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亡羊补牢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4892字 发布时间:2021-12-16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五集

 

  “家破人亡就该入十八层地狱,逍遥法外才能升大罗升天”,读完沈一石的临别赠言,杨公公突发感慨,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大概意思是,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真的能逍遥法外大罗升天吗,此时恐怕杨公公自己也不抱希望了,道长的小金库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被挖空了,自己和吕芳都是帮凶,失察、渎职还要再加上一条监守自盗,被剥皮实草也不冤枉,沈一石还在下面等着自己呢。沈一石用自己被掏空的身家,临死前给衮衮诸公挖了个大坑,几箱子账本一把火就解决了,坑却要用真金白银去填,哪里去搞钱呢。面对这种天崩地裂的逆风局,重压之下杨公公选择了放弃,垂死挣扎意义也不大,不如早点找道长坦白从宽,说不定还能留个全尸,跟郑、何两位队友打了个招呼果断发起投降,早点回家还得给道长写请罪的本章呢。杨公公要找道长去自首说的是真心话,并没有试探队友的意思,织造局里一模一样的账本还有一套,犯罪证据肯定是要原封不动的交给道长的。两位队友误以为一把火烧了账本,再弄笔钱把坑填上就可以将功抵罪涉险过关,那是他们个人的解读,与杨公公无关。

 

  组队打排位投降也就是掉颗星的事,杨公公这要是投降了,脑袋不知道要掉多少颗,郑、何二位大人不想这么快就去下面找沈一石喝茶聊天,垂死挣扎也好,不抛弃不放弃也好,总之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投降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郑泌昌一把拉住杨金水说稳住我们能赢。当前的主要矛盾是胡宗宪巨大的军费开支和沈一石兜里没钱之间的矛盾,要想杨公公不投降也可以,郑大人得想办法弄钱先把窟窿堵上。郑泌昌想到的办法是用空间换时间,请杨公公跟锦衣卫还有吕芳求求情,多给自己这边争取点时间,杨公公半推半就的问就算给你们宽限点时间,哪里去弄钱呢。郑泌昌表态了,只要多给点时间,他们自己想办法筹钱,何茂才也跟着表态,拼了命怎么也能先对付一两个月的军费。眼瞅着两位队友要自己割肉卖血出钱补窟窿,杨公公也就放心了,投降的事不提了,可是抄家抄了个寂寞的事,总要有个上得了台面的合理解释。熟悉的配方,一样的套路,郑、何二位大人都表示还是要找高翰文来顶缸,也顾不上是不是小阁老推荐的人了,总之死道友不死贫道,能把严世蕃拉下水最好。

 

  大明官场的套路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套,没太多花样,抄家案郑泌昌找高翰文顶缸,高翰文是小阁老推荐的人,道长的钱没了,一盆脏水直接泼在小阁老脸上,啥也不说先把人拉下水,这事就问严嵩父子管是不管,当然分茶叶时候严嵩父子都有份,也不算冤枉。后面通倭案翻旧账,严嵩非要杀齐大柱,齐大柱是海瑞放走的,海瑞是裕王推荐的人,裕王的人涉嫌通倭,一盆脏水也是直接泼在裕王和清流脸上,一样先把人拉下水,等着裕王和清流接招。大明的官员遇到事第一反应永远是找人背锅,比如抄家这事儿,高翰文张嘴就说织造局和浙江官府难逃其咎,郑泌昌何茂才异口同声要拿高翰文顶罪,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身插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在大明,正义不仅会迟到还会经常缺席,冤枉不冤枉只有自己知道,搞政治又不是请客吃饭,动不动就是你死我活人头落地的事,根本没那么多的道理可以讲。

 

沈一石临走前挖的坑,把一众官员都给坑苦了,大家都在忙着亡羊补牢。钱没抄到,人也没抓到,高翰文想的是把锅甩给顶头上司摘干净自己,当然他也确实冤枉。郑泌昌、何茂才想的是,浙江一起分过茶叶的同僚们都出点血,先众筹点军费对付一两个月,剩下的钱怎么办,羊毛自然还是要出在羊身上,哪怕是只烤全羊,沈一石不是还剩下不少固定资产吗,想办法打点折变现不就有钱了。自己筹钱把坑填了,顺便让高翰文去顶罪,看看有没有机会秀一把操作,极限反杀,小阁老就算是为了自己,也总得拉兄弟们一把不是,这就是郑泌昌的如意盘算。小金库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被挖空,分出去的茶叶一时半会也收不回来,杨金水想的就是让郑泌昌这群官场婊子把吃进去的尽可能多吐点出来,追些赃款回来多少挽回点损失,顺便把账本快递给道长,算是投案自首了。胡宗宪在想什么下一篇接着聊。

 

从赵贞吉那里借完粮食,胡宗宪便一头扎进戚继光的军营里,当起了缩头乌龟说什么也不肯出来,任外面电闪雷鸣、雨打风吹,胡总督岿然不动。杭州那边最近闹心事挺多,幺蛾子是层出不穷,捅的娄子更是一个比一个大,沈一石畏罪自杀、抄家抄了个寂寞、巡抚衙门半夜收到几箱子账本、高翰文被内定去顶缸、郑何二位一直在后院把账本当纸钱烧,毁堤淹田那次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这次说什么胡宗宪也不会再帮严党那些同志们擦屁股了。胡总督此刻正在台州忙着和倭寇主力对线,军情那是真的十万火急,连戚继光都不得不带着3000主力出动了,胡总督依旧赖在台州不肯走,美其名曰坚守阵地,其实就是在外面躲风头。不过是区区几万倭寇小贼而已,在胡总督心里前线可比杭州安全多了。

 

搞政治斗争胡宗宪无疑是大明朝的顶级玩家,可说到搞军事斗争,胡总督的作用还不如个齐大柱,别看电视剧里胡总督手持宝剑、盔明甲亮,论肉搏近战能力,未必干的过李时珍。胡宗宪身上也没有光环,待在兵营里又不加buff,军事指挥能力更是无限接近于0,可偏偏胡总督是主帅掌握指挥权,戚继光最多算个将,大明朝的军事传统历来就是文官节制武将,啥也别说了服从命令听指挥吧。戚继光很无奈,几千人打几万人妥妥的敌强我弱,要想发挥戚家军的质量优势,要么学解放军打运动战,要么学莫德尔搞机动防御,总之戚家军必须动起来,在运动中寻找战机,不断削弱倭寇有生力量,最忌讳的就是打阵地战。可胡宗宪不这么想,什么避实就虚,以正合以奇胜都是扯淡,哪里倭寇多他就带着部队去哪里,倭寇主力集结在台州附近,胡总督索性就待在台州不走了。胡宗宪的战略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跟倭寇主力决战,争取毕其功于一役,能一把定胜负最好。在胡宗宪心中,打仗这种事就是两军对垒列好阵,己方部队全部框选然后A上去,然后飞龙骑脸就赢了,反正戚继光是高级将、戚家军是高级兵,倭寇什么的都是渣渣,戚家军一个打十个还有富余,干就完了。

 

战场局势逐渐明朗,倭寇此次共出动战船500艘,主力300艘对台州围而不攻牵制明军主力,剩余200艘进攻桃渚,谁说日本鬼子只会万岁冲锋、无脑平A、一波流的,这战术制定的有模有样,把胡宗宪都给耍了。等胡宗宪发觉情况不对的时候,倭寇都摸到桃渚城门底下了, “决不能让倭寇把我们拖在台州,元敬你的第一仗准备在哪里打?”桃渚都丢了,胡宗宪才想到去问戚继光的意见,真不知道早干嘛去了。戚继光也是一肚子怨气,故意酸了一句,“部堂你留在这里,我就只能守在这里,哪仗也无法打”,当将军的说话果然直来直去,抱怨胡总督不该到军营里来瞎指挥,纯属给自己添乱,一句话顶的胡总督下不来台。“那就让沿海诸城都让倭寇屠戮了,是还是不是?” 桃渚肯定是丢了,胡宗宪生气归生气,可事已至此,互相埋怨也解决不了问题,好在胡总督及时意识到了自己孱弱的指挥水平,就冲这一点也比后世蒋委员长强不少,只不过这学费交的太过昂贵,桃渚的乡亲们真是倒了血霉了。

 

胡宗宪问戚继光怎么办,戚继光说带三千人在龙山设伏,等在倭寇回家路上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胡宗宪随即拍板,戚继光带三千人去龙山打埋伏,自己带一千人继续在台州和倭寇对线。让外行指挥内行,不出点幺蛾子是不可能的,就拿桃渚沦陷这事来说,分明是胡总督错判了战场形势,指挥失当外加贻误战机,才让倭寇捡了个便宜,如果一开始就让戚继光指挥,一样的龙山设伏估计就是发生在倭寇偷袭桃渚的路上了。好在胡宗宪知错能改,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把指挥权下放给了戚继光算是及时止损了,专业的事还是得找专业的人去干才靠谱。和不懂业务的领导讨论业务,还要等着领导拍板,那种感觉就如同单排遇到4个小学生队友一样,总之就是憋屈、心累、想骂娘。

 

明军野战兵力一共4000人,战术部署基本敲定,1000人伪装成明军主力留守台州麻痹倭寇,按照《三国演义》里的套路,无非就是兵营周围插满旗帜,在马尾巴上绑树枝绕着兵营四周制造扬尘、多弄点灶台到饭点就升一堆炊烟之类的,总之就是演戏给倭寇看,继续摆出一副明军主力要在台州和倭寇决战的架势,戚继光带3000人去龙山设伏,等着打倭寇闷棍。战术布置妥当了,但还有一个小问题,胡宗宪怎么办,戚继光想让胡总督跟着队伍转移,胡总督坚决要求留在台州与阵地共存亡,一时半会谁也说服不了谁。

 

野战军一分为二,分兵之后戚继光总算是拿到了三千人的指挥权,可是胡宗宪却坚持要留守台州。胡宗宪在台州唱了出空城计,这就有点扯了,胡宗宪的指挥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万一倭寇真打过来,指望胡总督带着一千戚家军生扛300船倭寇,这怕是要被打出翔吧。讲道理台州城丢了还可以收复失地,这要是连着胡总督一起,被倭寇一窝端了,后面的仗戚继光怕是没法打了。再说空城计这种事,《三国演义》小说里写写还行,实战能不能用真不好说,况且当初诸葛丞相也不是不想走,这不是让司马懿逼的没办法才使得空城计嘛,像胡宗宪这种能走不走,非要跟倭寇刚正面的情况,确实匪夷所思。“部堂大人身系东南的大局,不能留在这里。” 戚继光自然不同意胡总督留在台州,按戚继光的意思,胡宗宪最好哪凉快哪待着去,大后方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建个司令部,中间摆个沙盘,墙上挂张大地图,胡总督没事对着大地图一通比划,顺便管一管军队后勤就行,说好听点这叫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总之戚继光心里想的就是周杰伦唱的那句歌词,“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胡宗宪坚持留在台州,自然也不是单纯的想给倭寇送人头,戚继光算的是军事账,胡总督算的是经济账、政治账,两个人考虑的角度根本不一样。听一听胡总督自己是怎么说的,“我留在这里比在杭州更安全,内阁发急递来了叫我立刻去杭州推行改稻为桑,大战在即还能改稻为桑吗?”戚继光显然没听懂胡宗宪的意思,不明所以地回了一句,“部堂大人你也太难了,要么随我的军队一起走吧。”戚继光没听懂,胡宗宪只好继续耐心解释,“我必须留在台州,我留在这里朝廷才会改变决策,举全国之力也要筹粮募军,抗外患才能省内忧,这一仗一定要布成与倭寇决战之局,打半年,打一年也要毕其功于一役。你率三千人去打第一仗,你打胜了我后面就好部署,我大明朝的朝局才会有改观,你明不明白?”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戚继光的意见已经不重要了,别忘了胡宗宪才是主帅,军令如山戚继光只有执行的份儿。胡宗宪这番话不长信息量却是爆炸,这场对倭寇的决战不仅要在战场上打赢,在朝廷里也要打赢,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要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才是胡总督心中的大谋略。

 

胡宗宪的话要一点点剖析才能说明白,所谓留在台州比在杭州更安全,胡总督口中的安全是针对自己的政治生命而言,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这条命, 300船倭寇要是真玩了命的攻打台州,胡总督还有一千戚家军恐怕就得变包子馅了。上一次北京的三方会谈,道长可是亲自拍了板的,浙江改稻为桑的事胡宗宪可以撒手不管,专心反恐剿倭寇就行,如今的改稻为桑被严党、清流、司礼监三方势力搅成了一锅粥,眼瞅就要黄了,虽然说严嵩做了路线调整,点名让胡宗宪去善后,可惜已经太迟了。要是沈一石抄家没抄出幺蛾子,看在老恩师严嵩的面子上,胡宗宪硬着头皮也还能再帮严党这群猪队友擦擦屁股,可如今形势不一样了,改稻为桑把浙江上下折腾得鸡飞狗跳,连日本倭寇都引过来了,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发现不但国库亏空没补上,还把道长的小金库给搭进去了,这就尴尬了。为改稻为桑这事严党、清流在浙江已经交手好几轮了,眼瞅着就要摊牌了,如今再赶上沈一石这事,一场政治风暴在所难免,此刻这个烫手的山芋,胡宗宪说什么也不会再接了。

 

考虑到老恩师严嵩的面子,还有内阁的命令,胡宗宪最好的办法就是拿战事吃紧做借口,堂而皇之的躲在台州前线避风头。军事斗争的前线在台州,政治斗争的前线则在杭州,如果终究是难逃一死的话,胡宗宪宁肯在抗倭前线为国捐躯当烈士,也不愿意卷到政治斗争里,进昭狱吃牢饭,所以胡总督义无反顾的选择留在台州。这里顺便交代一下历史上胡宗宪的最后结局,嘉靖四十一年严党倒台,胡宗宪作为严党骨干被牵连,先是入狱后被罢官,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因牵涉“严嵩案”再度入狱,十月入狱,十一月初三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愤而自杀,罗织罪名、炮制冤狱的正是清流的老好人,时任内阁首辅徐阶。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