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账本与小金库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2929字 发布时间:2021-12-16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五集

 

  楼主虽然没有从事过财务工作,但基本的财务常识还是有的,先从沈一石那几箱子账本聊起,沈一石的账本到底重要不重要,实质重于形式,真金白银永远比财务报表重要,账本就像重疾险,没事的时候谁也想不起来,等得了要命的病才显得格外重要。道长找沈一石是来提现的,不是来查账的,钱取出来了,账看不看都行,钱要是不翼而飞了,这个账才显得极其重要,至少可以给道长解释一下,他的钱是怎么没得。查账最重要的是保证名实相副,就是要盘点,派人去仓库清点库存、去银行查账户余额、给固定资产估值什么的都算,总之就是要搞清楚账本上写的那些玩意儿是不是真的,盘点这事儿高翰文抄家的时候基本干完了,在老沈那里挖地三尺,盘了好几遍,账本记得应该是没啥问题,除了些固定资产,沈地主家里确实没余粮了。

 

  盘点库存只能证明总账上的各项数据是真实的,要想弄清楚钱是怎么没的还要看分账册,20年的总账最多一个账本就记完了,剩下的那四个箱子装的都是分账,也叫做明细。一般民营企业老板都有三套账,一套年年亏损的账拿给税务看,专门用来纳税;一套年年盈利的账拿给银行看,专门用来贷款;还有一套账专门留给自己看,借用吕公公的话,企业赚不赚钱只有天知道,老板心里也知道。老沈的临别赠言说的清楚,“二十年间,这是沈某上交织造局和浙江官府最后一批账册”,按照正常流程,每年年终决算完,账册都是要提供一份上交织造局和浙江官府的,当然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花账,每年分茶叶的费用都给粉饰掉了。道长那里养了一大堆没了子孙根的会计,小金库的账本年年审计也没查出来啥毛病,所以说光查账本根本没用,就跟分析上市公司年报去买股票一样,分析了半天,买了股票结果发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最后一样白瞎。

 

  老沈送到巡抚衙门和织造局的这几箱子账,是平时留给自己看的,见高翰文的时候,老沈还拿着这些账本吹过牛,说自己的这些账,连浙江巡抚也不能看。诸位大人搞政治是把好手,搞财务却是一窍不通,不是不能看,而是压根儿不知道老沈私底下还有这么一套账,把每年分茶叶的事都记录在案。所谓明晰,那就是不仅明了而且细致,有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写条附注加以说明,比如某年某月某日,列支茶叶费若干两,报销人郑泌昌或者浙江巡抚衙门一类的。四箱子明细账,估计光分茶叶的明细就得装一整箱,指名道姓写的怕是清清楚楚,到时候拿着账本顺藤摸瓜,谁也跑不了,现在可以理解为啥何茂才说沈一石哪怕是死了也得进十八层地狱了吧。

 

给道长看的账和老沈自己看的账差在哪里,就差在20年分茶叶分走的100万匹丝绸上面,具体账务怎么处理的电视剧和原著都没说,楼主试着从财务角度分析下,账务处理大概有两种手段:其一,瞒报利润,分茶叶的100万匹丝绸根本不入账,所以道长看到的账是,20年共生产300万匹,自己拿走200万匹沈一石还剩100万匹,理论上抄了老沈的家,除了今年出口的50万匹丝绸应该多少还能剩个几十万匹,说不定连军费都一并解决了;其二,瞒报费用虚增库存,把分茶叶的100万匹掩饰成库存,道长看到的是,20年共生产400万匹,自己拿走200万匹,还有200万匹在沈一石的仓库里,这要是抄了老沈的家,补国库亏空、打完仗顺便还能发笔小财,自己可以安心的继续氪金修仙了。这就叫镜中花水中月,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道长一世英名却被沈一石报的假账给阴了一把。沈一石这人胆子是真的大,不但矫诏而且欺君,还是二十年如一日的欺君,难怪沈一石最后选择自焚,这要是留个全尸,一准得被挫骨扬灰了。

 

  沈一石账本的事交待的差不多了,接着聊聊道长的小金库,先从公务员与宫务员的区别说起。首先是效忠对象不同,理论上公务员效忠的是国家,可以参考下海瑞同志,宫务员效忠的是皇帝本人,从称呼上也能听出来,在道长面前严嵩称臣,吕芳称奴婢;其次是劳动关系不同,公务员和国家签的是劳动合同,实在干不下去了,还可以辞职走人,比如高翰文不当官了还可以下海经商,理论上只要不犯罪,人身自由和个人财产还是能保证的。宫务员和皇帝签的是卖身契,从身体到财产都是皇帝的,皇帝不点头除非装在棺材里抬出去,否则别想退休;最后是生理区别,这个最好辨认,脱了裤子一眼就能看出来。针对不同的群体,道长捞钱的方式也不同,一种是成立有限合伙企业,道长是大股东,公务员是小股东,挣了钱大家分红;另一种是成立道长100%独资的个人工作室,理论上宫务员都是打工仔,只能挣死工资,挣了钱一分一厘都该归道长。

 

  有限合伙企业的主营业务就是负责收税,对小股东的资质没有特别要求,严党、清流均可,能把钱收上来就行。税收上来刨去缴纳国库的部分,剩下的钱大家分,分配比例前面说过,一两银子16钱,道长的理想是自己拿12钱,底线是10钱,再少就要砍人了。这里再多说一句,道长通过公务员捞钱也是无奈之举,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上千个行政县,各种苛捐杂税都要靠基层公务员去收缴,税收上来还要想办法运到北京,环节太多、流程也长。此时大明的税赋还是以缴纳实物为主,要等张师傅推行《一条鞭法》后,才有国家税收的货币化改革,只是运金银几船就够了,要是换成粮食至少得上百船,想想光是这一路的运费就不得了,沿途还得注意防火防盗什么的。这么麻烦且复杂的事,不靠底下人办不行,不给够钱也不行,这个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除了苛捐杂税外,地方公务员还要额外加收火耗,花样虽然翻新了本质都一样。

 

  个人工作室其实就是道长的小金库,实质上就是道长直接下海经商,开矿、办工厂、搞进出口贸易、倒腾紧俏物资,总之什么赚钱干什么,反正后台够硬,而且一律免税,甚至有些违法的事只要利润够高,咬咬牙也不是不能干,关键是不能上秤。在道长诸多的工作室中,挂在织造局名下由沈一石负责的这间,业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年10万匹丝绸的分红道长还是满意的,可也就仅此而已了。道长和沈一石的关系,就类似于女神和舔狗,在女神心中无论舔狗付出多少,如何跪舔,那都是天经地义的,哪怕是要他抛弃一切也是甘之如饴。沈一石区区一介商人,虽然号称浙江首富,不过是杨金水的干儿子而已,现在终于等到一个机会能够为了道长而献出自己的一切,多么光荣的一件事,沈老板泉下有知也该感激涕零才是。

 

再来聊聊道长会怎么看沈一石给各级公务员、宫务员分茶叶这事,首先要明确一点,道长开的工作室,根本就不应该也不需要给这些人分茶叶,在道长眼里这都是从自己身上揩油。讲道理,道长自己生意做的好好的,赚点辛苦钱也不容易,又不是下乡去收税,根本不需要各级公务员来帮忙,凭什么净利润的1/4就被莫名其妙的分走了,保护费也不是这么个收法,实在太欺负人了,黑吃黑吃到道长头上了。更可气的是自己手下的宫务员,拿着自己发的工资还搞监守自盗这一套,典型的吃里扒外,最可恨的就是那个沈一石,分茶叶分了20年,做的是天衣无缝,要不是看了他留下的账本,道长都不知道自己当了20年的大头。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谁都懂,水过地皮湿的事,道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忍了,可关键是不知道底下这群混账王八蛋这么能捞。道长把织造局的牌子借出来,自己才拿210万匹,底下人躺着啥也不干就分走100万匹,钱是这么好赚的吗,这还有天理吗,这也就是仗着道长不知道,要是知道了,底下这群人早就被剥皮实草。道长这么硬的后台都要被雁过拔毛,堂堂浙江首富都被拔秃了,大明朝的投资经商环境之恶劣可见一斑,已经远超山海关外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