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是赶场时买的,那会家家户户都要用这样的东西,价钱着实不便宜。
但为了吃上饭,大多人都是舍得的。
你去各个田间转一圈,若是有看见不盖的,那家里定是没有青壮年了,也不整田,直接一把谷子撒下去,种出多少来,全靠天收。
有些人抱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心态,随便种种,敷衍了事。
这个道理是对的,用在别处,也很合适。
唯独种田种地不行。
人能吃的那些蔬菜瓜果,大麦水稻,在进化的过程,为了更好的口感,为了更丰富的营养,许多生存基因都被放弃了。
它们进化,是奔着好吃的方向,不是奔着好活下来的方向。
所以它们不比野菜野草野花生命力顽强,它们不能风吹到哪就长在哪里。
人类需要它们活下来,它们也要靠着人类才能更好的生长繁殖延续。
这些家养的植物,它们不比鲜花娇贵,可也是要人精心侍弄的。
你出几分力,用几份心,就能收获几分。
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是说的这个。
所以小沉檀认为,每一个农民,都有做园艺家的潜质。
他们就像园艺家一样,知道每种植株的阴晴冷热喜欢,知道什么时候浇水施肥。
知道要如何,它们才会长得更好。
外祖父在冬季休耕的时候,就准备好了一切盖薄膜的工具。
他拿着砍刀入山林,见了人问去哪,他总是笑吟吟回答:“砍毛竹去!”
“你又要做啥子?”村人冬天里喜欢窝家里烤火,不能理解外祖父一年四季都不歇。
外祖父当然也想歇息歇息,但他比不得人家里劳动力多,只能不停歇干活。
再说,他从小也习惯了干活。
生活生活。
有活干,就有生的盼头。
“我把盖薄膜的篾块儿(方言,竹子削成块状,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厚有薄)准备起,反正又没得事做。”外祖父不偷偷干活,人既然问,他就实话实说。
“你硬是没得事情干,才二月份,急啥子嘛,我都没砍,进来烤哈火,摆点龙门阵(方言,聊天的意思)!”有人就是这样,自己没做的事情,也见不得旁人做。
他总是想自己偷懒,又不愿意旁人越过他去。
若是有人想越过去他,他要么冷嘲热讽,要么把你拉着一并偷懒。
“我不急哟,反正没得事干,先准备起撒,你现在喊我摆龙门阵,到要插秧,你帮我砍篾块儿啊?”外祖父住了脚,笑着问村人。
“我帮你就帮你嘛,你到时候一句话我不就来了?”村人这话当然是玩笑,农忙大家都忙,去帮人家干活,都是要收钱的。
外祖父自然不会当真,他见过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所以他不做理会,只是笑笑,便又抬脚走了。
村人在后面喊:“你还信不过我吗?我的信誉不晓得多好……”
外祖父已经走出老远,把那些想拖着他歇息的声音,全甩到身后。
上得山去,走进自家的竹林里,挑选合适的毛竹。
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出镜率是最高的。
笋期,可以做食材。
竹笋,是道不错的山珍。
之前到这时候,都是要挖冬笋的。
或直接做菜,或晾干做咸菜,味道极鲜。
曾外祖母牙掉光后,外祖父也没再挖过了。
竹枝,可以做扫帚。
挑细细枝丫,除去叶子,捆作一把,寻根结实耐用木棒插在里头,就是扫帚了。
扫如今的瓷砖地可能不行,扫落叶,扫农村大院子,还是十分耐用的。
当然,它更多的时候,会被父母撇断一根,拿去唰犯错的小孩儿。
这有个叫法,称作‘竹笋炒肉’。
沉檀没吃过,但见吴放龙吃过不少。
这东西看着细长,弱不禁风样子,打人是真的疼。
唰一下,一条红路子就像蚯蚓般鼓起来。
竹叶一般拿来烧火,据说也有地方拿来包粽子。
陈塘这边包粽子,有专门长粽叶的竹子,叫箬竹。
叶子要宽大许多,也不怎么生背毛。
除去这些,竹竿还能做晾衣杆、碗筷、背篓……
总之,竹子的好处实在是太多太多,倘若要尽说光,真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尽。
外祖父这回,不过是想砍几棵,拿去做薄膜的支撑罢了。
薄膜不重,且篾块儿只能用一年,没法重复利用。
所以外祖父没有挑那些好竹材,只是捡些稀松平常的毛竹,砍两棵,拖回了院里。
拿短陌刀削去枝节,丢到一旁让它放干水分。
只留下一根竿子,再劈开四半,剔去里边的结,按长短截成等长篾块儿。
还有多的毛竹,外祖父又截了一捆长些的篾片,留着给豇豆爬架用。
谷种播完,把篾块儿一头插在方田左边,而后弯出一道弧形,另头插到方田右边。
间隔一米插一根,一直覆盖所有谷种的地方。
再把薄膜覆上去,周围捡石头压住,免遭风吹。
等薄膜覆上,基本就可以转移阵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