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以改兼赈,裕王府里没好人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331字 发布时间:2021-12-14

道长这人说话爱打哑谜,向来是云山雾罩、语焉不详,听道长说话全得靠猜,就比如“1两银子10钱归国库6钱归严党”这一句。“所谓江山是名江山而非实指江山”,道长口中的国库也是名国库,不是实指高拱在户部管的国库,而是指国库中归自己的那一份,这一点很重要,统计口径的差距造成了鄢懋卿巡盐的悲剧,留待后话去说。

 

识大体、顾大局的胡宗宪金蝉脱壳了,一想到把改稻为桑这么大的事儿,交给严世蕃这个愣头青去管,道长的右眼皮就跳个不停,总感觉要出大事,赶紧吩咐吕芳要看住严党,谭伦也要保,顺便给裕王那边带个话儿,让清流往浙江那边也掺点沙子。沙子清流这边确实是掺了,只是谁都没想到掺进去的是铁砂,谁咬都硌牙。

 

裕王府内,针对严世蕃的以改兼赈,张居正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清流的大谋略。以改兼赈是改稻为桑的升级版,简单说就是浙江发了大水,国库亏空没钱赈灾,干脆发动当地丝绸大户出粮食去买老百姓的田改种桑苗,这样老百姓手里有粮度灾,稻田也改了桑田,两难自解,这法子简直是说到了严世蕃的心坎里。有些事不妨想深些,当初老天不下雪,研究气象的周云逸忽然站出来,替清流们说了心里话,到死都不承认背后有人指使;如今浙江发大水,研究文学的高翰文忽然发明了以改兼赈的法子,替严党说了心里话,逢人就强调以改兼赈的主意是自己想的,熟悉的配方一样的套路,做了好事坚决不留名呗。总之以改兼赈被严党一顿尬吹,狠狠帯了一波节奏,高翰文也水涨船高被内定为杭州市长。

 

以改兼赈的关键是粮食,浙江百姓是真的苦,外有倭寇劫掠、内有贪官鱼肉,累死累活一整年也就是个勉强温饱。放在今天类似于灯塔国存款不足1000美元的那波人,一旦没了工作就只能流落街头,等着吃救济。一场水灾把田淹了,百姓颗粒无收,没有粮食赈灾,要么饿死要么卖田没得选,平时50石一亩的田地,如今8石10石就卖了,论割韭菜的效率,以改兼赈都快赶上A股市场了。

 

眼看着严嵩父子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清流们要是不送一程,都对不起腹黑这个人设。在调粮赈灾这件事上,严党、清流空前的一致,张居正的原话是“能调,这个时候我们也不会给他调了”。为了倒严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置数十万灾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张居正口中的“干脆让浙江乱起了”,也是谭伦口中的“是大谋略,只是苦了百姓”,裕王还在犹豫问徐阶、高拱的意见,张居正补了一句这是我们一致的意见。

 

看着眼前这几位正人君子又在一脸道貌岸然的讨论如何坑老百姓,作为王府的最强大脑和良心,裕王妃实在听不下去了,这时候总要说几句政治正确的话。王妃台词很长,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第五集结尾处看完整版,引用她最后几句话,“大明朝不是他们严家的大明朝,更不是他们底下那些贪官豪强的大明朝。他们可以鱼肉百姓,王爷,还有你们这些忠臣,你们不能视若无睹”,对于裕王妃的这段台词该如何理解?再问一句,王妃的本意真的是要阻止改稻为桑,拯救浙江的百姓吗?

 

引用《北平无战事》里的一句话,“让国民党把黄金运走,把民心给我们留下”,这才是王妃的本意。再说直白些,王妃的本意是可以让浙江乱起了,但表面文章要做足,清流要给老百姓一个交代,把民心给裕王留下。想一想毁堤淹田时,胡宗宪为什么让士兵跳江堵决口,决口自然堵不住的必须泄洪,但是不能失了民心,总要给老百姓一个交代,当兵的堵决口丢了命,这才算是真的尽了力,这出戏才算做足。

 

以改兼赈,淳安百姓卖了田走投无路,清流总要给几十万百姓一个交代,清流派的淳安县令因抗命丢了脑袋,这才算是清流真的尽了力,戏做足了才能为裕王把民心留下。王妃的话腹黑的张居正自然是听懂了,深表赞同,“浙江的大局确实已无法挽回,对受灾的百姓臣等确实应该挣一分是一分,民心不可失啊”。一声叹息,哀民生之多艰,裕王府里没好人啊。再想一想手里攥着粮食的徐阶、高拱,不也是一脸我们已经尽力了的表情,打发胡宗宪去江苏找赵贞吉借粮吗,借用道长的名句,所谓清流,是名清流而非实指清流,都是一群腹黑的老鸡贼。


严世蕃的戏份,多少都带着点阴险狡诈、眼露凶光、怒吼咆哮的刻板印象,忽悠高翰文这次除外。小阁老慈眉善目一脸亲切,语气也是诚恳真挚,严世蕃初见高翰文,一出手就送了一套古董级的文房四宝,稀有程度堪比金色装备,这就叫投其所好。不久之前高翰文还在事业单位苦熬资历,名义上严世蕃是他老师,可在严党内部,充其量也就是个编外人员,比临时工强点有限。高翰文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严党边缘人,自己也想不到靠着以改兼赈的主意,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蹿红,不但被委以重任派去浙江当市长,还受到严世蕃同志的亲自接见,俨然成了严党内冉冉升起的一颗政治新星,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难免有点飘了。

 

小阁老的东西不是白送的,杭州知府也不是白当的,要求一年之内要完成改稻为桑,高翰文也知道东西烫手、事难办,但架不住严世蕃、罗龙文、鄢懋卿三个人组团忽悠、轮番洗脑,一顶顶高帽戴的实在舒服,领导如此赏识,自己若还是推三阻四的,那实在是太不识抬举了,索性牙一咬心一横,东西收了顺便表个态,“一年之内完不成改稻为桑,我就用这盒子里的笔墨写下自己的祭文”。知识分子的嘴,骗人的鬼,当年钱谦益也跟柳如是说自己要跳河殉了大明呢。

 

严世蕃的眼光向来有问题,无论是看事还是看人。谁都知道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他偏要逼胡宗宪离职;谁都知道逼反东南就是严党的末日,他坚持改稻为桑一年搞完,老百姓造反怎么办?自然是拿高翰文去祭天,反正不关自己的事,能产生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只能说小阁老你确实飘了;至于高翰文,知识分子假清高、骨头都软,不怕不听话,何况东西也收了,总得有点契约精神吧,只能说,小阁老 too young too naive,你还是不太了解读书人,他们虽然是如此的普通,却又是如此的自信,最重要的是根本就没有底线。

严世蕃做事情还是讲究的,他也知道按他的路数去搞,高翰文这条命怕也就剩不到三年了,所以买命钱给的是特别足,一套古董级的文房四宝换条高翰文一条命,单从购买力角度看高翰文似乎还有的赚,也难怪小阁老全程都是用临终关怀的眼神看高翰文,毕竟死者为大嘛!

 

裕王府内,裕王夫妇和张居正、谭伦一边吃着水果,一边讨论派谁去浙江堵枪眼合适。建德县淹了一半,县令去了至少丢半条命,淳安县全淹了,县令去了估计就要壮烈了。谭伦推荐海瑞去淳安,又担心海瑞为照顾家人而不愿去送人头,张居正自告奋勇要给海瑞洗脑,以谭伦的名义写封信劝海瑞慷慨就义。这种署别人名写举报信的事,脸皮薄的人一般还真干不出来,好在张居正干的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信写好了,端的是花团锦簇、满满的正能量,妥妥一篇10万+的传销洗脑爽文。

 

谭伦拍手叫好,裕王颇为满意,张居正更是满脸得意、喜形于色,有了这封信不怕海瑞不去当烈士。毕竟是忽悠人送死的事,弄得太喜庆也不合适,谭伦急忙控制了下表情,往回找补了几句,言不由衷地说信是以自己名义写的,要是海瑞真的壮烈了,海母也只好自己来养了,听起来好像吃亏的是他一样,此时裕王看着信,张居正盯着地板不搭话,一时间气氛有点尴尬。这些人心里想什么,裕王妃心里明镜一样,最后不屑地表示,海瑞要真壮烈了,海母接来北京我们养,然后镜头给了裕王、张居正、谭伦这三个鸡贼一个特写,一脸的五味杂陈,耐人寻味。

 

杨金水送李玄去死,临行前让芸娘陪了李玄一晚;严世蕃送高翰文去死,下了血本给足了买命钱,这叫讲究。清流们送海瑞去死,就写了封信,尬吹了一波正能量,空谈理想情怀,一个劲儿的上价值,要不是裕王妃发话,海瑞死后,海母怕是连点抚恤金都拿不到。所以说跟谁干也别跟着清流干,这帮人不仅黑而且坏,更重要的是特别抠,还是跟着严党混有钱途。也给刚参加工作的诸位年轻的朋友提个醒,如果在单位遇到喜欢找你聊理想、人生、情怀、诗和远方、成天画大饼却没有任何表示的领导或老板,多留个心眼,尽力躲他们远点。

 

最后聊点与剧情无关的话,谭伦与海瑞私交如何?不是敌人也绝不是朋友,海瑞每次拼命前都是找王用汲托付家人,从没想过去麻烦级别更高的谭伦,这点诸位可以慢慢品,留待后面说。从前几集的表现看,至少此时的张居正还远不够成熟,处理事情的方法手段也欠妥。就如刚从秦国碰壁回家的苏秦一样,张居正此刻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回炉重修,否则到了万历朝也是难堪大用,又如何去做改革的旗手呢,这也是为什么电视剧后半段张师傅基本消失了,想必是去回炉重修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