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高翰文的决断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6458字 发布时间:2021-12-19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六集

 

像高翰文这样的人,政治上幼稚、性格上软弱、仕途上注定是走不长的,眼光、魄力、手腕一样没有,搞艺术追姑娘是一把好手,拿来当官却是百无一用。性格软弱也不是一无是处,高翰文至少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听话,严世蕃让他往右便往右,胡宗宪让他往左便往左,郑泌昌让他去淳安给买田站台便去淳安,杨金水让他去台州押运军需便去台州,如今胡宗宪让他找锦衣卫投案自首便去投案自首,一直怀疑高翰文是不是脑子里被打上了思想钢印,对于上级的任何要求都会下意识的服从,也不知道是骨头太软还是执行力太强,可能是文艺青年的通病吧。虽然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可在这部剧里敢公然违抗上级命令,甚至和上级叫板打擂台的人不胜枚举,一身是胆的海老爷日常工作就是和上级抬杠叫板,别说赵贞吉、郑泌昌、何茂才之类的杂鱼上级了,海老爷发起飙来连道长都敢公开怼直接撕脸的,就问你怕不怕;内阁发指示让胡总督立刻去杭州推行改稻为桑,胡总督赖在台州死活不挪窝,还大放厥词说什么台州比杭州安全;严阁老写信让胡总督剿匪剿一半留一半,胡总督不听把倭寇一锅端了;吕芳找严嵩、徐阶喝酒前特地嘱咐陈洪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结果陈洪扭脸就把风透给了道长;吕芳被发配去给道长修阴宅,严嵩被迫在家休病假,徐阶被软禁在内阁值房,道长本意是把三巨头分别孤立起来隔绝和外界的联系,结果张居正就敢一个人堂而皇之的去见徐阶通消息,当天晚上严嵩有样学样也把严世蕃叫来家里。整部剧里就高翰文最听话,不愧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等生,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高分低能。

 

上级的命令要不要执行,打多少折扣执行这也算是门艺术,完全不执行饭碗怕是保不住,完全执行说不定就得吃牢饭,关键是尺度如何把握,只能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了,尤其是还在单位上班的朋友们一定要引以为戒,高翰文那样的坚决不能学,海老爷那样的估计想学也学不来。高翰文表态可以按照胡总督的要求去投案自首,但是要知道为什么,总之死也要做个明白鬼。“我现在不能告诉你,叫你这样做,既为了你自己,更为了朝局,为了我能把这个仗打下去!”胡总督这句回答境界实在是高,什么都说了却又什么都没说,话中的深意要高翰文自己去悟。“我相信部堂。可属下这样做了,那些误国误民的蠹虫就让他们逍遥法外?”相信个鬼阿,当初要不是信了沈一石的鬼话,你高翰文至于被仙人跳吗,知识分子都一个毛病死要面子活受罪,分明没听懂又不好意思问,拿郑泌昌他们逍遥法外转移话题,这就叫不懂装懂。

 

既然高翰文没听懂,胡总督只好再解释的详细一点“我还是给你交点底吧。不出一月,朝廷将会在浙江掀起大案,那些误国误民之人一个也跑不了!现在我让你主动请罪,顶多判你抄没沈一石的家财办案不力,如果继续留在浙江,就会卷进他们之中。”还是那一招小杖受大杖走,给高翰文找一个不起眼的罪名把他从严党的核心圈子摘出去,表面上看是受了不少委屈其实是捡了个大便宜,至少这条命是保住了,以后倒严的时候就可以安心做个漏网之鱼了。胡总督的话也只说了一半,投案自首是为高翰文好这一点说清楚了,可所谓的为朝局好,为了他能把这个仗打下去是什么意思?

 

戚继光率军在龙山设伏一次性帮1000多日本友人省掉了回程的船票,打埋伏打上了瘾,戚继光带兵转战温岭继续设伏,这个时候后援断了,别说军饷了,连军粮都吃不上了。从来打仗打的都是后勤供应,就高翰文送的这点钱,也就够换点粮食让弟兄们吃几天饱饭,这还是基于胡总督手头只有四千人的情况下。要想把仗打下去就得持续不断的烧钱,道长在全国各地调派钱粮和军队总需要时间,眼下这个当口只能依靠郑泌昌和各位浙江同僚自己割肉放血,先众筹点军费让胡宗宪烧两个月再说。要让郑大人他们自发自愿的割肉放血,就要安他们的心,如果郑大人他们知道自己横竖是个死,第一时间就应该转移财产,让老婆孩子亲戚朋友赶紧卷款跑路才是正事,哪里还有功夫搭理胡总督的战事。高翰文主动认了罪,相当于告诉郑大人沈一石抄家的锅甩出去了,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凑够胡总督的军费,这事就算翻篇了。心存侥幸也好,热爱生命也好,总之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郑大人他们来说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至少看起来是这样。所以对胡总督来说,高翰文投案自首,这就叫“他好我也好。”

 

把这部剧主要角色的实力做一个排序,拿下象棋举例子,高翰文、马宁远大概可以往前看半步棋,何茂才看一步,严世蕃、陈洪看两步,郑泌昌看两步半,杨金水、谭伦看三步,赵贞吉、裕王看三步半,高拱、张居正、胡宗宪、裕王妃看四步,严嵩、吕芳、徐阶看五步,道长看七步而且还附带特殊技能,可以随便改规则,比如过河卒子可以往回退,马能当车用一类的。在大明这盘棋局里,没有人可以赢得过一个绝顶聪明、手握信息优势、还能随意改规则的道长,当然海老爷除外。海老爷能赢道长并不是因为棋艺有多么出神入化,关键在于他敢把棋盘掀了,然后揪着道长脖领子,骂道长耍赖出老千不好好下棋。所以说以弱对强,一定要想办法逼对方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对决才有胜算,比下棋海老爷肯定比不过道长,比辩论两个人勉强算是平分秋色,比骂街尤是在公开场合撕脸对骂那种结果可就真不好说了,毕竟道长这方面也没啥经验。

 

高翰文只见过胡宗宪两面,却被胡宗宪救了两次,可见官场还是有好人的,问胡宗宪为什么要救自己,胡宗宪说自己身为浙直总督,自己属下谁有罪,谁无罪不该分个清楚吗。胡总督这话说的就有点亏心了,毁堤淹田的时候,马宁远两个县令固然是死有余辜,可河道监管李玄总归是无辜的吧,胡总督为什么坚持把人一起砍了,还有严世蕃、郑泌昌、何茂才、杨金水一干主犯哪一个不是罪大恶极,最后还不是都给开脱了。胡总督让高翰文投案自首是为了安郑泌昌一伙人的心,道长要按通倭罪杀齐大柱也是为了安严嵩一伙人的心,为了革命工作需要有时候就得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有些必要的牺牲在所难免,这就叫做大局观。当然对于手握生死大权的人来说,哪些牺牲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有时候也分不太清楚,终归是要牺牲掉的,哪座庙没有冤死的鬼呢。对于我们这些看客来说,对身边那些频繁强调大局观的人要时刻保持警惕,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被拉出去卖了。

 

“如果我要这么主动请罪就离开了,我早就离开了,其实你还是个有福的人呢。”胡总督这句话说得倒是不假,三方会谈的时候,胡总督就当着道长的面递过辞呈,道长没同意还隐隐的威胁胡总督,想这么一拍屁股就走人怕是没那么容易。胡宗宪说高翰文有福,指的是高翰文能遇到自己这样的好领导真是运气爆棚,利用归利用但多少还能想着把他从严党核心圈子捞出来,胡宗宪自己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连李时珍都看得出来严党气数尽了,可老恩师严嵩有为胡宗宪考虑过退路吗,最后关头还要把胡宗宪紧紧的绑在严党的战车上嘱咐他养寇自重,直接导致胡宗宪辞官之后还要被徐阶打击报复,最后被整死在昭狱里,所谓时也运也命也不过如此。所以无论严嵩对胡宗宪如何温情脉脉,本质上这一对师徒就不是一路人,就如徐阶与赵贞吉一样,迟早都会分道扬镳的。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高翰文此刻对胡总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赶紧起身跪拜并表示这就连夜赶回杭州,按胡总督交代的办。胡宗宪还是不放心,特地嘱咐了两句,要高翰文把今天二人的对话烂在肚子里,等组织处理完毕立刻辞职,赶紧改行再也不要出来做官了。此间事了,胡总督送走高翰文叫来传令兵,让戚继光就地休整等待后援,初期战果还不错,胡总督自己的态度也表明了,剩下的事就是等着道长和郑泌昌一干人送钱送粮送部队了,等状态补满了让戚继光带兵跟日本友人继续死磕。

 

杭州与台州距离270公里,来回一趟上千里的路程,高翰文从杭州风尘仆仆赶到胡总督大营聊了5分钟的天,茶都没喝上一口磕了个头就直接赶回杭州去投案自首了,这趟差事是真的辛苦,时间精力全折腾在路上了。一路紧赶慢赶,大半夜的高翰文总算回了杭州,海老爷已经在家里等候多时了,投案自首前高翰文还有一件事要办,就是把沈一石念给他的账再给海老爷念一遍,最强大脑果然不是吹的,什么好脑筋不如烂笔头之类的都是浮云。情节推进到这里要问个问题,高翰文为什么选这个时候念账本,又为什么选海瑞,再多问一个问题,沈一石死前为什么多送了一套账本给杨金水。这部剧里很多情节都是上下呼应的,沈一石自焚前额外多留了一套账本给杨金水,高翰文投案自首前特地把账本念给海瑞听,两位有福之人到底在盘算些什么,是接下来要聊的事情。

 

先聊聊沈一石的账本,如果改稻为桑侥幸成功,沈老板暂时不用当烤鸭,这几箱子账本会浮出水面吗,应该不会吧,花账每年都会报给织造局和浙江官府,真账只有沈一石自己才知道。讲道理的话,这几箱子账本就见不得光,作用类似于自杀炸弹,只有在沈一石死的时候才有用。直接害死沈一石的人就是郑泌昌、何茂才这两个官场婊子,要不是他们执意要在沈一石的粮船上挂织造局的灯笼,沈一石也不会这么早就领了盒饭,所以沈一石真正的报复对象就是郑泌昌、何茂才。送到巡抚衙门的那一套账本和自己的临别赠言,不过是行为艺术家沈一石临死前的告别演出而已,这东西本来就是送给二位大人去烧的,让他们亲手销毁证据为的就是安他们的心,从而放松警惕。为什么郑泌昌算不到朝廷马上就会在浙江掀起大案,直到被抓前还在给胡宗宪的亲朋好友下套兜售沈一石的遗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一方面,北京的严嵩父子不再给他传递消息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胡宗宪与杨金水不遗余力的给郑泌昌营造出一种只要搞到钱把沈一石的坑填上,自己就能过关的假象,把郑大人给算计了。在郑泌昌看来如今的形式不是小好,是大好,沈一石的账本是自己亲手烧的,沈一石抄家的事高翰文投案自首主动背锅,原本打算请罪的杨金水也同意了自己的方案,大家成了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人证物证都没了,背锅侠自己也认罪了,剩下的事就是想办法凑钱填坑了,哪里算的到自己马上就要凉了。

 

沈一石真正的杀招就在杨金水这里,同样的账本送给杨金水,只要能让道长看到浙江这几位官场婊子从他小金库里拿了多少茶叶,即使把坑填上了郑泌昌、何茂才也是必死无疑。沈一石对朋友是讲义气的,反正东西交到杨金水手里,怎么处理杨公公说了算,可以像杨公公那样一股脑全给道长送过去,也可以像朱七说的那样该送的送,该销毁的销毁。沈一石从没想过用几箱子账本去倒严,更没想过把司礼监自己的干爷爷,干爹拉下水,他只是想郑泌昌、何茂才二位赶紧下来陪自己喝茶聊天而已,这就是沈一石的盘算而且事先应该是和杨金水商量过的,时间就在他们最后一次喝酒的时候。当初挂灯笼、拿粮食赈灾的事沈一石都是瞒着杨金水干的,杨公公很生气,所以这次自焚以及送账本的事沈一石应该会对杨金水和盘托出,所以后面杨金水才会对芸娘反复强调自己答应过沈一石的事,一定会做到。诸位如果有兴趣可以重新回看第十五集,巡抚衙门杨金水、郑泌昌、何茂才的那场对手戏,真正蒙在鼓里的只有郑泌昌与何茂才,沈一石的事杨公公早就知道了,后面所作的一切不过就是在给两位官场婊子下套而已,这才是杨金水对朱七说 “放过他们,那我大明朝就没有天理了。”的真正含义。

 

沈一石的事情聊完了,再聊一聊高翰文。高翰文来浙江这一个多月,不是被仙人跳就是被当做“货拉拉”使唤,专干脏活累活还负责背锅,接触到的核心机密也就是当初沈一石给他念的几段账本了,如果不是以后再也不当官了,高翰文会给别人念账本吗,应该不会吧,毕竟当初他可是拍着胸脯和沈一石保证过,自己什么也没听见的。高翰文念账本的其实就是在做自杀炸弹,既然要永久告别仕途了,临走前看看能不能顺手带走几个。冤有头债有主,在高翰文眼中,害的知音沈一石大半夜把自己烧成渣,害的自己从杭州知府沦为阶下囚的罪魁祸首,用他自己的话说“沈一石的家财哪里去了,账册哪里去了,织造局和浙江官府难逃其咎。不追查愧对朝廷,愧对前方将士,愧对受难的百姓。”论罪过在高翰文心中织造局还排在浙江官府前面,胡总督说了不出一个月浙江就要掀起大案,到时候浙江官府的诸位怕是谁也好不了,所以高翰文的报复对象就只剩下织造局了,准确的说是织造局的负责人杨金水同志。

 

过去的一个月,织造局和杨金水对高翰文来说妥妥的就是个克星,拿仙人跳这事来说,案发地点在织造局,主谋是织造局的临时工沈一石,诱饵是当时杨金水的对食芸娘,堵门的是杨金水的四个干儿子。在巡抚衙门高翰文看见字条差点就把字给签了,估计一半是知识分子爱惜自己的名声,一半是迫于织造局杨公公的淫威,要是没有海瑞搅局,这一次浙江大案高翰文肯定是陷进去了。抄家抄了个锤子,沈一石的财产不翼而飞,织造局和浙江官府难辞其咎,结果背锅的却是高翰文。杨金水让高翰文给胡宗宪送快递,来回一趟就是一千里路,路上辛苦点都无所谓,关键高翰文去的时候还是杭州知府回来就变犯罪嫌疑人了,虽然说是主动投案自首,可这事搁谁心里都是个坎,胡宗宪是救命恩人感谢还来不及呢,只得把这满腔的怨气发泄在织造局和杨金水身上。所谓的浙江大案最多不过是处理几个地方公务员,只要不上秤,没有人会主动去得罪织造局和杨公公的。恰好沈一石给高翰文读了几段有关织造局的账目,又恰好高翰文身边有海老爷这种在上司面前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的正义使者,这要是不做点什么都对不起自己跑的这一千里路。

 

有一类读书人虽然表现得谦恭有礼人畜无害,实际上却是那种睚眦必报的小心眼,实名举报公开撕脸这种事自然不会做,暗地里搜集证据到处写匿名信才是首选。不得不说高翰文做事情就是比他老师严世蕃细致,念几段账本都不敢留下墨迹,让海瑞用心记,再看看严世蕃,毁堤淹田这么大的事竟然敢直接给底下人写信,这就叫差距。高翰文给海老爷念了几段账本,都是这两年织造局的事,业务本身没啥问题,问题是附注上沈老板特别注明这些业务都无需向户部入账;附注写就写了,不入账也就不入账了,关键账目里随处可见的遵上谕、转上谕是什么鬼,这不等于把道长他老人家直接给卖了;上谕就上谕吧,最恶心的是上谕二月还说要用来补国库亏空的十万匹丝绸,到了三月就变成要拿去赏赐裕王妃李侯家了,真不知道沈一石没事记这些黑材料干嘛,这不是赤裸裸的给道长脸上抹黑吗,念的这几段不过是冰山一角,就这种大逆不道的玩意,沈一石偷偷记了四箱子,别说挂灯笼的事儿了,就冲这几箱子账本道长也得把沈一石给千刀万剐了,。

 

账本念完了,海老爷气的直拍桌子“官场之贪墨,一切皆始于内廷”,虽然早就知道道长生活作风有问题,可是亲耳听到这么多实锤的证据还是异常震撼,就好比吃瓜群众都知道罗志祥平时玩的挺high,可知道罗志祥玩的这么high还是挺震撼的,当然要是能有什么照片视频流出来,广大吃瓜群众怎么也得站在仅供个人研究、学习的角度好好参考参考。看着义愤填膺的海老爷,高翰文不由得跟着再补一枪“刚峰兄,你是裕王爷赏识的人,有朝一日整顿朝纲、整顿官场你义不容辞!”高翰文口中的有朝一日指的是裕王登基以后清算前朝旧臣的那一天,高翰文自己也清楚,只要道长还在位,就凭这几段账本想要对付杨金水和织造局无异于蚍蜉撼树,所以要等到裕王继位,他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了海老爷身上。在浙江裕王赏识的人除了海老爷还有谭伦和王用汲,站在高翰文的角度考虑,谭大人连织造局的灯笼都不敢自己摘,指望他对付杨金水实在不现实,王用汲人品虽然没问题,但是在巡抚衙门几句话就被郑泌昌给怼的哑口无言,论战斗力王用汲比海瑞差了好几个高拱。

 

海老爷不仅战斗力强,判断力也远超一般官僚,凭借高翰文三言两语就能推断出投案自首是胡宗宪支的招,高翰文想借海老爷当枪使的那点小心思自然也瞒不过去。不过海老爷这人向来是来者不拒,见谁都敢亮剑比划比划,高翰文的复仇压根不用等到以后整顿朝纲的时候,过不了几天海老爷就能把杨公公给逼疯了,这就叫实力碾压外加降维打击。沈一石与高翰文这一对有福之人,一样的爱好文艺,一样的选择做红顶子商人,一样的女朋友,连离场时报复的手法也类似,这才叫真正的知音。扳倒严嵩的并不是沈一石的那几箱账本,但看了账本的道长确实加快了倒严的进程,逼疯杨金水的也不是高翰文念的那几段账本,但听了账本的海老爷确实把自己的火力打击范围扩大到了织造局和杨金水身上,这大概算是蝴蝶效应吧。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