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雪野恩仇》的故事原型
《雪野恩仇》的故事一个女出租车司机的亲身经历。
自然,她和小说中的巴雅尔不是姐弟关系。人物关系是本人为了故事的需要,虚构出来的。
1996年的时候,我做兼职律师,代理一个女出租车司机的合同纠纷案,需要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去取证。
走到赤峰市宁城县一片原始次生林的边上时,不远处有一个山林葱郁的山岗。她告诉我,这里住着一个残疾姑娘,一个男人常打她的车来看她。而且,几年如一日,让人感叹。
经了解,这个男人参加工作时在赤峰市一个很好的国营大企业工作,是个很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才俊,却在单位多次受到打压、排挤和陷害。
最不幸的是,在准备结婚前夕,他的女友不明不白他出了车祸,下肢瘫痪,肇事者却逃之夭夭。
面对无望的婚姻,他不离不弃,坚持要和这个残疾姑娘结婚。
在他母亲以命相胁的反对下,他答应和母亲选定的女人结婚。
在结婚前几天,他的良心始终受到谴责,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提出一个“荒诞”的条件,想把下肢瘫痪的前女友接到自己家跟他们一起生活。
他好不容易说服了母亲和未婚妻,当他去前女友家说起这事儿时,却遭到了前女友父母的强烈反对,你个负心汉,没名没分的,去你那算个啥?
前女友怕拖累他,也选择了拒婚。
他的方案在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公序良俗的重重包围下,“流产”了。
两难之际,倔强的他辞了工作、逃了婚,去南方“下海”。
据说,赚了第一桶金后,他仍没忘初恋。每年,他只要回来过年,就会去看前女友,尽管一次次总遭前女友父母的白眼儿,仍十年如一日。
面对这种情况,笔者也没有更好的思路,不知读者有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若有,尽情地留言。
这部中篇小说,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事儿,进行了艺术加工。虽不属纪实文学的范畴,笔者也努力献给读者一个原汁原味的故事,也给主人公一个客观交代。
在又想纪实又想虚构的矛盾中,笔者在行文时,少了一些激烈的冲突,多了一分平铺实在,使之更贴近于生活。
小说成文后,有很多读者问起主人公的后续情况。因已时过境迁,那位女出租车司机早退休了,笔者也不太清楚了。
在行文中,从保护个人隐私权的角度出发,笔者也就给人家留有余地。本来就是道听途说,岂敢胡编乱造?
抛开事实,单纯小说艺术上来说,小说还有很多缺陷,如故事回忆性的东西太多,情节穿插太多。
写法符合电影剧本的创作风格,不太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敬请见谅。
从故事本身的设置来说,也与虚构文学不同,过于追求故事的本真,而没有给读者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间。
但是,笔者现在也很矛盾,不知应该把它写成纪实文学还是虚构文本。
这样的作品和其他网络小说相比,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读起来可能会累一些。
但是,笔者再现的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实,体现了一种人文思想,读后会给人以回味。
从时代角度出发,有过二十世界80年代生活经历的人,尤其是在东北、华北生活过的人读起来感受会更顺畅一些。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里面的生活会很不理解。但是,也应了解那一时我人的精神风貌。
实事求是讲,本人并不仅仅为了写这个故事,而是要让这个故事承载着诸多社会意义,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东北小城的缩影。
本作品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读者留言交流或私下交流。
为了文学,可以急头白脸、不顾面子,但不要恶意攻击。
对于这篇小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对主人公的做法也褒贬不一。笔者只负责客观地讲述故事,不做主观臆断。
有的读者较真故事的真伪,有的读者认为还应接着写下去。对此,笔有只能说,有争议,才能体观小说的张力;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我希望读者继续写下去,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