。”
马若文非常高兴,也将文书烧掉了。
随后,马若文说:“燕卿姐,大哥和你的恩情我永世不忘,也不敢忘记。不过我有个办法,可以让我们的情谊历久弥坚。”
林燕卿:“你说。”
羊希霞也很好奇,让马若文说下去。
马若文:“我们已经都上了年纪了,虽然燕卿姐芳容依旧,我当着希霞的面也承认我确实喜欢你,以前也喜欢,但不论是于公于私,我都不能娶你,我也只能是发乎情止乎礼了。不过我们的孩子也算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也都是我们互相看着长大的。我们的情谊让后辈延续如何啊,我的意思是让旭炎娶傲英。傲英的才学在短短几日内已经为众人所瞩目,连父王母后和曾外祖母都很欣赏,所以我估计她们都不会反对,你认为呢啊。”
羊希霞:“这是个好主意啊,两家可以结成秦晋之好,多好啊,燕卿姐,你的意思呢。”
林燕卿:“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我出生西北之地,没有你们汉人那么多讲究,不过我觉得也可以,但是还得要问问孩子们的意见。”
马若文:“问是可以问,但事情基本就这么定下了。另外我要先说明一下,两个孩子的婚事,我们对外一定要说是在西海国的时候就已经是定下了的事儿,如今不过是举行仪式,这样可以避免许多麻烦,你们明白吗?”
羊希霞、林燕卿大概也听明白了,都说:“好的,我们明白了。”
原以为事情会很难,但是马若文没想到事情会谈的这么顺利,也因为如此,马若文对林燕卿更有了好感,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但是这种感情也只能是到此为止了,不可能再升了,再升就会引发震动的。
次日,马若文、李铭顺召集自己的铁杆方世宝等人来商议和安排如何来安置他们,这也是马若文为自己的部属争取的时候,也是为自己。
马若文:“兄弟们,父王任命崔相总领西海军民安抚使司事宜,为安抚大使,我是安抚使。杜相、段相为安抚副使,李铭顺为安抚使司长史。今日召集弟兄们前来,主要是看看大家的意见。”
李铭顺:“我们这些人都听大公子的,但是大公子要听听兄弟们的意见,各位今日畅所欲言,有什么说什么,都是自家人。”
孙思远:“大哥,李先生,我是粗人,我任由你们安顿,不过我想我这性格与别人怕很难相处,最好还是跟着大哥吧。”
方世宝等:“大哥,我们还是由你安排吧,估计你早已经有定见了,你安排吧,我们都听你的。”
马若文:“李兄,你的意思呢,你应该也有所考虑,你先说说你的想法吧。”
李铭顺:“大公子昨日已经在晋公面前说下了,那就赵飞雄驻守大公子宫廷,统领直属于大公子的禁卫力量。不过飞雄一个人怕难有兼顾,可以让孙思远和赵飞雄同时出任。其余人方面,臣认为方世宝文化较高一些,比较稳重,可否让其在兵部或者枢密院任职,基层做起。李修群是最能干的,最会为人的,可否让其入水师。吕晓骏、李玉坤、何胜、唐定飞还是进入军中吧,让他们历练,熟悉一下军务。”
马若文:“兄弟们的意思呢。”
李修群:“大哥,李兄,我是个旱鸭子,怎么能进入水师呢。”
马若文:“兄弟,你是这些人里最稳重的,虽然不苟言笑,但是从你能带回那么多人来,足见你的能力。你在水师,也是为了大哥。海山洲的主力是水师,我在水师没有多少人,希望你能为我在水师做贡献。确实你对水战水师不精通,但是你还年轻可以慢慢学,而且统帅不一定要亲力亲为,重要的是用人,我认为你有儒将的能力。”
李修群:“大哥既然这么说了,我就听大哥的。”
李铭顺:“你们的意思呢?”
方世宝等:“我听大哥和李先生的,你们说什么我们做什么。”
马若文:“各位兄弟,我虽然是晋公的长子,但是毕竟十六年都在外,许多人和事情我也不熟悉,我和各位一样也是相当于重新开始。所以兄弟们从日后还是一定要小心谨慎,收敛自己的性格,不要处处争强好胜,一定要与人为善,这样对自己才有好处,明白吗。”
李铭顺:“大公子所言句句在理,各位兄弟为了自己也为了大哥,切记切记啊。”
方世宝等:“我们明白了,请大哥放心。”
有了定性后,马若文下午就开始与中书左相崔昆泽、参知政事段文成商议,崔昆泽、段文成对马若文的印象一直不错,也就同意了对上述人员的任免。拟定任命李铭顺加正六品朝议大夫衔,方世宝、吕晓骏、何胜、唐定飞、李玉坤五人加从六品飞骑尉衔。方世宝在殿前军、吕晓骏在侍卫亲军、何胜、唐定飞在宁阳军、李玉坤在仪仗司。李修群为从六品飞骑尉,在水师任职。孙思远、赵飞雄为马若文身边的统领。
而为了给马若文以名爵,马仲云在四月十七日下令任命马若文为西海郡公,马若援为东宁郡公,二人同理政务。孙思远、赵飞雄为西海郡公府左右统领。
马若文兄弟同时被封为郡公,且同理政务,这是马仲云对兄弟二人的平衡,也是继续对他们的历练,也是为了维持两个儿子之间的实力均衡,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对海山洲晋国的绝对掌控。毕竟马若文从西海带回来的这些人太多了,而且强悍勇武。
从四月中下旬开始,西海军民安抚使司正式挂牌办理,崔昆泽只在第一天去了一下,日后基本不去,中书省、枢密院的事情已经够他忙的了。安抚使司的事宜主要是马若文、段文成、杜守贤和李铭顺办理。林燕卿虽然也可以参与,但她实际上已经将自己昔日的臣民全部交给了马若文。而她的主要任务就是劝自己的女儿与马旭炎结婚,黄傲英的态度没想到也非常爽快,同意了婚事,故而从五月初开始,林燕卿、羊希霞就开始操办婚事了。而对于马旭炎来说,他比黄傲英小,但是他也成人了,他对黄傲英这个姐姐很熟悉,从小也算是青梅竹马了,虽然一个很熟悉的姐姐要成为自己的妻子,让他感激怪怪的,但他还是比较痛快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六月开始,海山洲的天气逐渐炎热。马若文安排李铭顺等人将在宁安府的马匹和部分牧民逐步安排到兴通县和思岭县。宁安府尹王茂珣也密切配合,毕竟这么多人都在宁安府府城周围,对他也是个极大的压力。
七月初,李铭顺与苏梦青悄悄结婚了,只邀请了马若文夫妻和林燕卿,连方世宝等人也不知道,是事后才知道。马若文夫妻非常高兴,给他们送了贺礼。李铭顺的结婚,让马若文非常安心。苏梦青是羊希霞在西海国时候的副手,也是最信任的人之一。李铭顺又是马若文的得力助手,两人结秦晋之好,这自然是最好不过的。
五月开始,方世宝等人也进入了自己的岗位当差。虽然这些人都以勇武见长,但是对于行军作战和布阵还是有些差距的,他们进入军中后也都开始学习作战技巧和布阵操练等。李修群进入水师后,人际关系处理的很好,他自己也开始学习水战,并且一直很用功。从五月进入水师后,他就经常练习游泳操船等,还找有关的书籍,非常的刻苦。被水师副统帅梁维嘉所注意,非常赏识这个年轻人。
比起其余人来说,孙思远、赵飞雄要轻松多了,他们从自己的部属中抽取了各千人的精锐作为马若文郡公府的卫队。然后马若文出面领取了两千人的军械将其武装了起来。作战与警卫是不一样的。马若文出面找人培训二人,让他们熟悉警卫的事宜。尤其是锻炼他们对细节的敏感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要首先绝对忠于宁阳王、晋公。
昌晋二十三年的下半年,西海军民的事宜全面铺开并实行,马若文、李铭顺是忙的焦头烂额。回家的时间经常是深夜,有时候二人还要一起去兴通县视察,根本就不能返回。不过正因为二人这样的辛苦和坚持,到年底的时候从西海过来的人的安置事宜初步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最重要的是马匹到年底的时候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并搭建了房子,可供马匹休息。同时,军队的精简和裁汰也得以铺开,从西海来的人到年底有约两千人已经从军。值得一提的是段文成身为管理兵部的参知政事,在西海人从军问题上是实实在在帮了马若文。
段文成是降将,一直以来勋贵集团和本地人对他的态度都是不冷不热的,只是马康远、马仲云欣赏他,所以一直对他委以重任。而如今马若文回来,他更是对马若文这个北方回来的公子十分亲近,希望能依靠马若文提升段家的地位,为后代做打算。他已经六十六岁了,不可能再往上走了,为的就是家族和后代。与他一起投降的萧兴祖,则为人较为圆融,而且文化素养这几十年来逐渐提高,和本地人、外地人、勋贵的关系都非常融洽,尤其是马若援和他的关系也很不错。如果不是崔昆泽勋贵集团的显赫及特殊地位,他本来可以为左相的。不过也许正因为萧兴祖的这种能力,马仲云并不完全放心,故而刘允强活着的时候,萧兴祖始终不能为相。刘允强去世后,崔昆泽也一直被留任。可以想到的是,即便崔昆泽卸任,萧兴祖也不可能成为中书左相了。
昌晋二十三年下半年,虽然很忙,但是马若文却十分开心。能回到家中这是他最为开心的,有着妻儿的陪伴,有着父母长辈的关心,他感觉到分外的温暖。在十一月二十日,马若文的儿子马旭炎正式娶黄傲英为妻。海山洲晋国的宗室及大臣纷纷前往祝贺。虽然他想低调,但是这根本不可能,他的身份不可能低调。在儿子婚事过后,他也并没有忘记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明年即昌晋二十四年九月是马若文的曾祖母张海雅的百岁寿辰。马若文在百忙之中也抽出时间精心挑选寿礼,并让李铭顺也帮着想办法。因为张海雅的百岁寿辰不仅是一个普通的老人的寿辰,而且马若文也十分愿意更曾祖母尽孝,而且除了亲情之外,他也感觉到明年的将会是一番新的开始,恐怕也是政局和人事变动的开始,这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