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十一年七月,马仲云命宁安府知府刘允强来怀远府议事。
七月十八日,宁安府知府刘允强抵达怀远府,次日觐见马仲云。主要是商议通商及南方问题。
刘允强:“蒙晋公信任,臣以宁安府知府兼易物司副使,不得不对贸易倍加关心。这两年通过贸易,臣得知武国对南交的经略已经陷入了困境,最近又再度遭到惨败,据可靠消息,武国必将罢撤南交行省,从南交全面撤军。一旦南交撤军,武国日后无论在南洋及远航方面必将陷入收缩之势。”
马仲云:“继续说。”
刘允强:“今年六月朱文钢已经离任,王宁辅接任。他比朱文钢更懦弱,更好对付。我们可通过多打点他,获取之前我们得不到的一些东西。如战马、工匠、军械和农具等。另外让他允许我们在闽州府开设商铺,作为我们的情报收集站。另外武国南交撤军已定,晋公以安海道宣慰使掌管的南洋东道就更有价值了。我们对南洋尤其是洛那卡国应采取更积极的国策。”
马仲云:“目前府库不如当年,暂时不宜大规模太过激进,还应蚕食缓图。对南方问题首要为二,一是让铭英州正式成为晋土,不再以租借的名义。另外就是铭英州、永晋府的官员问题。刘文灵、崔君山老了,也在任时间太久了。”
刘允强:“晋公明见,第一步就是如此。诱迫洛那卡国自动献地,此事应该不难。第二步也可以同时进行。臣推举两人,认为二人可以委以重任。”
马仲云:“好,何人啊。”
马仲云:“一为臣的幕僚,名叫施云捷,文永十六年出生。富商家庭出身,精明干练,对理财颇有能力。一位是平民出生的王茂珣,文永十八年出生。此人不苟言笑,心思缜密,能文能武。与人交谈也不影响其断案决事。两人均为从七品。”
马仲云:“卿之所举,料无差错。办理今年贸易的事,还是你具体办理。我同时准备南方事宜,贸易结束后即可进行。”
刘允强:“臣遵旨。”
次日,刘允强带王茂珣、施云捷来觐见马仲云。马仲云事情太多,就让二人写了一篇文章,二人自由发挥。王茂珣主要针对政务和经略南方写作。提出内政方面要限制大族权力,限制大族占地规模,加强对官吏的监督考察。鼓励生育增加人口,重视农业,也要发展商业。对贪污及豪强大族要严刑峻法。而在经略南方上,要求将加强与麻逸国、蒲端等国的贸易。对外方面,对武国要礼数周到,获取实际利益。而施云捷主要是针对理财开抒发意见。他要求在宁安府、宁阳府两地重新加固堤坝,改善水利设施。引进武国农具,确保粮食增收。同时改善盐的生产,增加盐的产量,派人去武国学习经验。同时在南方以种植生产粮食、糖,伐木、开矿为主。只要增产,就不愁有赋税收入。
马仲云看后在七月二十三到二十五日与范希纯、于旭然商议,二人皆认为二人可以先历练一番,然后逐步重用。马仲云同意。
八月初二,吏部下令认命王茂珣为东林知县,施云捷为光宁知县。
八月下旬,马仲云召来沈文辅。
马仲云:“你准备准备,过段时间你亲自带人去洛那卡国和铭英州、永晋府去一趟。任务一是打听洛那卡国高层各种动态,尤其是对我们的态度。另外就是在铭英州和永晋府也安排下人,打听官民各种情况。而且要准备以后在那里也设立衙署。记住此事绝密,人员要潜伏下来,尤其是在洛那卡国的,你布置好后就返回来。”
沈文辅:“臣遵命。”
随即就去准备了。沈文辅做事从来不问为什么,只知道办事。这是马仲云最欣赏喜欢的。而沈文辅外出的时间,崔昆宁署理依仗司指挥使。
九月十九日,原中书右相马康岩因病去世,享年九十一岁。马康远、马仲云下令追封中书令、太师、宁安郡王,谥号文忠,官员全体挂孝出席。
马康远在同宗兄弟姐妹新年对这个弟弟最为看重和信任。在马康远执政时代,马康岩长期手握财政大权,是马康远最为得力的支持者和最为信任的人。得知去世,几乎昏厥。他不顾自己身体的原因,也亲往吊唁。马荣仁夫妻、马俊嘉也都前往。马仲云及其他官员自不待言了。
十月下旬,与武国一年两次的贸易开始了。刘允强带范希礼等出席,船只上百艘,人员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千人。贸易具体由范希礼来办,而刘允强将重点放在了与王宁辅的交涉上。
刘允强:“听闻王大人荣膺双海省,代国公让属下略被薄礼,以示祝贺。”
王宁辅:“代国公,刘大人,客气了。你们是陛下信任的外臣,我知道,哪儿能让你们破费啊。”
刘允强:“哪里哪里啊,海山洲与双海隔海而邻,是邻居。正所谓远亲还不如近邻。”
王宁辅:“这到是实话。刘大人,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直说。”
刘允强:“海山洲东部常有土人袭扰,那里山高林密,官军剿匪颇为困难。急需战马和火器来攻城破拔寨。”
王宁辅:“你想要火器,这不好办。不过可以变通一下,我借你一些会造火器的工匠,让他们去教你们。马匹,好说,你可以买马。”
刘允强:“王大人,海山洲缺马,尤其缺运输的马,我发现双海晋江马和西南一带马匹颇为适合,可否请大人代为收购。费用我们最后付,规矩我们懂。”
王宁辅:“晋江马好说,西南马需要时间,不过只要价钱合适,应该也能。”
刘允强:“多谢大人。大人荣膺一省,这日后花销可就不小啊。我有一个办法可让大人无本万利。”
王宁辅:“你说,还有这好事。”
刘允强:“海山洲出人出钱在闽州府设一个商号,在此做生意。专营粮食茶叶杂货,也经营海山洲及南洋独特物产等。每年利润的两成给大人打赏下人和迎来送往。只需大人在平常关照一下就可以。另外为避免麻烦,也给他们在文书办理上以便利。”
王宁辅:“好是好,不过我得想一想。你们走时候我答复你,如何。”
十一月二十日,王宁辅约见刘允强。
王宁辅:“商号的事,我想了想,可以。程序的事也好说。不过第一,商号名字不能用你们海山洲名号的名字,否则我对上不好交代。另外税收有些难啊,毕竟朝廷重农抑商还有海禁,这难啊。”
刘允强知道他还想要更大的利润。
刘允强:“这样吧,王大人,每年利润两成给您。您可以让您的家人或您信任的人占两成股,如何。”
王宁辅:“这怎么好意思,我尽力想办法吧。你们回去准备吧,明年第一次贸易时候开业,但不要弄的太兴师动众。”
刘允强:“明白。”
虽然又多做了让步,但是还是物有所值。
这次贸易持续一个多月,海山洲换回了农具数百件,石材十余船,书籍上千册,马匹一百余匹,还有制造火药火器的工匠二十人。
十二月初返回后,刘允强即刻前往怀远府上报马仲云。马仲云很高兴。
马仲云:“必行功不可没,尤其是马匹、商号和火器。这批马匹送往南方,那里需要。火器的工匠交给兵仗局,而商号,你有什么办法。”
刘允强:“臣认为规模先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先弄个三万贯左右的试试,然后逐步扩大。成效好了之后,还可以收购其它商家。而人员,还是从四大商号里择优选择吧。至于谁做掌柜的,还请晋公定夺。”
马仲云:“范希礼也上年纪了,不然他最好。此事我找老王爷问问,看他老人家的意见如何。”
刘允强:“是,臣遵命。”
刘允强除此还带回了南交行省罢撤的消息。今年九月,武国宣威皇帝最终决定下令罢撤南交行省,南交省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余县全部废弃。恢复旧制,册封黎万利为南交国王,成为武国外藩。
对于这个消息,马仲云对刘允强说:“如果用张文弼镇守,必不至于如此。不过南交一撤,武国海域经略必将大受影响。”
刘允强:“晋公明见,朱济慈虽说跟随太宗长大,倍受太宗器重,但终究年轻,各方面终究不如太宗皇帝。”
马仲云:“确实如此,这都是你我见过的。如果太宗在,你我也许至今还未能归来呢。不过如果太宗在,我还真有些想跟着他追随左右,他确实一代帝王。”
刘允强:“是的。”
短短几句话,可以看出马仲云对武太宗皇帝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有畏惧,但更多的还是敬意,是一种对强者霸者的崇敬之情。
十二月初七,马仲云就此事与马康远商议。马康远自从马康岩去世后,心情和身体都大受影响。王语蓉因为照顾他,身体也下降了,加上年老,更是每况愈下。
马仲云不忍打扰曾祖父,就长话短说。
马康远:“这是好事儿,可惜康岩去了,不然他肯定能找到更好的。荣义、荣光也都不年轻了。我没有合适的人给你推荐,只能给你出个大概的意见。”
马仲云:“曾祖父您明示。”
马康远:“咱们公族府里出一个,经商世家出一个,大族里出一个。三位一体,互相牵制也有照应。”
马仲云:“曾孙明白了。”
之后的快一个多月里,马仲云找范希纯商议,最后商定了四人中的三人。大族里李家最会经商,选定了李学康最小的儿子李羡隆。李羡隆是文永十三年出生的,是李学康最宠爱的妾所生的儿子。虽然相对年轻,但为人精明圆滑,决断力很强。而大族里选定了崔昆宇。崔昆宇没有哥哥崔昆泽的睿智果断,但好处是踏实稳重。
而公族府里的人选最难。马仲云思来想去,还是没办法决定。马康岩家族的人最适合,但无奈一个个不是年事已高或者就是公族府产业和南方公产牵制走不开。这时候徐瑜婕给他出了个主意。
徐瑜婕:“仲云,你何不让自己的弟弟去啊。”
马仲云:“仲寿,他?他哪儿会做生意?”
徐瑜婕:“不会可以学,再说不会反而是好啊。”
马仲云:“什么意思?”
徐瑜婕:“你弟弟最喜欢什么,交友和文人字画吧。武国官员大多数是文人,而做生意免不了要交友。这不就有所长了。另外让他只管开拓疏通门路,具体生意不用他管,众人商议。”
马仲云:“有道理,我完了去找他。对了,名字也由夫人起吧。”
徐瑜婕:“这不合适吧。”
马仲云:“你就放心起吧。”
徐瑜婕:“好,那我就不客气了。就叫慧永通远。高祖、世祖和曾祖父的名各取一字,外加海宁通的通。”
马仲云:“好,起的好。”
永兴十二年正月中,马仲云夫妻召来弟弟,安排给他这个任务。
马仲寿:“大哥,嫂子,我可做不成。”
徐瑜婕:“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你这个弟弟不肯帮他,谁帮他。”
马仲寿:“我不会做买卖啊,我花钱大手大脚,你们不是不知道啊。”
马仲云:“你交友多尤其是文人墨客,这是你的特长,主要发挥你的特长,具体生意有李羡隆,你们互相配合好就可以,还有昆宇协助你们。”
马仲寿竭力推辞,马仲云就是不肯。
徐瑜婕:“仲寿,你至少替你大哥先去开拓局面,等以后稳定了就回来。再说逢年过节也可以回来的,那里也许还能有你更喜欢的书画。”
马仲寿见无法推辞,只能说:“好吧,大哥嫂子这么说,我就竭尽全力吧,我可说好了,我就是给你打前站的,干不好别怨我啊。”
而崔昆宇得到这个差事,开始也不愿意。可崔昆泽内心替堂弟高兴。他说:“兄弟,这是家族崛起的好事啊,你不要担心会不会,你的优点是稳重踏实,这就可以了。你看,大哥我在中书省,昆宁在依仗司,实际有兵权,你又在经商,这不是家族复兴的好兆头吗,晋公钦点你,这是荣幸啊。”
崔昆宁听后,没有办法,也只能去了,哪怕是为了振兴家族也必须去。
永宁十二年正月后的二月初八日,马仲云召集范希纯、康元悦、参知政事及枢密院和军队将领,商议南方事务。
马仲云:“自文永十二年正式设立铭英州和永晋府以来,已经近四十年。永晋府为我晋国土地,固然无疑。铭英州河西也成为晋国土地,唯独铭英州还是名义上的洛那卡国土地,还是用的租借名义,每年还要给其数百两银子。今日之事,就是要让铭英州名至实归的成为晋国之土。我不能接受,晋国百姓也不能接受这块拥有贤惠王后和晋国长公主名讳的神圣土地还是租借的名义。你们的意见呢。”
范希纯:“臣无异议,铭英州已经居住有数十万臣民,理应名至实归。”
康元悦:“晋公若不嫌弃,老臣愿再度亲往,让洛那卡国献土。”
段文成:“臣愿带兵前往,他若给则好,不给自然有不给的办法。”
崔昆泽:“我们还是先礼后兵为好,不过据臣估计,洛那卡国肯定不愿意,但是却没有多少反抗之力。尽量还是劝其献地为上策,兵威辅佐之。”
马仲云:“是,康相本是第一人选,但身兼兵部,无法分身。这样吧,有劳姑父跑一趟了。萧兴祖、王星仪、黄建复等同往。”
崔昆泽:“臣遵旨。”
二月十日,马仲云下令:
以崔昆泽为南洋宣抚使,萧兴祖为副使,王星仪、黄建复、沈文辅为参赞,选带水陆精锐三千人前往洛那卡国,节制铭英州、永晋府一应官员驻军,便宜行事,不为遥制。
当日夜,马仲云又召见崔昆泽,对他说:“姑父,洛那卡国和铭英州、永晋府的具体情形,可问沈文辅。沈文辅目前就在铭英州。”
崔昆泽:“是,臣领命。原来晋公已经布置好了一切。”
马仲云:“此去两大任务,一是让洛那卡国献土,二是看看刘文灵、崔君山的身体,如果他们已经年老体弱,就即时上报,他们也该休息了。”
崔昆泽:“臣明白了。”
二月十五日,崔昆泽等一行三千余人乘坐大小船只二十艘出发,十九日抵达宁安府,二十日出发。二十六日抵达宁河港。
抵达宁河港后,水军帮统梁维嘉、仪仗司指挥使沈文辅、主管侍卫亲军后军公事傅弘扬等前来迎接。铭英州知州刘文灵则在州城等候。
在宁河港,崔昆泽等过夜。当夜,崔昆泽和沈文辅密谈。
崔昆泽:“说吧,现在的情况如何。”
沈文辅:“臣受晋公密令,从去年就开始派人在南方打听各种消息。洛那卡国方面,加扎比荒淫无道,必无大碍。如果适当加以利诱,铭英州名至实归问题不大。而铭英州知州刘文灵已经七十多岁,虽然忠贞,但毕竟上了年纪,恐怕没多久时间了。永晋府知府崔君山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何况他的年龄比刘文灵还大。”
崔昆泽:“那你的意见呢。”
沈文辅:“铭英州、永晋府驻军都不归他们调遣,可以换掉他们,应该不会有多大问题。但是影响实难预料。”
崔昆泽:“明白了。”
二月二十日,崔昆泽一行先抵达洛那卡国王城的王宫,拜见了加扎比。对其执礼甚恭,还转交了马仲云赠送给其的礼物。
加扎比:“贵使远道而来,必有要事。”
崔昆泽:“一来是转交晋公的礼物,二来是转达老晋公对国王的问候,三就是铭英州的问题。”
加扎比:“铭英州的问题?”
崔昆泽:“铭英州从贵国租借已经近四十年,如今士庶繁盛,滋生人口数十万。回忆当年贵国时代,铭英州地域人口寥寥,而自我晋国租借以来,繁荣昌盛。加上我晋国投入巨大,为我不可放弃之地。”
加扎比:“贵使有话直说吧。”
崔昆泽:“那我就直说了,希望国王将铭英州献给晋公,成为晋国的土地。”
加扎比:“你们占据铭英州以及河西地区,这已经和你们的没有区别了,又何必在乎这个名分呢。”
崔昆泽:“租借的终究与自己的不一样,要名至实归。”
加扎比:“事情重大,我要与我的大臣商议一下。”
崔昆泽:“可以,五日后我再来拜见。”
就在这五天里,加扎比与首席大臣拉茵比等大臣商议,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他们有拒绝的理由,但是没有实力。想攻占铭英州根本不可能,他们连出山都做不到。崔昆泽已经布置军队守住了河西与洛那卡国的两山地带。而作为怀柔的手段,这五天里,崔昆泽、萧兴祖对拉茵比等大臣是大肆贿赂,而沈文辅在半年里也掌握了洛那卡国大小官员的诸多不法罪证,不怕他们不支持。同样,还在段志合的军营进行了操练,而且是公开操练,邀请了拉茵比参观,作为武力震慑。
二月二十五日,崔昆泽、萧兴祖、段志合与加扎比、拉茵比最后商谈。
崔昆泽:“五天时间已到,不知国王意下如何。”
加扎比:“我同意铭英州归属晋国,但是名义上能不能换个方式。”
萧兴祖:“什么方式。”
拉茵比:“比如说是国王赐给晋公?”
崔昆泽:“什么,赐?你们不是开玩笑吧,我可以这么说,除了武国天子,还没有人敢对晋公说赐这个字。你要是用这个字,岂不是我们成为你们的臣子,岂有此理。”
段志合:“堂堂晋公,岂能用你们赏赐,笑话。”
萧兴祖:“我们权当你们没说,你们想好在说话。”
加扎比:“几位误会了,不是赐。但是用献,我们的面子也不好放啊,可否用赠送的名义。”
崔昆泽等三人思考后,觉得也可以接受。
崔昆泽:“可以,不过应这样写。在铭英州的一切臣民包括洛那卡国臣民一致要求下,洛那卡国国王愿将卡延河以东所有土地赠送给晋公。”
加扎比:“好吧。”
当日即刻立约如下:
洛那卡国国王与宁阳王、晋公约为兄弟之邦;
在铭英州的一切臣民包括洛那卡国臣民一致要求下,洛那卡国国王愿将卡延河以东所有土地赠送给宁阳王、晋公;
卡延河以东以西的土地之全部一切统治权,完全且永久让于宁阳王、晋公;
宁阳王、晋公保证对卡延河以东以西土地境内之洛那卡国百姓一视同仁,不予歧视,与汉民有同等待遇;
宁阳王、晋公保证遵守前约,加强晋公国与洛那卡国之间的友谊。
立约人:
洛那卡国国王加扎比,首席大臣拉茵比
晋公国参知政事兼工部官崔昆泽、户部次官兼易物司使萧兴祖
晋公国永兴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总体来说,因为晋国握有绝对的实力,谈判还是非常顺利的。
二月二十七日,崔昆泽、萧兴祖、沈文辅等启程前往河西地区。
河西的中心城市是塔尔克,这里是河西的重心,塔尔克人口已经有十余万,占据河西人口接近一半。治安也明显改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崔昆泽认为问题主要是塔尔克的名字必须改过来,另外这里长期划归铭英州直属,虽然距离不甚遥远,但是毕竟地域也不小,应该单独设县管辖。对于崔昆泽提出的问题,萧兴祖、沈文辅深有同感。
三月一日,崔昆泽等抵达铭英州城,然而刚进入州城,便得知了一个消息。铭英州知州刘文灵不幸已经在两天前去世了,终年七十一岁。崔昆泽顺势代表马仲云参加了刘文灵的葬礼,并随机派人返回海山洲报丧。
国不可一日无君,州亦不可一日无主。崔昆泽随即以南洋宣抚使的名义任命刘文灵的副手李子刚权知铭英州。李子刚是刘文灵的副手,时年三十八岁(文永十二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铭英州人,跟随刘文灵已经有十余年了,办事情循规蹈矩,还是可以的。
三月十五日,崔昆泽一行南下抵达武宁县。这里的知县是薛允弘,是武人出身,性格刚烈。当地百姓畏其威,因而没有人敢生事的,但是内心是害怕的。虽然薛允弘也六十三岁了,但却还老当益壮。对于崔昆泽、萧兴祖、沈文辅这些新贵,薛允弘很客气,但也多少有些摆老资格。
薛允弘在武宁县最大的功绩就是和马荣光在这里为晋公大造行宫,已经基本完成,颇为壮观。行宫从文永三十一年就开始建造,至今基本完工。占地七百余亩,大小城门二十多座,内有殿三十,堂三十,斋三,楼八,阁二十二,台六,观一,亭九十。马荣光还为宫殿拟定好了名字,叫宁南宫。
马荣光毕竟是长辈,崔昆泽一行到了武宁县,必须去觐见。马荣光时年已经七十岁,崔昆泽等执礼甚恭。马荣光对其也招待有加。马荣光虽然年逾七旬,但是身体和精神头还非常不错。马荣光带崔昆泽等人参观了宫殿、庄园,可以看出马荣光很满意自己这几十年来在铭英州南部的作为。而崔昆泽等只是看,并没有说什么,偶尔说几句歌功颂德的话。
四月七日,崔昆泽一行前往了永晋府,直奔永晋府府衙。
昔日深谋远虑文武兼备的崔君山虽然思维还很清晰,但是毕竟上了年纪,说话速度变得很慢,别人跟他说话也需放大声音。几句话下来,崔昆泽觉得崔君山已经老了,难堪大用了。
当夜,崔昆泽找沈文辅,商量永晋府的事情。
崔昆泽:“看来崔君山难当大任了,他的子侄和其他地方情况如何。”
沈文辅:“据我的消息,崔君山大人的家人都是平庸之人,无才无德,虽无违法恶性,但难当大任。而自马康雄去世后,永晋府的宫殿建造也停止了,而且处在即将完工前的状态。如果毁弃,有些可惜,可如果建造,崔君山目前的情况恐难胜任。”
崔昆泽:“那两个知县的情况呢。”
沈文辅:“据报,慧亭和晋宁县的两个知县一个是王仲熙,一个是江鸿风,都是文永六年时代选拔出来的。两人的情况和崔君山差不了多少,都是七十岁左右的人了,心态都是苟且度日,难有大作为。”
崔昆泽:“看来永晋府的情况比铭英州更糟糕。”
崔昆泽从四月十日到五月十月,一直在永晋府的地域内打转。慧亭县看似平静,但是似乎太平静了。晋宁县看起来比较乱,但实际上还是在可控的范围内。而这一切主要是两个知县都年老,难有作为所致。
五月十五日,崔昆泽以南洋宣抚使的名义果断下令:
以谢本康为慧亭县县令,协助王仲熙;
以韦方成为晋宁县县令,协助江鸿风。
以苏震轩为同知永晋府,协助崔君山。
三人都是功勋子弟,都是崔昆泽在铭英州、永晋府大族庄园里发现的。
韦、谢、苏三家在海山洲遭遇了一定的挫折,但是在南方也有大片的土地,而且经营的都不错,还颇有威望。苏震轩在永兴元年镇守宁西,也是有一定战功的,出于平稳局面的考虑,崔昆泽选择了以三名勋贵子弟协助老人镇守,但是崔君山等人听到命令后,却已经知道高层对他们的年老无作为已经有所不满了。他们虽然不满,但是也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一来军队不再他们手里,而且崔昆泽还带着兵前来,二则他们的子弟也都是无用之辈。
五月三十日,崔昆泽在永晋府东部的思北婷园召见谢本康、韦方成和苏震轩。
崔昆泽:“你们三人都是勋贵子弟,也是青年才俊。永晋府的情况你们也不是不知道。虽然你们只是县令、同知,还不是真正一方大员。但是永晋府地域广袤,一个县相当于海山洲的一个府,所以你们职责不清。”
谢本康、韦方成、苏震轩:“下官明白。”
崔昆泽:“我有便宜行事之权,是可以任命你们做一把手的,但你们知道为何吗?”
谢本康:“为了历练我们的能力。”
崔昆泽:“不错,是有这个意思,但另外就是崔君山等毕竟是老臣,资历远在你我之上,必须晋公亲自裁定,即便去职,也要加虚衔。另外你们在最终实授前,一定要牢记身份,对上级有礼,不可过于专断,否则事情弄大了,就麻烦了。”
苏震轩:“属下明白了。”
崔昆泽:“永晋府的宫殿怎么办,你们有什么打算。”
韦方成:“行宫在晋宁县境内,听闻已经完成九成了,花费十余年,人工总计数十万,停下了可惜,毁弃了更是可惜。不如努力建好,不过属下认为规模要缩小。建好后,主要以仓储为主,囤积粮食、军械、谷物、铜铁等物资。晋宁县与南方贸易的物资也可以存储于此地。”
崔昆泽:“嗯,我会将你的意见上报的。”
六月五日,崔昆泽一行从永晋府启程出发。此次他没有选择从陆路到宁河港,而是抵达了永宁港,坐船从海路走洛那卡国西部海域直接抵达宁安府的路线,这是一条并不常走的路线,但是并非没有走过。
这条路距离较远,西面是广阔的海域,也有许多的岛屿,但大多是荒岛,没有人居住的岛屿居多。
这条路因为距离远,中途遇到的商船和各国的货船也有不少。其中在六月十日还遇到了几艘武国的船只,但从行迹和船只的破损程度来看,不像是是战船,也不像是商船,而且他们迷失了方向,四下向过往的船只求救。
崔昆泽见状,立即派人将他们救起,让他们换了衣服,吃了些饭。
然后问他们:“你们是谁啊,怎么会在海面上漂泊。”
被救的人群说:“我们是武国在南交省的军人和平民、商贾。”
萧兴祖:“南交省不是撤销了,军民已经在去年撤离了吗,怎么你们还在啊。”
他们说:“去年朝廷撤销了南交行省,北部留守的军民得以顺利撤回。但是在南交南部还有不少人来不及撤回,也有一些不愿归顺的人因为迫害也不得不撤离。陆路道路已经被阻隔,我们只能走海路撤回。”
萧兴祖:“你们都是些什么人,做什么的人,有多少人。你叫什么名字”
他们说:“我们这批有总计八百多人,抢了几艘船只。我们这些人都是去年南征最后决战突入最前的人,但中了埋伏,侥幸逃脱出来的。我叫李如锡,生前是下级军官,今年三十岁。”
崔昆泽:“你们是什么兵。”
李如锡:“这八百人都是去岁突击的最前的先锋死士营,本来有五千人,但如今只剩下我们这些人了。我们这些人有火器营,也有骑兵,也有步兵。”
崔昆泽:“你们现在想怎么样,回武国还是去哪儿?”
李如锡:“我们想回家,可是回家后,朝廷也不会要我们,都以为我们战死了,也不会给多少抚恤了。进退两难啊。”
萧兴祖:“你们如果不嫌弃,随我们去晋公国投奔宁阳王、代国公如何?”
李如锡:“这是哪里啊。”
崔昆泽:“就是海山洲,这你们知道吧。”
李如锡:“海山洲,就是闽东海域那片大岛吗?”
萧兴祖:“是的,那也是天朝的土地,是外藩。宁阳王是代国公的曾祖父,是太宗皇帝册封的。代国公也是太宗册封的,还随太宗出征过漠北。你们去那里,代国公肯定会好好招待你们的。”
崔昆泽:“你们如果不想去那里,就把你们送回南方海域的土地,让你们耕种。另外这位萧大人,还有沈大人,都是武国人。”
李如锡:“我们都是当兵的出身,不会种地。也罢,大丈夫四海为家,随你们去吧,毕竟你们也救了我们。”
崔昆泽:“太好了,以后大家都是兄弟了。”
李如锡:“我们可以跟你们走,但是有个条件。”
崔昆泽:“你们说。”
李如锡:“第一,我们去了海山洲不能分离,仍然在一起。另外你们必须去附近岛屿再转转,看还有无我们的人。”
崔昆泽:“第一点我可以保证,第二点,不是不可以。但是船只携带的粮食等有限,因此只能在附近最多十五天,不能再长了,否则影响返回。”
李如锡:“好。”
崔昆泽随即下令船队西行向南交行省东部海域尽量靠近,沿途经过了许多小岛。从十一日到二十六日,船队西行了数百里,经过了大小岛屿十数个。沿途搭救了从南交省逃出来的军民总计又有两千多人,都是年轻人。其中女眷三百余人,军人一千余人,其余是普通平民和商人及逃难出来的人,绝大多数是汉人。
六月二十六日,崔昆泽下令返航。
中途在七月三日遭遇了少见的大风浪,船队中有三艘船被淹没,不过在预感到风浪到来前,将人员和物资全部转移到别的船只上。因为大风大浪,不得不在一个小岛上暂时抛锚休息。
七月五日,船队再度向东北方向航行。
十日,抵达了洛那卡国北部海域,终于到了他们熟悉的地方,然后剩下的路途就好走了许多。
十三日,抵达三屿县,在此休息了两日。
三屿县原来的知县李锐已经在永兴三年去世了,如今的知县是原宁安府的一个小吏出身,名叫王俊,后跟随李锐多年,一切规章制度仍按李锐时代办理,属于稳重的地方官。
十五日,崔昆泽船队一行从三屿县出发。
二十日,抵达宁安府,终于结束了这趟南方之旅。
二十六日,崔昆泽等一行返回怀远府,次日,马仲云召见他们。
崔昆泽、萧兴祖、沈文辅一一向马仲云报告了此行的大体内容。马仲云对能够让洛那卡国献地十分的满意,虽然名义上不是献,是用了赠的名义。
崔昆泽:“臣自作主张任命了永晋府的同知和下面的县令,并让李子刚暂代刘文灵出任铭英州,请晋公惩处。”
马仲云:“办的很好,应该就这样。刘文灵、崔君山多年辛苦,功勋卓著,不过确实老了,但还是要好好安顿好他们的。”
崔昆泽:“臣返回来的时候,在海域遇到了几艘武国船只,先后带回来两千多人,多是武国罢撤南交行省后尚未逃出来的军民商贾。”
马仲云:“这些人你有什么打算。”
崔昆泽:“普通平民商贾可以安顿他们耕种,而那些军人都是饱经战阵的,可以安顿他们从军。”
沈文辅:“臣启晋公,这些军人臣请编入仪仗司。”
马仲云:“总人数大概多少,其中军人大概有多少。”
崔昆泽:“总人数近三千,军人接近两千人。”
马仲云:“军人凑足两千,一千人分给仪仗司,一千人分给宁阳军,其余你们自行安排吧,或者耕种,或者充入地方做差役皆可。”
崔昆泽等:“臣遵命。”
崔昆泽:“河西地区商贸繁荣,士庶近三十万,宜单独设县治理。不宜再由铭英州直辖。”
马仲云:“可以,河西为铭英州之屏障,南洋我晋国之西门,必须设县。可定为宁河县,治所就在塔尔克,知县就由王星曦出任。”
崔昆泽:“臣遵命”
八月一日,马仲云下令:
崔君山加正三品正奉大夫衔,仍兼永晋府知府;
刘文灵追赠从二品银青光禄大夫衔,伯爵;
李子刚实授铭英州知州兼宁南宫留守;
河西塔尔克地段设宁河县,王星曦出任知县;
文林、武宁县令由颜长渊、傅弘昌出任。
颜长渊是读书人出身,永兴九年中试。文永三十年出身,才思敏捷反应极快,于旭然和王景逸联名推荐他。傅弘昌是傅仲文次子,文永二十七年出身,勇武刚烈,却也颇通文墨,不是单纯的武夫。
八月五日,马仲云单独召见王星曦、颜长渊和傅弘昌。
马仲云:“叫你们来想必你们也知道和你们说什么。”
王星曦等:“臣等知道。”
马仲云:“王星曦,你是名臣之后,如今做一方知县,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南方官职都是高配,所以你一定要注意。加上你的出身,切记不可给家族给朝廷丢脸。而且宁河县是晋国南洋西部大门,直接与洛那卡国相邻。一定要守护好大门,你有什么打算。”
王星曦:“河西富庶繁荣,臣已经知晓。臣拟继续繁荣河西,另外防守好河西。同时也要吸引洛国人前往河西,让河西成为南洋最繁荣之地。”
马仲云:“那就好。长渊是文人,能让吏部官、御史中丞联合举荐,必有过人之处了。”
颜长渊:“臣不敢,于大人、王大人谬赞了。文林县是铭英州北大门,又有宁河港,臣不打算进行大的变动。去后先了解情况,然后再做打算。”
傅弘昌:“臣也同颜大人一样,谋定而后动。”
马仲云:“曹坤皎、薛允弘都老了,却也是功臣。今年我不打算换他们,也是让你们熟悉情况。所以你们一定要尊崇元老功臣,执礼甚恭,不可造次,明白吗。”
王星曦等:“臣等明白。”
八月,段文成从逃亡人群中精选了精通火器和步骑兵的人马一千人,纳入了宁阳军,编入了三军营。而沈文辅则挑选了身强力壮的有实战经验的人充入了自己的仪仗司。这样,仪仗司的人员充实到了七千人。其余人大多数被安排到东林参与耕种。
八月六日,马仲云向马康远告知铭英州正式成为晋国土地的消息,马康远异常高兴,自他任上以来,他对南洋事务就极为关注,如今看着南方的土地名副其实地成为晋国之土,他是非常的高兴,而且给马仲云讲了很多。
马康远:“你能做到如此,我死了后也能向父亲、祖父、祖母、老姑母还有高祖有个交代了,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马仲云:“曾孙不敢当,是曾祖父及列祖列宗多年经营所得,我只是站在了列祖列宗的肩膀上才得以完成的。”
马康远:“你知道就好,老姑母马宪英活着时候对高祖有过狡兔三窟的建议,你知道吗。”
马仲云:“听说过,但并不太了解。”
马康远:“小范围的狡兔三窟是指海山洲内,宁阳宫、怀远宫、宁安宫。开始是指三座宫殿,北中南相互呼应,但后来渐渐演变为三地首尾相成。我知道宁安府位置好,现在南方发展了,不少人也希望重返宁安府,但自安宁二十四年北移最终完成后,一直就定在怀远府,何也,你说说看。”
马仲云:“请曾祖明示。”
马康远:“宁阳府太北,目前无力控驭整个海山洲。宁安府富庶,但是太靠南,以前还有勋贵势力太强。而怀远府虽然不如宁安府,但是山河交错,位置居中,对于连接南北,控扼整个海山洲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另外控制怀远府,可以避免宁阳、宁安两地的联合。所以怀远府才会成为晋国首府之所在。另外高祖及太师张璇强等老一辈的人都是北人,这里气候最接近北方,也是一种思乡之情吧。”
马仲云:“我明白了。那么大范围的狡兔三窟呢。”
马康远:“大范围的狡兔三窟原指要在南方也打下两个类似于海山洲这样的地方。到如今,铭英州、永晋府两地的地域也差不多是两个海山洲了。所以大体上狡兔三窟的目标也是实现了。但是铭英州、永晋府四十年来也是刚发展起来,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年老姑母马宪英时代,狄国威胁很大,高祖等在海山洲还未发展起来,不得不寻求除海山洲外的新的根据地,南洋自然是唯一的出路。如今海山洲稳固,但是南洋也必须要重视。对南洋要发展,也要防范。”
马仲云:“曾祖父的意思是......”
马康远:“铭英州、永晋府地域广袤,我曾也想将两地划设一个大府,如同行省,但是一旦如此行省官吏必将位高权重,恐难以制约。所以维持两府建制。另外,两地地域广袤,日后生灵增多后,宜继续分。这就是你的事情了,我已经看不到了。另外就是洛那卡国的问题以及南方麻逸国等国的问题。曾经有人主张继续南征,但是你要记住,对南要以防御和贸易为主,避免树大招风,耗费自身实力。而对于洛那卡国,他献出铭英州及河西后,要多加笼络安抚。”
马仲云:“我记得不断有人希望征服占据洛那卡国。”
马康远:“是,但是你要记住,对洛那卡国可以不断威逼利诱,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贪图其地。”
马仲云:“为什么?”
马康远:“洛那卡国如今剩下的土地山林茂密,地形易守难攻,绝非如河西与永晋府那样好打,这会消耗自身的实力。另外保存一个洛那卡国,铭英州和永晋府就必须要防范洛那卡国,内部就不会有自立为王割据一方的打算,这样海山洲和晋国以及我们家就能永远拥有南洋这片富饶的土地。”
马仲云:“我明白了,留着洛那卡国就是为了让我们能长久拥有铭英州、永晋府,而不至于日后让两地走向独立。”
马康远:“是的,所以对两地的军民等各项事务一定要操心。海山洲及我们家要维持南洋这片最大岛屿的三角平衡,及洛那卡国、铭英州、永晋府三地的平衡,海山洲做最大的仲裁者。还有切记,铭英州、永晋府日后宜分不宜合,要切记。”
马仲云:“我记住了。”
马康远:“张运青的事儿,你打算就一直斩监侯关在牢里吗?”
马仲云:“曾祖父何故有此一问啊?”
马康远:“有人和他提过,他犯的事儿是不小,可是毕竟是姻亲,你也严惩了他了,不要太过了。”
马仲云:“曾祖父有何办法啊。”
马康远:“可以找个由头特赦他,但终身监禁于府中。另外如果他的孩子可以,要着重培养他的孩子。记住海山洲的各大族要维持平衡,大族和普通家族以及外来人之间也要维持平衡,我们才能做仲裁者。”
马仲云:“我明白了,谨记曾祖父教诲。”
马仲云通过这些,明白了南洋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如何来驾驭南洋这片最大的土地,他的心中也在思考日后来如何管理南洋。还有就是晋国这片地域,尤其是那些大族。
九月初二,马仲云下令特赦张运青,念在其家世代功勋份上,然而终身监禁府中,由妻子谢涵昀严加管教。
就在刚赦免张运青后没多久的九月三十日,马仲云得到消息,曾祖母王语蓉重兵,医生说已经没几日了。
马仲云、徐瑜婕从十月一日起轮番守护在侧,宗族内的年轻人也全部守护在马康远夫妻的寝宫旁,须臾不能离开。
虽然医生竭力救治,家人也倾尽全力守候,但是终究无法挽回。
十月十五日,王语蓉弥留之际,马康远等守护在旁。
王语蓉对任何人都放心,她对马仲云说:“孩子,我走了之后,你要好好照顾你曾祖父,你爹、你爷爷的身体你也是知道的,所以你的任务就很重了,一定要照顾好你曾祖父。”
马仲云:“曾祖父放心,我一定做到。”
王语蓉嘱托完马仲云之后,深情地凝望着马康远,说:“我要走在你前面了,你好好保重。”
马康远:“你不会有事的,不会的。”
马康远边说边流泪,也就在马康远流泪的时候,王语蓉闭上了眼睛,终年九十一岁。
王语蓉去世后,马康远、马仲云下令给王语蓉上谥号为孝诚后。马仲云本想将王语蓉也抬高到圣的程度,然后马康远拒绝了。马康远对马仲云说:“海山洲晋国只有高祖、世祖和贤纯、贤惠王后四圣。语蓉虽然德行方面都很好,但是无论哪个方面都不足与曾祖母、祖母相提并论,因此语蓉不可再为圣,我死后也不可。”
王语蓉去世,马康远的身心都遭到了极大的打击,沉浸在悲伤之中。而因为悲伤,加上年老,马康远的身体和视力都严重下降。尤其是视力下降的最为严重,从八十岁以后,马康远的视力就已经很成问题,周围人与他的交流都是听说。他很喜欢看书,但因为视力的原因,读书就常有人来念他听,或者是找人写大字誊抄,他然后在看。如今王语蓉去世,他万分悲伤,经常独自落泪,视力更是下降严重。
马仲寿在九月底得到了王语蓉病重的消息后,就从闽州府急忙返回,参加王语蓉的葬礼,总算是赶上了。马仲寿也没有空手回来,他看到马康远、马荣仁的身体都老的非常厉害,视力都下降的非常严重。在武国时候,就千方百计寻找能提高视力的物件。这次他带回了十件物品,名曰叆叇。此物乃取水精十数种以入,以水精呈目照之则见。
十月中旬,马仲寿与马仲云将此物进献给了马康远、马荣仁及张海雅。马康远三人倍觉神奇,戴上后,看的字迹比较清楚了,虽然不及年轻时候那样,但也能看得清寻常书本上的字迹。
马荣仁问马仲寿,说:“这是何物啊。”
马仲寿:“祖父,这叫叆叇,水精十数种以入,以水精呈目照之则见。”
马康远:“好,好东西。形状如大钱形,质薄而透明,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
马仲寿:“此次臣带回来五幅十片,下次再多买一些,另外想再找几个会制作的人也在海山洲制作,让老人们都能使用。另外,臣还带回来几个宫灯,此灯光鲜明亮,比我们平常的灯更亮一些。”
马仲云:“拿过来看看。”
马仲寿:“好。”
随即马仲寿让人将自己在武国采买的几种宫灯带了过来。有八角、六角或四角型三种。而图案方面有珐琅纸画花鸟纹、木贴金嵌玉花鸟纹、红木画花卉六方、紫檀玻璃画等总计二十盏宫灯。
不愧是宫灯,加上独特的材质,亮度确实比海山洲平日的灯亮度要强很多,而且还有喜庆的色彩。
这二十盏灯具,马康远留下一半,马荣仁、马仲云各留下五盏。
之后马仲云与马仲寿兄弟两在议事。
马仲云:“这宫灯可都是宫廷用品,我在武国时候见过,这你也能带出来啊。”
马仲寿:“宫灯制作比较复杂,但是闽州府是个大府,总会有懂制作的人,所以这不是什么难事。”
马仲云:“在武国的生意做的如何啊?”
马仲寿:“按照嫂子的意思,商号起名为慧永通远,不过臣弟觉得有些字数多,就和李羡隆、崔昆宇商量将在闽州府的商号起名为慧永通,而他日另有商号就叫慧远通。李羡隆是做生意的料,他主营茶叶、布匹生意。海山洲和南洋的茶叶在闽州府的销路很好,很受欢迎。昆宇主要打理内部。我则想方法拓展一些其他生意。”
马仲云:“你想做什么其他生意。”
马仲寿:“传统的茶叶、布匹生意,面向所有人,虽然来钱快但做的人也多。臣弟在武国这几个月,在想除了这些传统的生意外能够再做些别的生意。思考后想在闽州府卖玉石,做玉石生意。臣弟从海山洲购买一些玉石,都是武国比较少见的玉石,然后打磨成稀罕的物品,很受达官贵族的欢迎。而加工打磨,可以我们自己打磨加工,也可以在武国。”
马仲云:“你说的有道理,玉石生意虽然量要少于茶叶布匹,但是价格却很高昂,如果做好了,利润是非常可观的。”
马仲寿:“是,大哥。”
马仲云:“沿海贸易经商的事务我就全交给你了,由你自己做主。”
马仲寿:“谢大哥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
十一月,主管兵仗局事务的徐宣通向马仲云上报了这几年的兵器尤其是火器制造的情况。
从永兴九年开始到如今,三年的时间里兵仗局以制造火器为主。成功仿制了武国的火铳、三眼火铳和铜火炮,还有各种战车。另外臣还根据海山洲的地形,制造了几种新的车辆,已装备军中。
永兴十二年,除了王语蓉去世外,其余还都是比较顺利的。而马仲云回来三年里,对晋国的整顿已经初见成效,这让马康远看到了曾孙的能力,也更加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