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励精图治(一)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4606字 发布时间:2021-12-20

永兴十六年九月十五日,马仲云召集众臣议事。

马仲云首先就日后的年号及文书等事情做了安排:“按照昔日祖宗成宪,应该要改年号。兹定明年为昌晋元年,取昌盛我晋国之意。另外我还有宣布,以后在晋国内部的文书,一律仍按旧章,仍用晋公之印和我晋国之年号。而向武国上奏之呈文,一律用宁阳王的名义和武国之年号。而涉及南洋洛那卡国及其余邦国事务,则视情而定,也可以二者共用。”

马仲云接着还就国丧期间的许多事宜做了安排,除此之外,马仲云还特别褒奖了张泽昌、田志明、杜运晖三位元老,对他们明确支持自己表示赞赏,令其以伯爵身份享侯爵俸禄,以笼络元老。而公族府令的人选,自马康岩去世后长期是空缺的,公族府事务一直是直接向马康远禀报的。此次,马仲云命自己的二叔,马俊嘉之弟马俊卿出任公族府令。马仲寿副之,同时以马怡凝协办公族府事务。

马俊卿时年五十五岁,生性淡薄,出任公族府令是尊崇长辈。马仲寿副之是要加重其权威,让他安心在武国经商办事,打听消息。而任命马怡凝协办公族府事务,则是马仲云的特意安排。这样实际上马仲云将公族府的实权交给了自己的姑母。马怡凝时年五十岁,他成为了继马宪英之后第二位拥有巨大实权的公族府女子。

十一月二十日,原枢密使张泽昌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马仲云下令追赠中书左相。而张泽昌顺昌伯之爵位,按例应由其子张运青继承,但是张运青曾经有过涉嫌罪行,故不应继承。经中书省、公族府商议后,以张运青之子张绍晖接任顺昌伯,时年仅十三岁。

昌晋元年二月六日夜,崔昆泽和马怡凝府中。

崔昆泽:“如今我实际掌握公族府,你是参知政事兼工部官、还任枢密副使,儿子又在仪仗司,我们家族真是步入了又一个鼎盛时代啊。据我所知,康元悦已经有想卸任的打算。”

马怡凝:“是啊,水满则溢,树大招风。你是不是想卸任一些职权啊。”

崔昆泽:“不错,我想将枢密副使和工部官的职务卸任,专任参知政事。”

马怡凝:“可以,枢密副使的职务,其实包括康元悦枢密使的职务,只是去年老晋公去世后,为以防万一的权宜之计。”

崔昆泽:“不错,我知道,所以必须卸任了。工部官我想推荐晋公所信任的徐宣通。”

马怡凝:“你既然有了主意,就决定吧。”

二月十日,崔昆泽单独给马仲云上表,要求卸任枢密副使、工部官。同日,中书右相兼枢密使的康元悦也以年老上奏请求卸任。

经过一番挽留,二月二十五日,马仲云同意康元悦辞去中书右相兼枢密使,崔昆泽卸任枢密副使兼工部官,并公布了新的中书六部枢密名单。

中书左相:范希纯,中书右相:崔昆泽

监修公国史:范希纯

枢密使:崔昆泽(兼)

枢密副使:傅仲文、韦方文

参知政事:王景逸、萧兴祖、刘允强、王裕华

六部官:吏部官王景逸(兼)、户部官萧兴祖(兼)

兵部官段文成、刑部官谢本安、

工部官徐宣通、礼部官沈弘康

兵部次官:苏震南

吏部次官:裴泽林

御史中丞:袁伯松、侍御史:范希仁

户部次官兼易物司使:杜昌勋、副使:王茂珣

学务司使:袁伯言

怀远府知府:施云捷

宁安府府尹:王茂珣(兼)

宁阳府知府:田进浩

仪仗司都指挥使:沈文辅,副都指挥使:崔昆宇、安敬礼

主管殿前军公事:王星仪

主管侍卫亲军公事:卫庆仪

宁阳军都指挥使:兀哈拉

宫廷禁军左军统领:裴行宽,副统领:李敦复

宫廷禁军右军统领,韦方武,副统领:李如锡

这次变动与上次比变动不大,王裕华、裴泽林因为在郭建琰面前为马仲云争了光,一个升任参知政事,一个进入吏部做次官。而怀远府知府则由施云捷顺理成章的接任。工部官崔昆泽卸任后由徐宣通接任,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儿。而马仲云的舅父袁伯言则由易物司副使升任学务司使,与六部官品级。原学务司使沈弘康平调到礼部。段文成顺利接任兵部,也是比较正常的,但为此他必须卸任宁阳军都指挥使,失去了直接统帅权,却也是外来降将中首位荣膺兵部官的人。兀哈拉顺利接任宁阳军都指挥使,而副都指挥使王星仪接管殿前军,这是仅次于宁阳军的第二大武装。也因此,晋国的兵权再度回归到海山洲本土人之中。原殿前军统帅韦方文因为与妹妹划清界限,依然被重用,还升任了枢密副使。另一位枢密副使是傅仲文,但已经垂垂老矣,不过取尊崇元老的意思。而枢密使职务则由崔昆泽兼任,可见马仲云对姑父的信任。以右相兼枢密使,崔昆泽的实权更大了,也意味着崔昆泽迟早将接班范希纯为左相。这也是崔氏家族自崔锦贤之后再度为相。

而最重要的还是军队,一个重要变化是宫廷禁军重新分割整合。苏震南由原来实际上的副帅升任兵部次官,左右军统帅也进行了一些变化,但大体上没有什么变动。这样,马仲云以四大家族之一的还是自己的姑父掌握军队调动权,以与自己有患难之交的兀哈拉掌握最精锐的宁阳军,以降将段文成掌握军队训练权。以自己最放心的人沈文辅掌握仪仗司警卫力量,以大族之后的苏、韦两家掌握禁军。枢密院、兵部、宁阳军、仪仗司和禁军都是平级,互不统属,最后军队大权仍在马仲云手里。

这次的变动,四大家族、亲族和外来人员取得了相对的平衡。但谁都知道范、袁、崔三家实力最强。马仲云的两个舅舅一个在御史台,一个在学务司,掌握了笔杆子。范希纯兄弟一个为首相,一个为侍御史,有财权。然而实权最大的还是崔昆泽兄弟,崔昆泽以右相兼枢密使,军政大权一把抓,一个则握有武装。范希纯、崔昆泽分为左右相,但分工实际上是可以看出来的。范希纯掌握户部、礼部、刑部,崔昆泽掌握兵部、工部、刑部。

五月,马康远的国丧期解除。一切都恢复了正常的状态,马仲云要开始一个属于自己全新的时代了。

五月的上半段,马仲云让中书省、礼部制定出一份配享高祖、太宗、怀王和世祖的功臣名单,而且半个月之内必须弄出来。

中书省和礼部不敢怠慢,随即紧张的运作了起来。礼部协调公族府还有监修公国史馆的人员,先在三天内拟定了一份名单,然后上报王裕华。王裕华加以修改审查后再和吏部协调,最后在五月十三日拿出了一份名单上报范希纯和崔昆泽,二人又联合审查,在十五日上报马仲云。

这份名单中拟定的配享高祖马文慧的功臣名单有:

张璇强、崔子建、杜航、曹允恭、王弘博、曹翰卿、董衡辅、顾琮峰、王鸿刚、马虎、李宇新、李辉宣。

配享太宗马宪永的功臣名单有:

刘愔、崔宁政、张铭海、杜宽、李绍铭、裴孝安、裴孝信、史敬源、李良愬、韦昊英。

配享怀王马海晋的功臣名单有:

于宁清、杜孝瑞、杜辰皓、田晓敬、刘进瀚、赵康雄。

配享世祖马康远的功臣名单暂定有:

马康岩、袁宪明、王洽林、苏牧、李凯勤。

按道理,只有去世的人才能拟定配享名单,这样,真正能定出来的只有马文慧、马宪永、马海晋三代人。而马康远时代的一些老臣尚在,是不宜把活人也放入死人之中的。

马仲云审视着这份名单,对配享高祖马文慧的人员无异议,因为有晋公功臣图在,基本照着来就能,而且这是已经众所周知的事情了。配享马宪永的就有些难度,但也好说。从马海晋时代开始就出现了难点,马海晋主政时间与马宪永和马康远初期高度重复,而马海晋也没有庙号,因此配享马海晋时代的人员就极少,只有六人。大半是他的结义兄弟,其余两个都是大族后代,也是支持他当年北移的主要成员。

最关键的还是配享马康远的名单,对于已经定下的五人,马仲云没有异议。而以后还有去世的老臣,谁又合适呢。马仲云当庭让众人商议。最后认为将来如无特殊情况,可以让苏景睿、田志明、张泽昌、李临铭、羊祖辩、裴光阳等上榜。裴光阳已经去世了,可以追加。李临铭对于开拓南方有大功,这是没问题的。羊祖辩也是开拓南方的大功臣,也是无问题的。苏景睿文武兼备,但有些骄横,对于他将来能否上榜,众人意见不一。还有就是首鼠两端的张泽昌和田志明。但是马仲云说:“张泽昌、田志明确实在我返回来的问题上取中立态度,但并未阻挠,而且不久前他们和杜运晖一起支持了我,没有随韦婕婷作乱,这就是功劳。另外,田志明、张泽昌在早年经略南方上的功劳绝对不容抹杀,没有他们,南方铭英州和永晋府的成立也许要推迟。”除此马仲云还说:“康元悦也可以列入配享世祖功臣名单之列,他将是代表南方功臣的人员。”

最后,马仲云亲自圈定了一份配享世祖马康远的功臣名单。人员如下:

马康岩、袁宪明、王洽林、苏牧、李凯勤、裴光阳、羊祖辩、苏景睿、康元悦、田志明、张泽昌、杜运晖。

五月十七日,原易物司使苏景睿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二岁。马仲云下令追赠中书右相,定昌侯,配享世祖庙。并于次日亲临其家中悼念。以示对其的尊重。同时下令其子无须守孝三年,夺情起复。

按照苏景睿生前的级别,他只是六部官一级,没有做到参知政事一级。但是死后能被越级追封中书右相,还能被钦定为配享世祖庙,这无疑是个极大的荣誉。

五月二十日,马仲云宣布自己先要巡视海山洲。

六月二日,马仲云、刘允强、段文成、李如锡、沈文辅等首先前往宁西巡视。这是晋国的西大门,也是前沿。

六月五日,马仲云一行抵达宁西。

从永兴十四年黄建复接任水军统帅至今,已经有快四年的时间了。这几年里,黄建复主要是增修了宁西城防和水军码头。

马仲云六月五日到六月十二日在宁西,一共住了七天。

七天里,马仲云走遍了宁西县主岛的几乎所有重要地方。四年来,黄建复将宁西初步打造成一共坚强的堡垒。在原县城外,增修了防御工事,以扩展县城的防御纵深。在县东部增设仓库,以储备物资。更重要的是在西南地带扩大水寨和码头,得以容纳各种战船和商船。同时下令水军对附近海域可能的海盗进行随时清剿,以肃清海面的治安,确保与岚山岛和金龙岛两地的航路畅通。岚山岛、金龙岛为晋国所控制的极西地带,又为宁西之前沿,但人口稀少,连海县名存,但实际上形同虚设。

黄建复向马仲云建议道:“连海县可废弃,地处极西,如今连海县所辖岛屿数十个,但真正有人的地方不过近十个,最大的岚山岛居住三千多人,金龙岛有两千多,其余人员多则数百,少则百余人。如果不可放弃,则以偏将二人分驻金龙、岚山岛,各带精兵五百驻守。同时从宁西向两地分别巡视,以确保海疆。”

马仲云:“连海县乃高祖时代就有之,放弃断无可能。连海如今之局面确实艰难,但毕竟是联络武国之桥头堡,也是宁西之屏障。因此绝不可放弃,但也必须做出一定变革。”

刘允强则认为:“可仿六朝双头州郡设双头先,连海知县可由宁西知县兼任,知县的助手县令、县丞可以由水军人员兼任,驻守金龙岛、岚山岛,以方便处理各种可能的事务和交涉事宜。人选除选用军人外,也可以选用有武略的文官出任,抬高其品级,以增进其能力。”

刘允强的建议得到了马仲云、黄建复的赞同。黄建复举荐自己的部下邵连云出任县丞,驻守金龙岛,得到同意。县令一职马仲云则想到杜昌勋之子杜守升出任。杜守升时年三十一岁,在兵部衙门任正六品辎重司主事。他还年轻,呆在衙门里嫌无趣,多次想换地方,如今正好换地方。但这只是马仲云的一个想法,还要看看杜昌勋父子的意见。

六月十三日,马仲云从宁西返回宁安府,十六日返回宁安府。他没有直接返回怀远府,而是东行到宁安府东部和宁雄地带,宁安府尹王茂珣一路陪同。越往东走,山势越险峻,人口就越少。

六月二十五日,马仲云一行抵达宁雄与远南县的交界地带,然后继续向东前往远南县。一路人烟稀少,而且车辆无法形势,地势险峻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七月初,马仲云一行抵达了远南县。远南知县刘文盛前来迎接并报告情况。

在远南县城,马仲云询问了远南的情况。

刘文盛:“远南县是宁安府最大最穷和人最少的县。目前远南县在册人口两万三千一百二十户,口六万五千七百余人,而邻近的宁雄县地域不及远南县多矣,人口则有三十多万人。远南地处大山之中,道路虽然已经修通,但依然很封闭,所以非常困难。而因为山多林密,耕地较少,所以发展相对滞后。”

马仲云:“诸位有何意见啊。”

王茂珣:“远南县乃高祖时代平土人后所建立的县,当时主要是为了镇抚土人,在太宗晚期和世祖时代初期曾经达到巅峰辉煌,但人口最多也不足二十万,如今随着人口向南洋转移,远南人口自然稀少了不少。”

刘允强:“远南的情况,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刀弩手的存在。昔日太师于宁清建议在远南等地设立刀弩手,主要是为了补充后备兵力和镇抚土人,但刀弩手任务并不轻松,多年来,刀弩手在远南已经形同虚设。”

刘文盛:“刘相言之有理,如今远南人口中,由刀弩手而致富的人已经不少,他们不少靠耕地和林厂已经致富,却纳税很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远南的赋税。”

马仲云:“你作为一方父母官,有何想法,直说。”

刘文盛:“臣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不知当讲否。”

马仲云:“说,言者无罪。”

    刘文盛:“时过境迁,高祖设远南县有宏图远略,然而今日海山洲境内土人已与汉人区别不大,即便小有祸乱,也不足以牵动大局。臣建议撤远南县,将宁雄县与远南县合并。如此下来,宁雄地域就会增大,可以将宁雄一些人口分流出去一些,也节省了开支。”

马仲云:“想法倒是很大胆,不过如果裁撤了远南县,你这个知县就没有了啊。”

刘文盛:“臣为大局自然不能谋求小利。”

马仲云:“想法的确大胆有新意,但这样的大事,尚需谨慎,不过确实值得考虑。”

离开远南后,马仲云又沿着山路北上,一路经过了兴南县和怀通县,这两地的情况与远南也有类似。情况比远南略好一些,但也是五十步笑百步。兴南县人口十一万,怀通县九万余,两地加起来也不及与之相邻的光怀县。光怀县紧邻怀远府东部,人口已经有近三十万,而光宁县更是达三十五万人,怀远府直辖区域则高达近百万人。

八月七日,马仲云等返回了怀远府。

八月八日,马仲云与众臣议事。

马仲云:“范相,怀远府各地人口是多少。”

范希纯:“怀远府辖兴安、光宁、兴南、怀通、光怀五县。兴安县乃南部县,为昔日宁安府地域,如今有约二十二万人,光宁县约三十五万,兴南县十一万,怀通县九万余,光怀县二十八万,府城直辖区域二十万。总计怀远府人口在一百二十五万人多。”

马仲云:“萧大人,宁安府、宁阳府情况呢。”

萧兴祖:“宁安府辖宁祥、宁雄、远南、思岭、宁西五县。宁西人口最少,除驻军外为两万八千人,思岭县十二万余,宁祥县三十三万,远南县六万多,宁雄县三十七万,府城直辖区域三十二万,人口总计近一百二十五万人。宁阳府辖兴北、昌宁、东兴、东林四个州县。兴北县三十一万,东兴县三十九万,东林县二十三万,昌宁州三十万,府城十五万,总计人口在一百三十八万人。”

马仲云:“通远州情况呢。”

范希纯:“通远州辖怀卡、通南两县,怀卡在九万余,通南在八万余,两地总计近十八万人。”

马仲云:“嗯,很好,那么海山洲各地人口加起来总计在四百一十万人了。如果加上南洋两地,晋国人口应该在五百万人了,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了。”

范希纯:“是。武国人口最多的行省人口在一千万以上,一般的在二三百万,我们晋国人口约等于武国最富庶地带的一半,赋税在武国境内排的话应该是中上等的程度。”

马仲云:“不错,我在武国生活了六年。我们晋国的生活比起大京城和建江府有差距,但和北方比要强,和双海省比差不多,略强。”

崔昆泽:“能让海山洲一个天末荒岛成长为如今这样的地方,乃祖宗和晋公一百六十年积累所致啊。”

马仲云:“不错,但是还是有问题。宁阳府的人口分布是比较好的。通远州山林环绕,但也还平均。而宁安府、怀远府则不然。人多的太多,人少的太少。远南知县刘文盛就建议将宁雄与远南县合并,我认为是一个不错的建议,诸位以为如何呢。”

马仲云轻描淡写一句话,无异于点燃了火药桶。众人都在窃窃私语,马仲云说:“有什么大家敞开了说,言者无罪。”

接下来的一个时辰里,在场的五品以上官员不少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出去中书省左右相和参知政事外,六部官和其下属人员中,兵部、刑部大多人不懂这些,不发表多少意见,偶尔的几个人发表意见,也是空话。礼部、御史台、学务司的人有一半以上主张维持现状,户部的人多主张合并,他们主要从赋税角度来考虑,因为远南、兴南、通怀每年交不了多少钱,还得倒贴钱。吏部的官员则是对半开的立场。而王景逸、萧兴祖、王裕华、刘允强四位参知政事之中,王裕华态度模糊,刘允强力主合并,王景逸、萧兴祖则沉默以对,但内心实际有了主意,等马仲云的态度。范希纯、崔昆泽作为首相和副相,也是默不作声。

这个时候,有三个后排的年轻人在嘀嘀咕咕,不时低声嘲笑几句,被马仲云发现了。马仲云让其发言,这几个人就是杜运晖的两个杜守贤、杜守升,还有就是于旭然的孙子于廷皓。于廷皓是于旭然独子于允晨之子。于允晨文永元年出生,文永三十年生下了于廷皓。不过永兴三年,于允晨就因病英年早逝了。于允晨去世后,于旭然作为祖父,对孙子是关心备至,教他许多东西,尤其是诗书和从政。在祖父的关爱和教导之下,他在二十二岁就考举成功,同年就进入了学务司,如今是正七品官职。

于廷皓被要求首先发言。于廷皓也是毫不客气。

于廷皓:“刘文盛大人的言论甚为高见,臣认为晋公已有定论,是主张合并的。晋公既有定见,何须询问一些不相干或者不懂的人,臣力主合并。”

于廷皓的话简单明了,却也言辞犀利,让在场之人无不侧目。马仲云更是大笑,然后说:“这孩子,倒是直爽。”

王景逸此时说:“晋公,此人是于廷皓,太师于宁清玄孙,前参知政事兼吏部官于旭然之孙。”

马仲云:“哈哈,于宁清、于旭然是文人,一直是谦谦君子儒者形象,不想你倒是有些意思。”

于廷皓:“臣已经二十六岁,不是孩子了。另外晋公您今年也不过三十八岁。”

范希纯:“于廷皓,不得胡言。”

马仲云:“没事儿,已经说了言者无罪,何况我确实是三十八岁,没说错。”

马仲云:“杜守贤、杜守升你们二人呢。”

杜守贤:“臣也力主合并,合并一来可使我晋国府下各县较为均衡,不至于出现贫者益贫、富者益富的极端现象出现;二来可以减轻朝廷对几个穷县的财力支持;三来可以疏解富县人口的过度集中,四来可以裁减官吏,将之用于南方。有此四利何乐而不为。臣认为可将宁雄与远南合并,兴南与通怀合并。”

马仲云:“你们以为呢。”

范希纯、崔昆泽、萧兴祖、刘允强等均表态支持,没想到这么多三品以上的大员要附议一个五品官的言论。

马仲云随即让中书省拟招,兴南、通怀两县合并为兴通县;宁雄与远南两县合并为宁远县。

八月十日,中书省正式下发了诏命。

同时,马仲云在八月九日询问了杜守升的意见,杜守升很乐意出任宁西县令,驻守岚山岛。儿子既然愿意,杜昌勋也没有办法,只能同意了。吏部就下令,杜昌勋升正六品衔出任宁西连海县县令,驻守岚山岛。

八月十三日,吏部任命于廷皓出任合并后的兴通县知县,刘文盛为宁远县知县。这样海山洲晋公国的区划变成了:
宁阳府:兴北县、东兴县、昌宁州、东林县

怀远府:兴安县、光宁县、兴通县、光怀县

宁安府:宁祥县、宁远县、思岭县、宁西连海县

通远州:怀卡县、通南县

铭英州:文林县、武宁县、宁河县

永晋府:慧亭县、晋宁县

从九月初开始到昌晋二年的三月份,四县省并为两县的任务基本完成。通过精简省并,官吏和闲散人员精简下来了约七百余人。这些精简下来的人员大多被强制安排到了南方。马仲云将之安排到南方,也是为了日后拆分南方而预做准备。

昌晋二年三月份,范希纯、萧兴祖和马怡凝分别向马仲云呈报了到上年年底晋国户部的库存财赋情况:

文永二十九年时,户部府库现有黄金十二万七千五百六十一两,白银二百九十一万五千三十六两,铜钱五百七十二万六千三百贯,各地仓储在册粮食三百七十五万余石,绸缎布匹八十五万余;

永兴八年底有:黄金十万七千余两,白银二百六十一万两,铜钱六百七十二万六千三百贯,各地仓储在册粮食二百八十五万余石,绸缎布匹六十二万余;

昌晋元年底有:黄金十一万四千余两,白银二百七十三万两,铜钱六百五十二万六千三百贯,各地仓储在册粮食三百二十七万余石,绸缎布匹七十三万余。

公族府的情况如下:

文永二十九年:公族府下的金银储备有总计九十万两,铜钱一百二十余万,布匹十二万,粮食三十余万石。海宁通各地资产,包括铺面田产等约价值在三百二十万贯,人员上万人。筹备海宁通各地商号花费了约十五六万。

海宁通各地的流动银钱还有二十余万。晋公府直辖的宁安库及怀远府和文宁宫内库这三大内库,尚有金银五十万两,铜钱约二百三十万贯,粮食二十八万石,布匹十五万匹。

昌晋元年底:公族府下的金银储备有总计九十五万两,铜钱一百七十余万,布匹十三万,粮食三十三万石。海宁通各地资产,包括铺面田产等约价值在三百五十万贯,人员上万人。

海宁通各地的流动银钱有三十余万。晋公府直辖的宁安库及怀远府和文宁宫内库这三大内库,尚有金银五十二万两,铜钱约二百二十万贯,粮食二十五万石,布匹十三万匹。

这些数字表明从永兴八年底到昌晋元年底,也就是马仲云正式接任晋公以来,在他近十年的经营之下,晋国的库存财赋情况因为贸易的恢复和发展,加上军队、地方精简的成效已经有了效果,已经逐渐恢复并接近到了文永二十九年时的巅峰时代了。然而马仲云不可能就此满足,他还有更大的愿望,这只是刚开始,他要将晋国“海中盛国”的威名继续贯彻下去,这只不过是序幕而已罢了。

兴通县成立后,县府选择在了通怀县。于廷皓从昌晋二年三月开始派人施工,对县城加以适当扩建。而他则将重点放在了修路上。合并后的兴通县东西长三百余里,虽然也有道路,但有些地段年久失修,非常危险。为此从五月开始,于廷皓发动无地少地的农民和雇佣人员,还奏请动用了两千军队参加修路,总计动用人员上万人。到十月底,在原有基础上的道路被修通翻新,长三百里,路最宽处二丈,可以容纳各种车辆通过。然而也付出了数百人死亡的代价。十一月初,马仲云的车队还亲往试验,非常满意。御笔赐名为宁晋大道。因为其东部通往怀卡进而到达海域,西部经怀远府和光宁抵达海面。并同时下令在沿途重要地段设置哨卡派兵驻守。从修路开始到昌晋三年初,在宁晋大道上设置关卡哨所七处。最重要的三处都在兴通县境内。地处兴通县与怀卡地域的被定名为宁东关,周围几乎都是大山。在此先设哨卡,然后再逐步扩建成关,派二百人驻守。其次在府城和兴通县交界处偏东,定名为安远所,驻守百人。中间再兴通县正中的一座哨所名叫通安驿。它位于双海大道中间位置,地形相对开阔,驻守三百人。在这三座关寨所附近,都是崇山峻岭。最高山峰极高,约千丈之高,冬季常有积雪。于廷皓在当年十二月曾带人深入群山,气温非常低,而且还常有野生动物存在,这是之前从未有人走过的地方。虽然气候寒冷,但是年轻的于廷皓却极为感兴趣,并在昌晋三年初报知马仲云。马仲云也非常好奇,在昌晋三年二月初就亲自简选精锐侍从二十人前往。

昌晋三年二月初六,马仲云、安敬礼等一行百余人从怀远府出发,十三日抵达兴通县。知县于廷皓也率任跟随马仲云一同前往。他们从县城出发后,向东北方向前行。越走越冷,而且地势险峻,已经不能骑马,只得步行了。二月底的时候他们抵达了兴通县与怀卡县的交界地带。这里山势壮硕威武,山容秀丽多姿。海山洲大多的河流均发源于此。山中生长着贵重的红桧和肖楠等树木,苍郁深蔚,盛夏如秋,是海山洲最寒冷的地带。山中原始森林密布,南侧山腰上,有一道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长一百多丈,景象奇伟壮观。虽然已经过了大雪弥漫的时候,但是偶尔路上还有一些雪。这是马仲云在返回海山洲近十年后第一次见到雪,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安敬礼、于廷皓等无不大喜,马仲云说:“此真乃海山洲第一风光。”

马仲云再武国生活过六年,经历了北方的严寒。对这里的寒冷倒是适应。于廷皓是南人,则有些不适应,安敬礼军人出身,却也比较勉强了。马仲云说:“此处之寒冷虽不及北方,却也是海山洲之极寒了。先祖将此地命名怀远,真不愧有北国风光情调啊。”并将此山取名为晋雄山。

因为当地气候寒冷,山势险峻,虽然景色奇美,但是人烟极为稀少,只有少许人知道这里,能在这里生存。也正因如此,这里有许多野生动物。马仲云就和随从在这里打猎,火烤野生食物。众人都很感兴趣,安敬礼说:“没想到能在这里吃到野味儿,有意思。”马仲云说:“以后得让军队还有勋贵子弟们都来这里体验一番,不能总沉浸在温柔乡里,他们必须经历风霜雪雨。”同时他也想在这片地方盖些房子,作为储存物资和休息之用,而要在此地大兴土木则难度太大了。

在这里马仲云等人风餐露宿了一个多月,但是众人大多很喜欢。因为在这里他们能看日出,看日落,看云海,夜晚仰天就能看到天上的星星,而且看的分外明亮。仿佛一片北国风光。

四月十五日,马仲云等人从这里原路返回后,并未直接返回怀远府,而是南下到南部。听说南部也有一番风景。从怀远府南下后,经过两三天的路程,来到兴通县湖水乡。于廷皓说:“因为这里有两大湖泊,故而此地名叫湖水乡。”随即马仲云等人继续南下,在大山以北发现了这片湖泊。找来了几个当地人,询问情况。当地一位村民说这里有两座湖,湖中还有一小岛。湖水最深达九丈多。之后马仲云沿着这片湖泊行走,一路连走带问,得知这两座湖泊约有一万三千亩大。东北南三个方向均由高山环绕,但比起东部大山比要低不少,并不算难走。

而这里更为惊奇的是在两湖之间还有一座小岛。马仲云等人搜集船只来到了这座小岛上,这里有一些土人居住,但是这些土人并没有什么攻击性,是比较温和的。马仲云登岛后,被土人围困,但是马仲云、于廷皓等人亮出身份。这片土人酋长也就下令撤围,并盛情款待。这名族长叫水邵连沙,四十五岁。与汉族官员百姓有过交往,对汉人没有太多成见。虽然得知了马仲云等人的身份,但并不惊讶也不害怕,表现的很平常。因为水邵部生性温和,实力弱小,从不向外扩张。马仲云等人与水邵连沙把酒言欢,还结拜为异性兄弟。通过交谈,马仲云得知该部土人有千余人,小岛面积约只有一百多亩地而已。安敬礼、于廷皓主张消灭。马仲云则反对。五月二日,马仲云要离开此地了,水邵连沙为之饯行。马仲云:“水大哥,此次出行仓促,什么也没带。不过我向你保证,你部永居此地。这片小岛我赐名为安宁岛,你为安宁团练使。”水邵连沙:“谢晋公了。既然晋公赐名,也顺便将安宁岛的两座山还有这片湖一起赐名可否啊。”于廷皓也如是说。

马仲云同意了,思考后便说:“安宁岛两座山,本公赐名为兴宁山,还有广晋山。而这两座湖一为文婷湖,一为武永湖。”于廷皓:“好名字,追忆祖宗功德,却不显俗套。”确实,马仲云依然延续了马康远的风格,起名上也继续带有明显怀旧色彩与北方风格。

五月三日,马仲云等启程返回怀远府。七日返回了怀远府。回去后的首要命令就是给水邵连沙铸印封赐。并继续下令封其为广宁伯,世袭罔替。赐白银一百两、布匹三百匹、稻米一百石。同时下令文婷湖和武永湖不得掘湖为田,破坏水源做竭泽而渔之举。然而此次马仲云最重要的感觉就是东部交通依然闭塞,虽然土人难以为患,可是一旦有人割据山后,据险而守也是个危害。五月七日,马仲云不顾一些人以劳民伤财为由的反对,在范希纯、崔昆泽支持下下令要在兴通、兴怀、通远州等地修路。路线沿袭马文慧、马宪永时代的方向,主要是整修加固扩充。然而也有新建的道路,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远州与兴通县的连接地带,修一条支线。二是从宁远县经思岭再到通远州的通南县。

除此之外,马仲云还有两件事要做。一是要在晋雄山的雪域地带搭建房舍储存物资,让军人和贵族子弟在此接受历练。另外就是在文婷湖和武永湖附近的高山上各练一座塔。名字都想好了,一为纯惠塔,以纪念贤纯王后刘婷娜和贤惠王后张铭静。将二人生前遗留的一些物品供奉其中,并建造二人石像。另外一座命名为圣远塔。建马文慧、马宪永和马康远三人石像。然而这需要极大的开销,还有些石材要从武国卖入。如果走户部,恐怕连范希纯也会反对的。马仲云就和姑母马怡凝商议,最后决定由公族府派人兴建。让马怡凝、马仲寿和范希礼及各商号等出资找人来兴建。

为了取得支持,马仲云在七月派人给马仲寿写了封信,让他在闽州府找人找材料,并请王宁辅帮忙。另外还派人上奏文给朱济慈,称:国朝以孝治天下,臣感念太宗恩德,陛下厚爱无以为报。特请在海山洲为太宗和陛下及祖先立塔供奉,然而海山洲缺石少匠,特呈文请陛下赐石料工匠,以慰臣之孝心。

这篇呈文名义上是说要为武国太宗和朱济慈建造塔以怀念,实际是暗度陈仓。不过马仲云也想好了,在怀远宫内搭建一个小阁楼,供奉一下画像和之前所赐诏书即可。最主要的还是建造纯惠塔和圣远塔以及修路用。同时下令今年以后的贸易主要换取对方建筑施工用料为主,并不惜用走私的方式。

马仲云的呈文上奏到大京城后,朱济慈也还讲情面,批给了他五十名工匠和一些石材木材用具和一些图纸,这是难得的恩赏。十月底的第二次贸易时候,这些大多被送到闽州府,然后运回海山洲。

与货物同时一起回来海山洲的还有消息。而其中最重要的消息就是朱济慈病重,恐怕已经时日无多,虽然他还比马仲云小三岁,但是身体却很差劲。

朱济慈病重,马仲云一方面为这个故友生病或许将不久于人世而感到惋惜,另外也感觉这是一个机会。马仲云知道,朱济慈的长子不过八岁,如果朱济慈去世,儿子不过是个儿皇帝,其母和其祖母尚在,还有一批老臣,虽然足可以维持稳定局面,但是必将无力对外尤其是向南洋开拓,这对于马仲云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岂能放过。

十一月五日,马仲云召集范希纯、崔昆泽、萧兴祖、刘允强、杜昌勋还有致仕的康元悦议事,重点就是南洋问题。

杜昌勋身为户部次官兼易物司使首先说:“如果朱济慈去世,首先就要拿下洛那卡镇守府,还有武国在麻逸、蒲端国的货栈仓库等。如今我们拥有了铭英州和永晋府,就有了前进基地,速度将更快。据易物司得到的消息,仅洛那卡镇守府储存的物资就价值越数十万,也许更多。事不宜迟,臣力主即刻发兵,那里只有武国守军几百人,用不了几天就能成功。”

范希纯:“武国在南洋确实储存有不少财富,但是骤然派兵进攻,是否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万一武国知晓,我们也不好交代啊。”

萧兴祖、刘允强包括崔昆泽都有这样的顾虑,赞同范希纯的意见。其实马仲云也有这样的顾虑,他需要武国在南洋存放的些巨大财富,却也不愿意与武国闹僵。康元悦察觉到了马仲云的难处,说:“依老臣看,还是软硬兼施。先派水师南下,做好登陆准备。在洛那卡镇守府,多年来对林维瀚的拉拢是有成效的,但是让他投靠我们他未必立即同意。不如设法逼迫他们投诚,或者围困。我们确定一个方针就是对于武国这些衙署货栈等,取实而不取名。将夺得的财富除部分留存外,一部分存放于铭英州和永晋府,其余全部运回来。”

崔昆泽明白了,接着说:“武国授予晋公宁阳王、安海道宣慰使的世袭之职,还办理南洋东道事务,现在是发挥这些权限的时候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马仲云看到了希望,说:“机不可失,必须行动。传令黄建复和梁维嘉,率水师出发南下,做好准备。给永晋府下令,让其择机行动,在正月前做好一切准备,二月初行动。”

马仲云在安排手下行动的同时,自己也在做准备,他准备明年初也要亲自再去南方,以应对各种突发事宜。十一和十二月,他从宁阳军、殿前军和依仗司精选三千精锐,严格训练,包括海上训练,准备明年的行动。

永晋府在十一月底得到了命令,知府兼晋宁宫留守苏震轩随即开始了准备,并前往慧亭县安排部署,比你动员了三千可战人员发放武器在永宁港一带训练。准备万一情况下水陆夹击,对于拿下洛那卡镇守府,苏震轩有绝对把握。但是没有命令他也不能强攻。不过他派手下裴子睿去洛那卡镇守府林维瀚那里帮忙。多年来,洛那卡镇守府因为人手不足,常向永晋府借人借粮,这都让永晋府对洛那卡镇守府的情况极为了解。

到十一月底十二月初的时候,梁维嘉率领的三十艘战船和五千人的水师抵达永宁港等待命令。杜守升也随同前往。

昌晋四年正月,马仲云除了正常过节外,就是各种准备。正月二十六日,马仲云得到消息,朱济慈在正月二日去世。马仲云闻报后先是震惊,为失去这位好友哀悼。他和徐瑜婕夫妻二人与朱济慈有过交往,为之素服三日。但是晋公国不做挂孝之举,除非武国有人来。除此之外就是两件事,一是派人去大京城吊唁以及效忠新皇帝,二就是命令南洋开始行动,但尽量不动干戈为上。

二月三日,马仲云、刘允强、安敬礼等从怀远府出发准备前往南洋。以马若文留守,范希纯和崔昆泽辅佐。这也是马若文第一次出任留守,时年十七岁。

二月十二日,永晋府得到了命令。黄建复也同时得令,准备开始行动。也就在同一时刻,得到了消息,麻逸国与蒲端国也得知了朱济慈去世的消息,向武国在两国的货栈仓库衙署封发起了进攻。麻逸国当地守卫人员和汉人加起来不足五百人,蒲端国也只有三百多人。两地官员无奈之下就向永晋府求援,这无异于是天赐良机。

梁维嘉与苏震轩商议后,决定立即出兵救援,办法是围魏救赵。苏震轩派兵一千五百人由范正粹率领走陆路南下,然后乘船度过不足三十里的水路就能抵达麻逸国。杜守升则奉命率水军中熟悉陆战的人一千人火速前往晋宁县,然后从那里南下前往蒲端国。如果一切顺利,苏震轩救援麻逸国一路三日后就能到达,杜守升一路少则五日,多则七日。梁维嘉则率水师主力南下前往麻逸国,预计十日后可以抵达。

二月十五日,范正粹率军迅速登陆了麻逸国北部,麻逸国围困人马得知消息后被迫撤军。围困遂解除,范正粹顺利进入货栈,也没有向麻逸国反击,只是等待梁维嘉前来。而麻逸国贸易厂守将周成万对范正粹采取的是不冷不热的态度。范正粹也没有进攻,而且与之相持,视情而定。

蒲端国方面,二月十九日,杜守升也顺利进入蒲端国。蒲端国幅员不如麻逸国,昔日强盛的蒲端国如今已经不过一个城邦。进入后,杜守升得知蒲端国只有两三万人,军队两三千人也勉强。在围攻蒲端外府时候,还连遭失败。杜守升进入后,率军直冲王城,因为蒲端国主力都去围攻蒲端外府了,王城异常薄弱。二十一日,杜守升不过以一千五百人的微弱兵力就打进内城。国王塔英嘛请降,杜守升顺势接受请降。然后率军进入城东不远的武国蒲端外府,守将赵彦隆十分欢迎。

杜守升:“我是宁阳王、安海道宣慰使马仲云麾下将领,特来解围。”

赵彦隆:“久闻海山洲宁阳王大名,今日幸会其部下将军,不甚荣幸。”

随之二人进屋叙话,一番交谈得知赵彦隆早有对武国不满之意。他本是读书人,但因为得罪了郭建琰而被安置此地已经八年了。杜守升顺势向其提出归顺海山洲晋国,赵彦隆表示接受。还献出仓库货栈所储物资人员名单。蒲端外府共有房屋总计一百二十三间,驻军一百七十人,平民三百五十六人,雇佣各种人员五百七十八人。储存黄金一千二百六十五两,白银两万六千七百两,铜钱七万三千两百贯,布匹绸缎三万五千八百余匹,瓷器三百六十二件,粮食三千二百石,茶叶两万一千斤,军械两百件。

马仲云方面,他和刘允强、王星仪等亲随二月八日从宁安府南下。十三日抵达宁河港,十七日抵达永晋府。安敬礼率军三千在二十日抵达。

二十二日,马仲云大军抵达慧亭县以北洛那卡国镇守府地域。苏震轩报告说裴子睿对林维瀚的劝说有了进展,但是林维瀚还是不愿意投诚。马仲云说:“洛那卡镇守府的归顺与否直接影响到麻逸国,如果洛那卡镇守府归顺,麻逸国的货场必将也归顺。不能无限期拖延。”

马仲云下令苏震轩和裴子睿,如果第二天即二十三日还不归顺,就封锁镇守府,切断其与外界所有联系,然后进攻。

二十三日,马仲云下令封锁包围镇守府。裴子睿再度入城劝说,林维瀚态度依然犹豫不定。二十五日,马仲云亲往镇守府城下,劝说林维瀚。对他说:“林大人,我是先帝钦命的宁阳王、安海道宣慰使,办理南洋东道事务。为避免洛那卡国袭扰及叛乱波及镇守府,本王亲自前来救援,望你早开城门。”

林维瀚:“宁阳王,恕臣无礼,非奉朝廷明令,断不敢开城。”

马仲云见其态度坚决,下令攻城。进攻刚开始,城墙即有人喊话说:“宁阳王,请入城。林维瀚已被我生擒。”

原来裴子睿在劝说林维瀚的同时,也发展了他的副手石明川。石明川早有投诚之意,也劝林维瀚,但林就是不肯。

马仲云见状,便进城。进城后直奔府库,调出库存物资清单,并派人清点。经过三天统计,洛那卡镇守府共有大小房屋二百五十七间,军人三百五十人,商民等七千五百二十余人。物资有黄金三千六百余两,白银五万七千余两,铜钱九万六千贯,丝绸布匹八万余,粮食五万石,瓷器一千余件,茶叶五万两千斤,军械五百件。

洛那卡镇守府归顺后,周成万镇守的麻逸贸易场也立即在三月一日归顺。麻逸贸易厂有大小房屋百余间,军民人口一千余人,军械二百件。黄金八百三十两,白银一万五千两,铜钱五万六千贯,瓷器三百余件,茶叶一万三千斤,丝绸布匹三万两千七百匹,粮食两万三千石。

拿下洛那卡镇守府以及麻逸、蒲端国的货场后,马仲云立即下令将三地的金银总计十万多两留下三分之一储存于宁南宫和晋宁宫,其余全部运往海山洲。瓷器茶叶布匹等将中低等的留下在宁南宫和晋宁宫,上好的全部运往海山洲。粮食军械等任由处置。而对于投诚的石川明、周文成、赵彦隆等仍令其留任原职。林维瀚则由石川明看管,具体职权由石川明行使。裴子睿出任慧亭县县令兼洛那卡镇守副使,范正粹出任麻逸蒲端镇守使,驻扎晋宁县。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