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参考剧情第十五集
胡宗宪的话要从军事、经济、政治三个不同的层面去理解,每一个层面又都是环环相扣的。先从军事层面说,胡宗宪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要尽快与倭寇决战,通过军事手段干净、彻底地把倭寇连根拔起,实现大明朝东南沿海的长治久安。对于这场战争,胡宗宪追求的是毕其功于一役,对倭寇要断子绝孙、除恶务尽;严嵩追求的是养寇自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至少也要给倭寇保留点造反的火种。至于这一仗要打多久,胡宗宪想的是一年半载尽快解决,早点打完早点收工;严嵩想的是最好拖个十年八年,至少也要拖到自己咽气才好。严嵩和胡宗宪这一对师徒在理念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胡宗宪是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严嵩是站在自己父子和严党的立场,无关对错皆因糊涂。谋国与谋身终归不能两全,胡宗宪选了谋国便不能谋身,严嵩选了谋身便不能谋国,很多事情本就是矛盾的,任何选择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无论是这部剧还是生活本身,这种欢乐二选一的桥段并不少见,能够喊出“我全都要”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
料敌从宽这种事想必胡宗宪是没有考虑过,想当年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和国军兵力对比接近1:4,教员本来估计解放战争至少要打5年,最后逆风翻盘,后期打的顺风顺水也花了三年时间,如今明军和倭寇兵力对比接近1:10,明军别说军饷了连军粮都快吃不上了,胡宗宪张嘴就是一年之内,毕其功于一役打赢这一仗,胡宗宪是真敢讲,就现在这个局面,一年后到底是谁消灭谁还真不一定呢。当然胡宗宪也有自己的盘算,下面慢慢讲。
虽然胡宗宪的军事常识有限,但他对这场战争的认识却格外深刻。就如同淮海战役一样,根据战场形势的不断变化,粟裕大将把最初的“小淮海”,硬生生打成了“大淮海”,真正做到了毕其功于一役,把国军主力尽数歼灭在江北。道长对这场反恐战争不能说不重视,可最开始的战略目标定的并不高,仅仅是要求胡宗宪能成功抵抗倭寇的大规模入侵,有效保护东南沿海安全而已,说穿了也就是个打赢中等烈度的小型防守战役罢了。战略目标定的不高,调拨的军费自然也有限,说是浙江牵头临近几个省共同筹措,军费其实全指望着从沈一石家里抄点值钱东西先垫着,就这点钱道长和严嵩还惦记着要是胡宗宪打仗花不完,剩下的还能拿去补国库的亏空。中等烈度的小型防守战役实在没啥搞头,严党的风格从来都是要搞就得搞票大的,胡宗宪一出手怎么也得集全国之力,打一场高烈度的大型歼灭战,才算上得了台面。打仗是个烧钱的买卖,道长指望着胡宗宪花小钱办大事那是门也没有,别说沈一石家里毛也没抄出来,就算是抄出来个金山,胡宗宪一样会给道长打报告要求追加预算。
胡宗宪说的清楚自己留在台州,朝廷才会改变决策,原本打仗这事的优先级是排在改稻为桑后面的,道长可从来没要求胡宗宪把倭寇剿的断子绝孙了,内阁的指示也是要胡宗宪立刻回杭州推行改稻为桑。结果胡宗宪用自己的脑袋做筹码,留在台州赌朝廷会改变决策,他赌的就是道长会把这场战争放在第一位,从全国各地募集粮草军需、抽调部队,无条件支持他打赢这一场对倭寇的决战,这才是胡宗宪说一年之内毕其功于一役的底气所在,单纯指望戚继光带着三千人就把几万倭寇都给歼灭了也不太现实。事在人为,关键是要看怎么运作,比如东南沿海这场仗,光给道长写报告添油加醋尬吹一通什么倭寇贼势浩大,军情十万火急之类的,根本没用,看看人家胡宗宪是怎么做的,身为大明东南战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脑袋往裤腰带里一别,带着一千兄弟就在台州跟好几万倭寇杠上了,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胡宗宪估计就真凉了。行动永远比文字更有说服力,反正连胡宗宪都亲自上前线了,东南沿海战事如何、要不要派援兵、要不要增加预算,道长和内阁诸位大人,你们自己掂量着办吧。所谓英雄造时势,胡宗宪不愧是造势的高手,这一手果然赌对了,有了道长的充分重视和全国各地的倾力支援,总算为这场反恐战争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然造势要想有说服力,不下点血本是不行的,胡宗宪那可是实打实的拿自己的命在赌。如果只是平常加班到深夜,对着自己的工位拍张照片,然后发朋友圈说XX市凌晨三点的景色好美之类的,估计领导看了除了认为你工作效率有问题之外也没啥效果,要想真的引起领导重视,你怎么也得干到猝死边缘才行,最好再得一个能让重疾险理赔的病就更有说服力了。
对于东南沿海的反恐战争,最开始无论是道长还是严嵩想的都是以防御为主,能花小钱办大事最好,至于倭寇赶走就完了,没必要赶尽杀绝。是胡宗宪用自己的脑袋玩命造势,引导道长最终改变了决策,把小仗升级成大仗,对于倭寇从赶走完事变成赶尽杀绝,毕其功于一役,从这个角度看胡宗宪对于战争的最终走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多说一句,把倭寇赶尽杀绝并不是倒严的前提条件,战争因素对于倒严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倒严的决策最多是被延缓却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道长下定决心要搞的事,不会因为胡宗宪故意放走几个倭寇就不搞了。道长的脾气严嵩不会不知道,养寇自重这招效果其实有限,严嵩为什么还要让严世蕃写信给胡宗宪,大概这就是所谓的病急乱投医吧,为了保住自己父子还有严党,甭管有用没用,能想到的招数都得拿出来试试,总要垂死挣扎一番,再说了老人家今年都81了,倒严的事能拖一年就赚一年,就算最后保不住自己父子、保不住严党、说不定可以保下胡宗宪,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军事层面的事聊完了,接着聊一聊经济层面的事。把小仗变成大仗表面上看是增加了军事预算,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危机,实际上这场战争才是胡宗宪用来解决国库亏空的最终方案,只要实现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目标,效果肯定要比改稻为桑要强的多。此前大明一直是两线作战,北边要防备擅长骑马射箭的蒙古族兄弟,东南沿海还要提防一衣带水,没事就爱乘船旅游的日本友人,军费开支浩大也是导致国库亏空的直接原因。如果胡宗宪的战略目标顺利实现,东南沿海以后只要留些二线部队驻防就够了,野战军可以尽数调到北方边境,东南沿海也不用常年备战备荒了,许多沿海防御工事也不必再修了,总之两线作战变成单线防御,战线收缩后,每年能节省不少军费,还可以避免不少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买卖肯定划算。
倭寇剿平了,海上丝绸之路自然也就安全了,东南沿海又可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了,来钱比单纯种地可快多了,这笔账第一集御前会议的时候严嵩就算过。到时候什么丝绸、茶叶、瓷器、手工制品都可以出口创汇,这些玩意全都是紧俏商品,即使到了大清都不用愁销路的。每年多收的那点关税都是小钱,靠着对外贸易搞活东南沿海经济,这才是根本,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又可以愉快的在血汗工厂里挥洒汗水了,资本主义萌芽也可以继续在大明茁壮成长,到那时候还怕弄不到钱吗,国库亏空根本不叫事儿,道长别墅敞开了修,金丹可劲儿地造。胡宗宪的经济政策核心就是,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不改变利益分配结构的前提下,单纯通过把饼做大,让所有人都能得到些好处,共享改革成果。到时候国库亏空补上了,道长和各级官僚能多捞钱,老百姓也能稍微改善改善生活,大概算是基于东南沿海地区特色的经济振兴计划,当然前提是先得把倭寇赶尽杀绝了。
经济层面的事儿聊差不多了,下面聊聊政治层面的事。蒋中正当年有句名言叫攘外必先安内,到胡宗宪这里大概是反向操作了一把,准确的说是安内全靠攘外。胡宗宪的这一手在当今的自由民主国家极其常见,一般国内民众对政府不满到了极点,恰好又到了选举的节点,靠着对外强硬或者干脆打一仗的事儿屡见不鲜,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稳固执政权,顺便让老百姓换个仇恨对象,就如同最近这两届灯塔国政府对中国干的事一模一样。到了这个时候,大明朝的国内矛盾基本已经接近临界点了,一个是统治集团和底层百姓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一个是统治集团内部严党、清流之间争夺执政权的矛盾无法调和,按照海瑞的话形容,大明朝再不整治,亡国有日。指望道长忽然良心发现,自上而下的反腐倡廉、整顿吏治、关心民生疾苦、缓解阶级矛盾,那是门也没有,要不然海老爷也不会拼了命上《治安疏》了,道长是在用生命践行曹丞相的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既然道长指望不上,胡宗宪只能寄希望于通过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来缓解国内的各种矛盾了,胡宗宪告诉戚继光“你打胜了我后面就好部署,我大明朝的朝局才会有改观。”就是这个意思。
教员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为了东南沿海数千万的百姓,为了道长可以继续安心修真,为了恩师严嵩能够安度晚年,为了自己在老家的几座牌坊,总之这一拳胡宗宪不得不打,还必须要打的漂亮。胡宗宪要想把这一拳打漂亮了,光指望戚继光和他手底下那三四千号人肯定不够,必须忽悠道长在这场战争中不断追加投资才行。国库本来就没钱,小金库也指望不上,可如今胡宗宪却孤注一掷要在东南沿海搞票大的,准备把倭寇挨个结扎、断子绝孙,这是逼着道长勒紧裤腰带、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他打下去,毕竟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兜里没钱,道长这边也是决心难下阿。忽悠道长在对倭战争中追加投资,就如同忽悠老百姓去买P2P一样,刚开始都是将信将疑,本着买点试试赔就赔了的心态放点钱进去,发现前面几期本息兑付毫无问题,尝到了高回报的甜头,这才会一股脑把棺材本儿都押上去。道长这里也一样,一开始对这一仗心理预期也不高,想着随便给胡宗宪拨点钱,把这些日本友人打发走就完事了。
光靠胡宗宪的烂命一条,还不足以说服道长把本儿都押在这一仗上,关键是要让道长尝到点儿甜头,比如戚继光带着三千人,就能在龙山把一两万日本友人揍的生活不能自理这种。这也是造势的一种,要给道长营造出一种戚继光带着三千人就这么猛,这要是给他拨三万人过去,不就可以平A躺赢的心理预期。一个敢玩命的胡宗宪,再加上一个懂业务的戚继光,战场上刷一波数据顺便还能收获东南沿海地区老百姓的民心,打赢了就是会所嫩模人生赢家,看着自己攥着的一手好牌道长终于还是押宝了,决心陪着胡宗宪赌一手,大明的朝局即将迎来改变。
东南沿海有三害,一是道长和他们老朱家一大帮子穷亲戚,二是严嵩父子和底下一大群的贪官污吏,三是一衣带水没事就组团过来旅游的日本友人。道长和那群贪官只是要钱,日本友人来了可是要命,所以要说恨,老百姓第一恨日本友人、其次是贪官、最后才是道长。要是没有这群日本友人千里迢迢上赶着送人头,改稻为桑按照严世蕃那个搞法,还不知道有多少齐大柱,打算上梁山去打游击呢。如今好几万日本友人组团来旅游,齐大柱们自发自愿的就去参军了,让未来大明的闯王和日本的海贼王拔刀互砍,简直就是大明版的周处除三害的故事,甭管谁死都挺好,道长做梦也会笑。
军事、经济、政治层面的事情聊的差不多了,再聊一聊胡宗宪个人的政治诉求。胡宗宪到底想不想入阁,仕途上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想自然是想的,关键是选哪条路入阁,这事比较纠结。就如同单位里的年轻人想提拔,可以站着把工作干好,可以跪着把领导舔好,还可以躺着把觉睡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看你怎么选。胡宗宪想入阁,可是不想选倒严出卖老恩师这条路,哪怕是道长亲自暗示也不行。胡宗宪选的路大概是等到严嵩光荣退休,从老恩师手里接过严党的旗帜,以严党新一代的旗手的身份进入内阁,带领严党继续前进。如今摆在严党面前的有两大难题,一个是国库亏空怎么补,另一个是严嵩之后,严党应该交到谁的手里。胡宗宪是有解题思路的,剿灭倭寇发展东南沿海经济来补国库的亏空,严嵩虽然上了岁数但胡宗宪自己还年轻,只要好好锻炼身体,至少熬死徐阶问题不大,把严党交给胡宗宪明显比交给严世蕃靠谱多了。胡宗宪要为严嵩留一条退路,也要为严党找一条出路,最后才是为自己铺一条入阁的路,而清流和道长却要胡宗宪断了严嵩的退路,绝了严党的出路,以此去换一条自己入阁的路。这种二五仔才会干的事以胡宗宪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做的,剧里面他自己也三番五次的强调过,所以打完仗胡宗宪就离职了,急流勇退还算明智。
胡宗宪和戚继光一个守台州,一个去龙山设伏,那么问题来了,参军谭伦谭大人此刻在哪里?谭大人作为参军,对改稻为桑这种非本职工作无比上心,上蹿下跳各种折腾,现在日本友人带着武士刀来了,连总指挥胡宗宪都亲赴台州前线了,参军大人竟然神奇的消失了。谭大人这种人天生就适合做官,忽悠海瑞去当烈士的时候说的是大义凛然、口吐莲花,轮到自己上前线的时候线就消失了,不禁让楼主想起了多年前拉黑的一个大学同学,每次同学聚会都是来的最晚,走的最早的那个,饭桌上总是一副风生水起、君临天下、指点江山的模样,一到买单的时候人肯定是不在的,要么尿遁、要么借口媳妇儿催着回家要早走一步,总之这种连同学聚会一起AA制买单,都要耍鸡贼逃单的主,别的事肯定也指望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