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五千里逃亡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7476字 发布时间:2021-12-23

昌晋二十二年正月,马若文夫妻和林燕卿在流亡中度过,这是其有生以来第一次在流亡中过春节,但是也只能如此。

正月底,马若文一行近五万人抵达了松茂南部外围的红原。这已经进入了武国的地盘,马若文一行根本无法大规模结群逃亡了。而且随身携带的粮食也要吃光了。剩下的办法或者是杀马而食或者就是卖马来换取粮食了。最后马若文下令近五万人的部众分成五个大部落而行。马若文亲统一万余人,其余四大部落以方世宝、孙思远、吕晓骏、李修群四人率领。各有约万人左右。这些人中,方世宝最年长,二十五岁。其余人都很年轻,只有二十岁左右,都是当年马若文在西海城中进行培养和训练出来的,在不久前的作战中战功卓著。

马若文对四人说:“弟兄们,我们现在不得不分开了,路线自行选择决定吧,如果我们有缘就于年底在闽州府见,如果无缘就各安天命了。你们如果经受不住苦难,现在退出或者中途投降或者就地安家,我都不怨你们。如果有幸我们能回到海山洲,我保证你们将来加官进爵荣华富贵。”

方世宝:“大哥,我们的手下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带到闽州府,但中途如有意外,我们实难保证。但是我们兄弟四人永不背叛大哥,只要活着,爬也要爬到闽州府,我们还要跟着大哥享福呢。”

孙思远:“是呢,我们还没娶媳妇呢,还等的大哥将来给我们找媳妇呢。”

吕晓骏:“就知道找女人。”

李修群一句话不说,但目光坚定。

羊希霞:“你们放心,如果能一路平安回去,嫂子保证给你们找大家闺秀和名门望族。”

孙思远:“嫂子不许食言啊。”

马若文:“大哥和你嫂子决不食言,来,我们六人击掌为誓!”

随即,马若文、羊希霞和方世宝、孙思远、吕晓骏、李修群六人击掌为誓。而这一切,林燕卿也都看在了眼里,他早知马若文的威望,但这次算是见识到了。林燕卿的儿女和马若文的儿女也都不小了,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们都已经长大了一些,知道了一些事儿,也知道未来的艰难。

马若文更加明白此行的艰难,而且即便顺利抵达了闽州府或者岚山岛,仍然充满着变数。最重要的就是要提早通知父亲马仲云让他准备充足的船只在岚山岛外海等待。于是他早在十二月初准备撤离的时候就亲手书写了五份相同的信让绝对的亲信带走送往海山洲,五个人分别走不同的方向。信的大体内容是:
    父王在上:儿臣儿媳于西海百拜。

武国大军近十万之众于昌晋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分五路进攻西海国,儿率部众百般抵抗,屡挫其锋,然众寡悬殊且武国灭西海纳之为郡县之心昭然若揭,西海陷落只在旦夕之间。儿决议率西海部众及其马匹十余万不远万里分路辗转流亡,然最终目的只在回返家乡孝敬父母。此次流亡远行人口众多,马匹不少,路途必将艰险,非一两月可期。拟于明年十二月底在闽州府外海或可聚集,特请父王于明年年底派船在外海接应,以使民众马匹能安然返回海山洲。此次之民众多系西北西南两界孔武有力健壮之民,对武国均极度仇恨,足可为强兵之本,而此行所带马匹均系西北西南两地良马,中途定有所损,然即便只有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可到,亦有过万之数,足可为我晋国短期军民之用。     

儿臣马若文百拜  昌晋二十一年十二月五日

二月初一,方世宝等四人离开了马若文,选择自己熟悉的路线行走。马若文也开始率人出发。马若文率领的是主力,但也有不少老弱儿童,而且人数毕竟有万余人,目下在红原这个小地方,汉夷人口杂居,他们尚且不甚明显,然而越往内地走,则越来越明显,如何有效稳妥安排他们是个问题。更何况他身边也没个能商量的人。李铭顺是最有才的,已经独当一面了。目下他身边除了妻子,就是林燕卿还有几个孩子。

在这个时候,十八岁的黄傲英向母亲和马若文提出了一个建议。

黄傲英:“母亲,叔叔,女儿认为我们不能总是这样大队人马的前进。我们也应该分开。”

林燕卿:“小孩子家别瞎说。”

马若文:“小英,你说。”

黄傲英:“我认为我们也该继续分开。让几个熟悉汉话的杂虏带一些人和马匹以贸易马匹的身份先去内地,我们以大商人的身份光明正大的走大路。既然是大户人家,我们自然可以多带一些人和马匹及物品。而其余人则让他们化整为零,分成十几个小队,跟着我们走,沿途我们留下记号,让他们跟着我们,保持一到两天的路程。”

羊希霞:“英儿的主意不错,可行。”

马若文:“有道理,就按你说的办。”

林燕卿内心很高兴女儿有这样的头脑,但是此时的他对马若文临走时候将西海国付之一炬仍然有痛恨,所以十分不愿意自家人有人给他出主意。可女儿偏偏给他出了个好主意,林燕卿也没有办法。黄傲英也算是马若文看着长大的,马若文教会了她许多,而黄傲英也十分喜欢马若文夫妻,在黄仁寿去世后,黄傲英几乎是将马若文看成了自己的父亲那样。

按照黄傲英的方法,马若文开始分工。马若文决定自己和羊希霞、林燕卿及孩子们一起,随带总计百余人,装扮成大商人。另选精壮上千人作为卫队跟随,由赵飞雄率领。赵飞雄和方世宝等人一样,也是马若文的铁杆,时年只有十七岁,年龄最小,却沉勇有谋。而装扮成贸易马匹的人分为十队,每队百余人,每人携带马匹五到十匹,名义上是贩卖马匹,但实际上是想办法深入内陆。而其余人也按照每队百余人的方法分散行走,按照马若文沿途留下的记号而走,紧急情况下也可以自行选择路线。

按照这个方法,马若文一行就轻松了许多。二月底,马若文他们抵达了蜀郡,在此采购了一些生活物品和必需品,还有一些药材,长途跋涉肯定要有人生病的。在此他们住了一个月的时间。三月底,马若文从蜀郡出发继续东行。在蜀地地域内,他们尽量选择白天休息,夜晚快马加鞭赶路。五月初,他们抵达了两湖境内,此时就已经相对安全了。他们以正常的脚步来行走。因为此行是逃亡,所以马若文一路尽量不管闲事,目的是的赶快到闽州。到达两湖境内时候,马若文直辖的随从基本齐全,马匹七十余匹。后面的亲军卫队也紧紧跟随。但是在抵达两湖境内时候,亲军千余人也损失了百余人,损失的人多半是不熟悉道路被大股盗匪所杀。

六月中旬,马若文抵达荆州府。在此歇息了五天时间,然后继续出发。虽然已经相对安全,但还是很不安。六月二十日,马若文一行继续出发,七月中旬离开了两湖,进入了江西境内。抵达江西境内时,马若文遭遇了困难,一方面所携带的钱财已经基本花光,另外林燕卿因为不习惯南方的气候,生病了,这无疑延缓了向东前行的步伐。缺钱的问题好办,马若文周围有人,让他们随便去外面买几匹马或者当掉一些值钱的物件就能,但是林燕卿的病情却没办法。马若文只能在江西境内的饶阳府休息,找人给林燕卿看病,等待其身体的康复。在饶阳府,马若文租下了一个小院,他和羊希霞及林燕卿的儿女成天守护在侧。林燕卿的儿女虽然都不小了,但也是个半大孩子。照顾林燕卿的重任实际上就在马若文夫妻身上。他们既要照顾林燕卿还有自己的孩子,还有这百十号人,每天休息的时间最多只有两个多时辰。不过不管怎么说,到八月底的时候,林燕卿的身体基本上是痊愈了。她是痊愈了,终于能出发了。在林燕卿生病的这一个多月里,林燕卿对马若文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她终于理解了马若文的不得已。

到九月二十八日,马若文一行抵达了江西与双海省交界的广信州。因为一路的劳累,马若文的身体再也无法支撑,在骑马的途中因为过度劳累而跌下马。羊希霞、林燕卿及其随从也随即下马。羊希霞这几年来看过些医书,简单的病都能看。她给丈夫号脉后,就明白了,马若文的身体没什么大碍,只是过度操劳加上睡眠不足,以致于身体虚脱,只要能好好休息几天就能。可是他们所在的地方地处两省交界地带,南面有盗匪丛生,但是没有办法,也只能在这里先安营休息一夜了。在这天夜里,羊希霞一直陪伴着丈夫,林燕卿自己主动承担起守卫的任务,并照顾马若文的两个孩子,彻夜未眠。

次日晨,马若文略有起色,众人继续前行进城。十月初,他们在崇安县休息了几天,这时候众人的身体总算是缓解了过来,而且已经到了双海省境内,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希望支撑着他们,这是他们最坚强的动力。

十月下旬,马若文终于抵达了闽州府。住进了安海客栈,安海客栈是盛华祥商号在闽州府开的一个大客栈,名义上是客栈,实际上是范希礼在武国闽州府的一个情报搜集点。其实除了安海客栈,盛华祥、海宁通商号在闽州府还有许多产业,如海山酒楼、宁海布庄、通远茶庄等。安海客栈的掌柜的是王安邦,以他的身份不可能知道马若文的身份,但他认识范希礼,以及马仲寿。马若文将一个自己的贴身信物转交给他,让他带给马仲寿。马若文知道自己的叔父常年就在闽州府经商。

十一月十日晨,马若文刚起床就有人来访。一开门他非常高兴,是马若文的叔父马仲寿以及范希礼之子范正明。

马若文:“叔父、表叔,你们怎么来了。”

马仲寿:“有这个信物,我们就知道你了。”

随即三人抱头痛哭,不一会儿,羊希霞、林燕卿及几个孩子也都赶了过来,目睹了这赶人的一幕。

从昌晋七年到昌晋二十二年,历时十六年,马若文能再见到亲人,这种感觉是多么的亲切啊。离开的时候,马若文才二十岁,如今已经三十六岁。那时候马仲寿也只有四十三岁,如今马仲寿也已经五十九岁了。范正明是范希礼最小的儿子,比马仲寿小十岁。

随后,马若文给叔父、表叔介绍了这些人。并询问了以下海山洲和父母的近况,大体上还是不错的。马若文最关心的就是运输问题了,但是马仲寿告知,马仲云在六月份的时候已经收到了马若文的信,随即就安排部署了,全权由马仲寿保障。

马若文:“叔父,我是先头,总算是有惊无险来到了,但后续还会有许多人,还请叔父安排啊。”

马仲寿:“大侄子,你放心,只要他们到了闽州府,叔父绝对保证他们的安全和撤离。你后面还有多少人啊。”

马若文:“我后面最快的还有约不到千人,应该也就在这几天能赶到。其余的人这一个多月里应该也会陆续到达,其余人我真是不知道,不过我们约定的时间都是在十二月底,应该会差不多。”

范正明:“若文放心,你就好好休息,我们随后安排你先回去,剩下的交叔叔们来做。”

马若文:“多谢了,但是我答应过他们,我一定要等到他们最后一个人。”

马仲寿知道马若文的性子,就答应了他,安排他们在客栈休息,然后四处派人寻找从西海国而来的人。

十一月十八日,马若文后面最快的卫队在赵飞雄的率领下也抵达了闽州府,二十日跟着记号找到了安海客栈。马若文见到了自己的卫队还有自己的铁杆之一赵飞雄,赵飞雄见到马若文后依然是那样的坚毅,但也落泪了。他哭泣地跪下对马若文说:“大哥,卫队千人,末将带回七百三十八人,其余中途或死或失踪,马匹带回九百匹,末将无能啊。”

马若文赶紧扶起说:“兄弟,长途跋涉五千里,能有这些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我怎么能怪你啊。”

赵飞雄难掩心中的伤痛,大哭。旁边的马仲寿看到后慨叹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啊。”

随后,马若文安排赵飞雄及其卫队在闽州府住下。

十一月的最后几天里,每天都有人陆续抵达闽州府境内,绝大多数都是跟着马若文逃过来的,而且人口日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马仲寿、范正明与马若文商议,来一批运走一批,这样可以避免人口日渐增多引起武国地方官的注意,同时船只有限,无法运送大规模的人,但小规模的人连续运送则可以有效保证,马若文同意。运送的方法是范正明安排人将其运往岚山岛,而岚山岛至宁西的运输由水师的黄建复派人运输,宁西到海山洲的运输则由马仲云亲自安排杜守升运输。而运输的方式是先人后马,动用了海山洲几乎所有的军民船只。

十二月的时候,涌入闽州府的人口不断增多,而且不断涌入海山洲旗号下的产业,这都引起了地方官的注意。马仲寿也知道了此事,但是凭借着他与地方官的关系,加上打点,这件事终于被压了下来。

十二月三日,唐定飞率原来罗海城的人口总计三千余人及马匹近五千匹抵达了闽州府。马若文见到了唐定飞那自然是万分高兴。唐定飞是最先出发的,走的时候带走的人有三千七百余人,马匹近七千匹。他们抵达威州后,没有继续深入蜀地,而是继续向南到建昌然后进入西南,再沿两广绕道双海。一路上唐定飞处置果断,危机时候选择了保人弃马。唐定飞认为只要有人,不愁马匹。

十二月七日,何胜率领原西海国西部定海城和北部地带的人口经过西北和中原来到了闽州府。他本来可以经过建江府南下的,但是他在十一月初抵达建江府后果断下令将人马一分为二。由李玉坤率一般人两千三百余人雇佣船只走海路出发,而他率精锐一千五百人和马匹一千余匹南下闽州府。李玉坤的人马在十二月中旬竟然直接抵达了宁阳府。

马若文对何胜的自作主张和分兵而行的举动十分赞赏,表示回去后要重赏何胜和李玉坤。这一年,何胜二十三岁,李玉坤二十岁。

十二月十八日,李铭顺、苏梦青的人马总计千余人和马匹三千余抵达了闽州府。马若文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核心幕僚,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铭顺:“将军,终于见到你了,这一年的时间真是太长了。”

马若文:“是啊,度日如年啊,你们是怎么来的啊。”

李铭顺:“我们放弃西海城后,先北上临潭,然后走西北西南两界的中间地带,途中人烟稀少,管理松懈,到六月份的时候就抵达了中原。那时候还有一千二百余人,但是进入中原后,马匹不习中原气候,死了不少。不过在进入中原后,我们又沿途遇到了一些其余的人,他们是人少马多,太过于招摇,这样我们替他分担了一些马匹,这样都能减轻压力,并避免招摇,天意吉祥,总算是安全回来了。”

马若文:“你真是我的军师啊。”

李铭顺:“臣不敢。”

十二月二十二、二十六日,方世宝、吕晓骏的人马也终于抵达了闽州府。他们基本选择跟随马若文沿途留下的记号前行,中途有所反复,但总算是过来了。他们途中也采取了分队而来的办法。经统计,方世宝出发时所携带人员有九千余人,马匹七千余,回来有人口八千两百人,马匹六千。吕晓骏出发时有万余人,马匹八千余,带回来八千七百人,马匹七千三百余匹。然而孙思远、李修群的人马却没有消息,这让马若文十分心急。

到十二月三十日,马若文及其所辖部众返回到闽州府的总计有三万六千余人,马匹两万七千余匹。已经安排转移出去的有一万三千人,马匹万余匹,其余尚未转移。而尚未抵达闽州府的主要是李修群、孙思远两部近两万人,马匹一万八千余。另外有四散而行的散落人口三万余人,马匹一万七千余。散落的人口和马匹多半是老弱,关键是李修群和孙思远所部。

昌晋二十三年正月,马若文等人在闽州府过年,马仲寿、范正明陪着他,虽然总算是安心了,但是马若文内心依然惦记其余人。

正月初七开始,马仲寿就安排船只分批转运马若文现在手下的两万多人。从初七到月底,每天都有不断的船只往岚山岛运输,因为人口及马匹过多,海山洲的船只根本不够用。马仲寿竟然靠着自己的关系租用民间大小船只来运输,付以高价。因为价钱很高,一些武国官船也不惜冒险出海。每天运出去的人少则五百余人,多则近两千人。到二月中旬,还留在闽州府的人只剩下不到两千人,马匹还有五千余。

二月十二日,孙思远所部终于抵达了闽州府。他出发时人口有八千余人,马匹六千余。但回来时候他竟然有人口一万五千余人,马匹一万两千余。这既有沿途收拢的其余散户,这些占多数。但也有途中他仗义救下的各族人口两千余人。而他走的方向是抵达蜀郡后一路向南经过川滇两地交界带,然后走两广最后才抵达闽州府。沿途还经历了一些战斗,他身上也负伤好几处,但都是皮外伤。马若文二月十三日就安排孙思远撤离,他成为马若文铁杆中最先撤离的人。

二月二十日,李修群的人马也抵达了闽州府。他出发时人口有九千余人,马匹八千余匹。回来时候有人口两万五千人,马匹七千余,成为最大的一支力量,能有这样的结果,马若文想也不敢想。李修群话不多,但意志坚决十分果敢。他在三月抵达蜀郡后,利用自己这群人帮助当地一个李家的官商大户平定了叛乱,得到了资助。然而不料不久这个大户不久就因卷入了斗争被下狱。被下狱前李家将其万贯家财和部属佃客和所有的关系全部托付给了李修群。凭借着这些关系,李修群有了合法的身份,得以在武国境内畅通无阻。而李修群也为了报恩,利用这些关系竟然为李家翻案了,把李家老员外从大牢中救了出来。李老员外又反过来为李修群大开方便之门,将其在江西、双海的一些产业和财富全部赠送给了李修群,这样李修群返回闽州府的时候就有了大批的人口,而这些人口普遍在农事、手工业方面都有不错的能力,还有不少读书人。

到三月初,又有一些散户人口约五六千人及马匹两千余人抵达了闽州府,这是最后一批了,马若文安排撤离。马若文则决定在三月二十日最后撤离。

三月十六日,除马若文外的最后一批人撤离闽州府,当夜抵达岚山岛,次日从岚山岛出发。

三月二十日,马若文、羊希霞、林燕卿以及孩子还有马仲寿、范正明、方世宝等人最后一批共百十人最后撤离闽州府,当日夜抵达岚山岛。二十一日从岚山岛出发,二十五日抵达了宁西,三十日抵达宁安府口岸。至此马若文结束了自己长达十七年的远行流亡生涯,返回了海山洲。

在登船离别闽州府的时候,马若文无限深情地凝望着闽州府,离开了闽州府,他也将结束自己这次十多年的武国之行,这恐怕是自己人生当中最漫长的旅行也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经历了。想到此,他又将自己离开西海时候所作的词再说了一遍:

西北望西海,蓝天白云,健马奔驰,何等之景色。

苦心经营,望功成名就,一朝战败两茫茫。

十年心血,一朝成空,此去别离他日再难见。

苍生健马十余万,舍命相陪,回归之日能全否?

东南望海山,山河万里雄壮,天欲倾,国有殇,断头相见又何妨?

虽然是同样的一首词,但离开西海时候与如今即将踏上归途的感觉又完全地不同。

对于马若文的心情,羊希霞、林燕卿感触颇深。自己的儿女和林燕卿的儿子都没有太多的感触,他们看到的是一艘艘大船,犹如海上宫殿,他们知道自己要结束这样的流亡生涯,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稳定生活了。而黄傲英却似乎理解了马若文的心境。她说:“叔叔,是不是可以再加一句啊。五千里辗转,目睹山川锦绣。中流击楫,登高怀远,应存英雄志。

黄傲英的这句话说到了马若文的心坎上,马若文非常高兴,连声夸奖。林燕卿说:“小孩子家,别瞎说。”旁边的马仲寿则说:“此女心志高远,不可量也啊。”马若文听着叔父马仲寿的话,心里对黄傲英更有了不一般的看法。马仲寿已经花甲之岁,阅人无数,如今能对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女孩说出这样高的评价,足见其不凡。

在这几天的行程中,马若文回想了这十多年在武国的生涯,他在西海国虽不是国王,却实际上就是国王,成就了一番事业,他想要在西海国有更大的一番作为,他也自信有这个能力,但是无奈强大的武国不允许他这样。他的失败不在于自己的能力,而在于体量的完全不对等,失败是必然的。即便这次不失败,以后也终究会失败的。不过他庆幸在西海国磨炼了他的能力,也让他收揽了一批能臣干将,还有数万忠于他的百姓,这些人将成为他在海山洲晋国立足的根基。不管成败,他总算是回来了,十余年的拼搏让他太累了,也太思念亲人了,他也该歇歇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