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血色黎明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311字 发布时间:2021-12-14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一集

 

漫长的一夜终于过去,地牢里的海老爷等来了高翰文,两位战友抱拳拱手、彼此看了半天,海老爷问见到胡部堂了吗,高翰文答胡部堂派人来了,海老爷又问是谭大人吗,随后险些不支倒地。通倭案的情况,海老爷第一时间便向胡宗宪汇报了,结果赶来淳安的不是总督府的人,竟然是谭伦。海老爷深知,按谭大人的尿性,是不可能专程赶来救自己的,弃子终归就是弃子,能活下来纯属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歪打正着了,海老爷心底的一丝希望被巨大的失望所掩盖,险些瘫坐在椅子上。地牢相见,劫后余生的海老爷与高翰文,本该演一出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剧情,结果下一幕画风突变,像极了易北河畔会师,上一刻还是盟军和苏军在一起把酒言欢,下一刻铁幕就已经徐徐落下了。

 

第11集42分钟建议诸位可以仔细看下,高翰文对海老爷说,“谭大人的意思,你是裕王向吏部举荐的人,由你到码头把织造局的灯笼摘下来,所有的粮船都扣下来”,海老爷只问了一句,“给我多少兵”,高大人答,“要多少给多少”。于是乎,总督府的公文传到了海老爷手里,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幕,就是这短短几句台词,信息量却多到爆炸,下面慢慢讲。

 

像摘灯笼和扣粮船这种费力不讨好苦差事,海老爷为什么毫不犹豫就给接了?首先,高翰文是海老爷的直属领导,领导给属下布置工作,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其次,高大人刚刚还救了海老爷的命,这个人情无论如何都是要还的;最后,海老爷就喜欢干劫富济贫这种事儿,刚从本县土豪那里借完粮,正愁三天之后找不到下家呢,想起码头那一百船的粮食,海老爷双眼都直冒绿光,既然高大人发话了,海老爷手里又有兵,剩下的事儿就好办,区区一个浙江首富,还怕他反了天不成。

 

高翰文说让海老爷摘灯笼、扣粮船,那是谭伦的意思,因为海老爷是裕王举荐的人,高翰文毕竟算是个文艺青年,编起瞎话来,比谭大人这种老鸡贼明显差了好几个何茂才。凭啥“裕王举荐的人”就该去摘灯笼、扣粮船,裕王举荐的人多了去了,谭伦自己就是,为什么他不去干?谭伦在五狮山偶遇高翰文后就闪人了,此时海老爷还生死未卜呢,谭伦又怎么可能通过高翰文,去给一个不知是死是活的海老爷布置工作,如果谭大人真是这个意思,他直接去淳安告诉海老爷一声不就完了,有必要找个严党份子去当传声筒吗?最扯淡的就是扣粮船,脑袋差点挂在粮船上的杨金水都没敢让高翰文去扣粮船,谭伦凭什么要去扣粮船。谭大人从驿站到苏州再到五狮山,一路奔波苦、片刻不得闲,不就是为了摘干净道长,让沈一石把田全买了吗,让海老爷把粮船都扣了,还特么买个锤子田阿。谭伦就嘱咐高翰文去摘个灯笼,就这么点儿工作量,还被高翰文把活儿外包给海老爷了。想不到这浓眉大眼的高翰文,一个文艺青年,也开始张嘴忽悠人了,这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阿。

 

高翰文的盘算无非三条,一、让海老爷去摘灯笼,自己甩了这烫手的山芋,就拿摘灯笼这事来说,从杨金水转到胡宗宪、胡宗宪转到谭伦、谭伦转到高翰文、高翰文转到海瑞,就这么点破事儿,严党、清流、司礼监把皮球踢得是乐此不疲、不亦乐乎;二、把粮船都扣了,彻底把买田给搅黄了,没有了仙人跳的把柄,此刻的高翰文彻底放飞了自我,暴露了他严党左派分子、胡宗宪脑残粉的真面目,顺带也狠狠地报复了一把,挖坑设套的郑泌昌、何茂才还有沈一石;三、事情都是海老爷搞得,反正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海老爷死猪不怕开水烫,横竖都是一条命,通倭、摘灯笼、扣粮船,就全让他一肩挑了完事。高大人布置完工作,也学谭大人那般,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摘灯笼、口两船这种事儿,自然是有多远躲多远,顺便也给海老爷留下足够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说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跟着谭大人根本学不了好。

 

职场上脏活、累活都是底下人做的,流汗、流血还要流泪,出了事还要底下人去背锅。比如摘灯笼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儿,领导们一个个都避之唯恐不及,推诿扯皮一番谦让,最后派官儿最小的海老爷去堵抢眼。当然领导们也不是什么事儿都躲,比如遇上第一集那种下雪报祥瑞的事儿,那一准儿是自告奋勇、身先士卒。


《大明王朝1566》的拍摄颇有几分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味道,魔鬼总是藏在细节中,那些几句对白、一带而过的戏往往信息量爆炸,里面藏着真正的线索。剧中涉及大量的人物对白,一部分塑造人物形象,一部分推动情节发展,对话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有试探、有胁迫、有含沙射影、有语带双关,总之是把汉语的博大精深体现的淋漓尽致。

 

接着聊淳安的事,头天晚上神仙打架,折腾了一宿才算分了胜负,第二天海老爷意气风发地带着兵去了码头,二话不说就把灯笼摘了、粮船扣了,事情办的是干净利落。在大明,一个商人是否具备穿衣自由,这个问题海老爷和沈老板争论了半天,各种语言骚扰喷出了《奇葩说》中battle的感觉,这个俩人摇唇鼓舌,哔哔了半天,也没分出胜负。随后沈老板犹如变戏法一般,弄出几幅写着“奉旨赈灾”的海报,挂到了船上,这事儿才算完。

 

虽然后来沈一石因为网上的不当言论,导致自己人设崩塌、晚节不保,但当时这段对手戏,两位老戏骨表演堪称经典,表情惟妙惟肖、情绪演绎到位、台词功底深厚,码头上的唇枪舌战,颇有几分睥睨天下的气度,完全看不出这俩货一个是差点被阴死在地牢里的清流弃子,另一个是被绑了票的自焚行为艺术家。这段戏就相当于NBA里的垃圾时间,第四节还剩最后5分钟,胜负已分、大局已定,双方主力纷纷下场休息,换一帮板凳球员去场上花样杂耍、打发时间。织造局买田这一局,真正的主力是胡宗宪、杨金水、郑泌昌、何茂才还有谭伦,主力都打完了,才轮到海老爷跟沈一石上场表演,甭管这俩表现的如何卖力,垃圾时间就是垃圾时间,替补就是替补,终归是无关轻重的。

 

至于沈老板最后一手移花接木的戏法,前面也提过,不过是临死前抖个机灵罢了,用自己最后的这点家底,帮道长做了回公益,多少挽回了点路人缘,矫诏不矫诏的其实无所谓了,反正回了杭州沈老板也是要自焚的。有何大人的兵守着,沈老板只能拿粮食去买田,想赈灾门也没有;如今换了海大人的兵守着,沈老板也只能拿粮食去赈灾,想买田还是门也没有,钱是自己的钱,可这钱怎么花,自己说了却不算,这就叫身不由己。

 

海老爷进了淳安县衙,第一件事就是让田有禄找本地大户去借粮,海老爷虽然不贪污、不受贿,但是对于劫富济贫、打土豪分田地这种事,积极性那是相当的高,干起来没有半点儿心理负担。田有禄在淳安刮地三尺,也才从本地大户手里借够三天份的赈灾粮,正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外地的沈老板就带着一百船粮食自己送上门来,馋的海老爷两眼直冒绿光。也就是沈老板鸡贼,提前留了一手,好歹帮道长做了点公益,多少挣了点面子回来,也算是帮杨金水把脑袋保住了,要不然这一百船粮食落到海老爷手里,最多就是换一张白条回来,最后一样得被借去赈了灾。有件事一定要说明白,无论沈一石玩不玩“奉旨赈灾”的戏法,无论高翰文让不让海老爷去扣粮船,只要海老爷手里有兵,沈老板的粮食一准会被他拿去赈灾的。而且海老爷干的事儿,怎么能叫抢呢,这分明就是借嘛,当然能不能还,那就得另说了。

 

淳安这边的事告一段落,问诸位一个问题,海老爷在地牢里的坚持,到底有没有用?这事还得辩证的看,如果谭伦不带兵赶到淳安,那海老爷怎么坚持都没用,天亮了也没戏,两位千户又不是吸血鬼,见了阳光就灰飞烟灭了,最后一样是撞开门,把海老爷架出去,其余人要么直接烧成灰,要么拉出来挨个补刀。同样的,如果不是海老爷亲自坐镇地牢,以城不倒人不退的决心死守高地,估计谭伦还没到五狮山,齐大柱那帮人就得赶着去投胎了。这大概就算是自助者天助之的例子吧,冥冥之中也许早有定数,不过硬要把这说成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似乎也略显牵强了些,至少在海老爷这里,自己的命始终是攥在别人手里的。

 

努力与坚持能否带来回报,这也要辩证的看,关键要看命中能否遇到贵人相助,就如同胡宗宪遇到严嵩、赵贞吉遇到徐阶、张居正遇到裕王妃那样,当然有个好爹也行,就如裕王、严世蕃、杨金水那样。谭伦算不算海老爷的贵人?论迹不论心的话应该算,毕竟海老爷能从县教育局长提拔当县长,就是谭大人推荐的,没有谭伦带兵赶来淳安,海老爷怕就要成盒了;论心不论迹的话,这就不太好评价了,毕竟谭大人心黑、手狠、脸皮厚,在剧里专注坑人二十集,这都是有目共睹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