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武国岁月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4848字 发布时间:2021-12-10

永兴四年正月春节,马仲云和妻子儿女在武国度过了人生第一个在外地的春节,他知道远方的父亲和祖父母、曾祖父母都在想他,他也在思念着亲人。武国对他的照顾是非常好的,正月,他欣赏了大京城的春节和上元节夜景,多么的纸醉金迷,多么的繁华富庶,但是他依然思念着家乡。他对妻子及兀哈拉、江德济、刘允强等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今天是真正明白和体会到了啊。”

刘允强:“是啊,臣也体会到了啊。”

兀哈拉:“臣是狄人,但从小就出生在海山洲,那里也是我的家乡啊。”

江德济:“是啊,这里虽好,但终非故土啊。”

一群人都思念着家乡,马仲云好歹还有妻儿,而他的手下都是孤身一人和他来的。兀哈拉、江德济都未婚,刘允强的妻子在几年前也去世了,这都是他们能跟随马仲云前来的原因之一。

正月上元节过后,马仲云、徐瑜婕夫妻决心给这三人成亲。马仲云这里没有什么亲人,但是他们的几个随从、侍女都是从海山洲一路跟来的,有一些才貌上都非常不错。经过他们夫妻二人说合,兀哈拉娶了徐瑜婕的侍女王琳薇,比兀哈拉小三岁。

王琳薇性格温和,知书达理,兀哈拉虽是狄人,但也颇有文化,不是那种大老粗,倒是也般配。江德济是粗人,自己喜欢上了府上的一个丫鬟,名曰李素芝,二人同龄。江德济身体强壮,文化不高,但十分忠勇,这也是当年崔昆泽看对他的原因。李素芝有一定文化,但并不高,与江德济倒是也合适。刘允强是这些人里身份最高的,是正经读书人,还是有品衔的,做过知县。不能找一个丫鬟侍女,这也是马仲云犯愁的地方。

刘允强跟随马仲云大半年以来,时常跟随马仲云,经常是形影不离。而马仲云对妓院这种地方是不去的,刘允强也是读书人,对这地方虽然也去过,但内心并不喜欢这些地方,所以给他找那种从良的艺伎也是不可能的。马仲云只好等待机会去寻找,而刘允强也在寻找之中。

而远在海山洲的正月春节里,家宴、公族宴会依然在举行。马康远、马荣仁、马俊嘉三代人都参加,但是因为少了马仲云和那对双胞胎,显得非常无聊。马怡凝和儿子崔旭鹏也许是唯一的欢乐了。但是韦婕婷却觉得很快乐,没有了马仲云和那对双胞胎,她觉得挺快乐。她认为只要马仲云不回来,杜筱琳生的是女儿,马仲寿也不是爱管闲事儿的人,那么她的儿子就能慢慢成长起来,进而就有机会。然而无论是马康远夫妻、还是马荣仁夫妻,都对她越来越反感,尤其是马康远和张海雅。

上元节的家宴宴会上,韦婕婷执意将两岁的儿子带上来参加,然而孩子才两岁,很淘气,无意间将一个杯子打碎了。张海雅就不高兴了,说:“这个你得赔啊。”

韦婕婷:“孩子打碎一个杯子,怎么还要赔啊。”

张海雅:“这个杯子是贤惠王后曾经用过的留下的杯子,让你赔已经是不错了。”

韦婕婷知道张海雅这是故意刁难他。

韦婕婷:“谁能证明是贤惠王后用过的。”

张海雅叫来了李婉燕,她曾经服侍过张铭静,说这的确是张铭静用过的。其实李婉燕知道那不过是个寻常的杯子,但是如今的她也已经五十一岁了,侍奉张铭静、王语蓉、张海雅几十年,她对张、王两家王后的品德是十分的敬佩的。无论是张铭静,还是王语蓉、张海雅,虽然三人在政见上能力有区别,但是对下人都十分的和善,经常资助她们。李婉燕是个丫鬟,但是三人都没有欺负过她们,而自从韦婕婷和杜筱琳来了以后,一切就变了。杜筱琳还好说,受张海雅影响不至于,而韦婕婷则变了,总是一副主子样。这让习惯了张铭静时代培养出来的人是很不高兴的。

韦婕婷:“你这是瞎说,贤惠王后去世后,不是所有物品都另类储存了,怎么还能有在用的。”

马荣仁:“海雅喜欢,我让人拿出来几件。”

马荣仁自退隐后,一向很少说话,包括家宴上,但如今这么一说,可见马荣仁也对这个儿媳妇有了态度。

韦婕婷的脾气有些上来了,说:“我看你们是看我不顺眼,故意找茬的吧,如果是马若涵、马若文,别说打碎一个杯子,把宫殿拆了,你们也高兴。”

马俊嘉见状,赶紧圆场说:“别说了,不就一个杯子吗,何必呢,都是一家人。”

马康远什么也不说,起身拂袖而去,临行前眼神死死盯着韦婕婷,这是韦婕婷从未见过的,让她直冒冷汗。

不久后,韦俊骞和韦方文等知道了韦婕婷的这种作为,都十分无奈。韦俊骞是父亲,韦方文是长兄,都对韦婕婷没有办法。韦俊骞感慨地对儿子说道:“这丫头如今怎么会这样啊,我的老脸还要不要啊。”韦方文对自己妹妹如此,是十分的火大,但也没有办法。韦方文觉得,如果任由妹妹这样强势,那么家族就会受到牵连。

韦婕婷因为此事,也明白了自己如今太张扬了,而且已经招致不少人的反对,此事后她开始有所收敛,海山洲的宫廷暂时平静了下来。

回到武国方面,马仲云在大京城这一年的前几个月也没什么事情。他决心去游览武国北方的山河,他在二月初上奏请求去河东、冀州和西北一带游玩儿,得到大皇帝的允许。从二月中旬到当年年底,马仲云一行人前往了平州、平原、邺城、晋阳、云州、河中、泽州、京兆府、凤翔府、临洮府,走遍了武国的整个北方。他是马文慧家族中第一个完整地游览了北方的人。同时他记述了自己途中的所见所闻,写下了长达近十万字的记述。同时将河东晋阳、云中、河中、京兆府、平原、平州的乡土都带了回来,还请人着重画下了这几个地方的街市情况。徐瑜婕、刘允强不解。

马仲云说:“这几个地方是高祖、贤惠王后和张璇强、崔子建、杜航、王弘博这些海山洲顶级勋臣的故里,我把这些地方的土带回去,放在他们的墓前,希望他们能看到如今故乡的变化。他日我返回的时候,要去江淮海州,还有闽州府,把那里的土也带回去。这是子孙么应该完成的孝道。”

这些人之中,只有刘允强熟悉这些人的名字,但是也仅仅是知道,何况徐瑜婕了。即便是马仲云,也只是在国史和曾祖父的口述中知道。自从刘婷婷去世后,真正经历过海山洲晋公国早期的人已经没有了,自从张铭静去世后,真正了解海山洲早年那段历史的人已经几乎绝迹了。马仲云这样做,也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祖宗创业艰难,以及继承发扬他们的遗愿。其实海山洲那些大家族的后代,也都忘却了祖上。而只有马仲云这个被他们赶出去的年轻人,却替他们记着祖上,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而就在马仲云游览北方的时候,这一年的三月到十月,武国大皇帝亲统大军从大京城北上征讨狄喇部。狄喇部是当年狄羯灭亡后的一支大部族,对武国叛服无常,是武国北方东部和东北方向的一大威胁。但是马仲云这一年对这些都没有兴趣,他的最大乐趣是游览了北方。除了写记述和带回乡土及画作后,还暗中招募了北方约一千饥寒交迫的亡命徒,马仲云将他们养在自己身边,在返回大京城的途中,刘允强向马仲云建议道:“司徒,这些人还是别带回大京城为好,不然引起武国皇帝和朱济慈的疑心就麻烦了。”

马仲云:“那你说如何。”

刘允强:“我们给他们些钱,让他们在海州开几个小店,让他们雇人去做生意,暂时让他们栖身。等我们日后返回的时候,一起带走。”

马仲云:“可以,但是总得有人管他们啊,否则四散了如何。”

刘允强:“臣认为兀哈拉夫妻可以。虽说兀哈拉是狄羯人,但无论哪方面,都看不出来,其妻子也知书达理,是可以做到的。”

马仲云:“有道理。”

马仲云随即唤来兀哈拉,给了他一笔钱,让他在海州附近自己做生意,带上这一千人中的大部分,留下二百人跟随马仲云。

兀哈拉以为马仲云要抛弃他,马仲云说:“我们领着这么多人回去,必然有不便,你带着他们南下,一是保全他们谋取生路,另外也是为我将日南下返回做接应啊,此等重任非你莫属啊。至于你去南方干什么,随你。”

兀哈拉:“司徒如此说,臣自然竭尽全力,等司徒的消息。”

说罢,二人就此离别,不知何日再见。

永兴五年正月,马仲云继续在海山洲。这是他第二个在武国的春节,生活一如既往,但思乡之情更浓。这一年正月,武国大皇帝还特意宴请了马仲云一家及其随从,这是极为罕见的殊荣。

大皇帝:“仲云,在这里还习惯吗?”

马仲云:“回陛下,一切都好,让陛下惦记了。”

大皇帝:“想家吗?”

马仲云:“回陛下,外臣不敢欺瞒陛下,虽然妻儿都在,但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都在海山洲,说不想那是假话。”

大皇帝:“嗯,是实话,朕就喜欢说真话的老实人。”

马仲云:“不敢当陛下夸奖。”

大皇帝:“你放心,朕是真心赏识你,不是软禁你。你若想回去,随时都可以。”

马仲云:“陛下对外臣如此信任,外臣岂能无功而返。陛下如有需要臣的地方,臣自当效犬马之劳。”

大皇帝:“很好,会有用你的时候,也是历练你。”

马仲云:“外臣谢陛下器重。”

大皇帝还询问了马仲云妻子徐瑜婕及其随从的一些情况。

二月初,马仲云、刘允强在大京城外购物,在武国生活了一年半多,也对武国京城很熟悉了,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这一天,马仲云、刘允强闲来无事,看到了有间赌场,马仲云说:“要不我们去赌场看看?”

刘允强:“你一向不去这些地方的?”

马仲云:“这不是闲来无事吗,走,去看看。三教九流,都得见识见识。”

刘允强随即和马仲云进去,这里人果然不少。有几个人他好像还见过,毕竟他和朱济慈在一起走过武国许多衙门。

正当他们四处看的时候,听到远处有了争吵声。他们跟着声音而来,结果是一个人因为长期欠了赌债,无法归还,这一天到期了,按规矩他今天要不还钱,要不就卸掉一只胳膊。

刘允强问周围的人说这是谁啊,看穿着不像是穷人啊。周围人说:“您不知道,这是兵部武库司郎中徐大人的公子。徐大人因为他没少替他还债,但是徐公子依然沉醉赌场。”

正当一群人要对徐公子下手时候,马仲云喊道:“住手。”

旁边打手等人说:“哪儿来的人,少管闲事。”

马仲云:“他欠你们多少钱?”

打手说:“连本带利共两千两银子。”

马仲云:“我替他还。”

打手:“你替他还?”

马仲云:“是,我替他还。”

刘允强随即拿出几张银票,递给了打手。

马仲云随即对打手又说:“你们且慢,我还有一个要求,让他重新和你们赌一次,但找旁人摇骰子。”

打手:“可以。”

随即徐公子和人一赌,徐公子赢了,赢了约一千两。打手见状,又看这两个人不像是普通赌客,而且从未见过,也就暂且作罢。

赌赢后,徐公子上前说:“多谢两位,在下徐冠雄,这一千两我先还给公子,其余日后定当归还。”

马仲云:“不必。”

徐冠雄:“那我请公子吃饭,这可不能拒绝,我也是要面子的人。”

马仲云:“也好。”

随即马仲云、徐冠雄、刘允强三人在附近的涮肉坊吃饭。三人相谈甚欢。马仲云:“听赌场人说,徐公子很好赌。”

徐冠雄:“不错,我有两大爱好。一是打仗厮杀,二就是赌,我觉得二者异曲同工。”

马仲云:“作战确实有运气成分,不过多少还有些公平。然而赌博未必吧,赌场是为了盈利,自然会不择手段,俗话说十赌九诈,以后徐兄还是少赌为妙。”

徐冠雄:“我会考虑的。”

饭后,各自回家。马仲云问他去哪里,徐冠雄说住客栈,马仲云:“为何不回家?”

徐冠雄:“我因为好赌,父亲和姐妹都不认我,我也不想听他们啰嗦,就一人外面住。”

马仲云:“徐兄,还是回家为好,再怎么说也是自己的亲人啊。”

徐冠雄不听,马仲云执意要送他回家,徐冠雄无奈,不想驳了马仲云这个救命恩人的面子,只好同意了。

不一会儿,马仲云等回到徐府,见到了徐冠雄父亲。徐冠雄父亲听说儿子回来,十分恼火,正要发怒,一看是马仲云,赶紧上前行礼道:“不知是伯爵驾到,下官徐宣通有失远迎啊。”

马仲云也好奇,说:“大人认识我?”

徐宣通:“前年伯爵和皇长孙去兵部,下官就在场。”

马仲云:“哦哦,想起来了。”

徐冠雄说:“父亲认识他?”

徐宣通:“逆子,还不跪下行礼,这是海山洲使臣马仲云,宁阳王马康远曾孙,皇长孙的朋友,陛下最信任的外邦使臣。”

徐冠雄一听赶紧行礼,马仲云扶起。

徐宣通:“伯爵何以与犬子同行?”

马仲云:“说来也巧,在赌场偶遇。对了,徐大人,不要叫我伯爵,怪别扭的。”

徐宣通:“看来是马大人替犬子还钱了。”

马仲云:“路见不平罢了。”

徐宣通随即说:“马大人,请上座。”并让女儿上茶。

众人落座后没多久,徐宣通的女儿一一端茶给众人。徐宣通说:“这是小女徐艺潇。”

刘允强抬头一看,心动了,他似乎对徐艺潇一见钟情了。在场之人都看了出来。徐艺潇避免尴尬,退下了。

马仲云:“徐大人,有几个孩子啊。”

徐宣通:“一子二女。长女徐艺潇,三十二岁了,自恃才高,至今不出阁,哎。二女儿徐艺馨,二十六岁。小儿子就是这个不争气的东西,二十三岁。除了舞枪弄棒就是赌博。”

马仲云:“徐夫人呢?”

徐冠雄:“家母几年前因病去世了。”

马仲云:“抱歉,我多问了。”

徐宣通:“马大人,没事,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犬子欠大人的钱,我会替他还的。”

马仲云:“区区小事,徐大人不必在意。”

徐宣通:“那怎么可以啊。”

刘允强说:“徐大人,我家主人与徐公子年龄相仿,谈的来,这是缘分,怎么能用钱来衡量呢。”

徐宣通:“话是这么说,但是亲兄弟还明算账,我徐某人不欠人情。”

随即让人拿出两千银票交给了马仲云,马仲云无奈只能收下。

没多久,马仲云、刘允强告辞。路上,刘允强说:“这个徐某人不识好歹,还真是个顽固。”

马仲云:“也许是读书人的固有特性吧。不过,你是不是看上他大姑娘了。”

刘允强:“不错,我是看上了,但看徐宣通那脾气,很难。”

马仲云:“是,但是机会会有的。”

从第二天开始,马仲云让人天天在赌场守着,看徐冠雄如何。徐冠雄刚歇了没几天,就又开始赌了,他不是不知道十赌九诈,但是就是改不掉。不到一个月,又欠下数千,马仲云又“凑巧”遇到,替他还了钱。徐宣通知道后,对儿子十分不满。但是多次替儿子还债,他的家底都快被掏空了,这次他无力替儿子还钱了。

三月十日,徐宣通登门拜访马仲云,双方礼毕后,徐宣通开门见山说:“马大人,你为何如此帮忙,有什么请直说。”

马仲云:“我帮助令公子,是觉得与他合得来,令公子不宜再赌,还是让他从军吧,这样也许能约束他。另外,我还有一事请大人帮忙。”

徐宣通:“请讲。”

马仲云:“我的副使也是我的幕僚刘允强自那次见了令千金后,心生爱慕,我想替他说媒,不知大人意下如何啊。”

徐宣通:“这,此事我无法决断。不过敢问刘大人年龄和出身。”

马仲云:“他今年三十四岁,与令千金相仿。以前在海山洲品级是从五品,也不算低了。也是饱读诗书的。”

徐宣通:“那怎么未能完婚?”

马仲云:“曾经有过,相亲相爱,几年前去世了,此后多年虽然也有人说媒,但他并未再娶。可以这么说,令千金自恃才高,刘允强也不是平庸之辈。”

徐宣通:“小女性格比较倔强,我只能答应向她说,但成否全看他们的运气,这已经是我所能做到的极限了。”

马仲云:“好,多谢徐大人。”

马仲云与徐宣通的谈话,刘允强在后面都听清了,徐宣通走后,刘允强出来向马仲云跪下说:“大公子对我的恩情,我终生难忘。”

马仲云:“起来,我也只能给你创造机会了,下来也只能看你了。”

刘允强:“臣必不负大公子期望。”

也许是天意,徐艺潇听父亲说后,也并未反对。之后刘允强与徐艺潇就开始接触,或许二人性格、年龄和学问的原因,二人竟然很聊得来。这大出马仲云夫妻和徐宣通所料,于是马仲云、徐宣通做主,让二人在四月十日完婚。

为了给刘允强一个家并保证他的安全,马仲云特意还将自己在大京城府中的一个别院让给了刘允强。

马仲云的府邸是前朝狄国一个王爷的府邸,占地近百亩,十分豪华,内部大小房间数千间。其中马仲云居住的主卧和议事大厅的柱子全部是金丝楠木。而且府内戏楼能容纳二百人,亭台楼阁等一应俱全,不亚于一个小宫殿。马仲云来到武国后。大皇帝就将此地赐予了他,让他常住,并下令这就是海山洲王族在京的府邸。马仲云对这座府邸十分喜欢,他派人绘制了这座府邸的图纸,他要在海山洲也建造一座这样的府邸,而且他已经选好了地方,就在东林的宁林别墅。

刘允强得到的这个院落有数十间房子,条件布局等仅次于马仲云夫妻居住的地方。

刘允强万万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待遇,四月十一日,他们夫妻完婚后的次日,就去马仲云住所拜见并感谢。马仲云则说:“你们的缘分是上天注定,是天作之合,我只是从中牵线搭桥罢了。”

徐艺潇说:“臣妾感谢大公子,愿和夫君终生为大公子效命。”

马仲云:“哪里哪里,不要这么说,只要你照顾好你丈夫,就好了。好了,你们新婚燕尔,好好玩儿去吧。”

之后刘允强夫妻在大京城内自由自在的游玩儿了一个月,这也许是刘允强迄今为止度过的最快乐的时光。

这年的三月,大皇帝再次出兵北征狄国残余部落,不过这次是狄国的狄靼部。这次出征的后方保证交朱济慈统筹。也因为如此,朱济慈这段时间十分忙碌。七月是战事最紧张的阶段,也是粮草供应最紧张的时刻,朱济慈根本忙不过来,就把马仲云、刘允强等人调过来,让他们一起为自己分担一下。

七月二十七日午后,马仲云、刘允强前来向朱济慈报道。因为都比较熟悉,双方就没有客气,单刀直入。

朱济慈:“仲云兄,刘大人,前线需要大批粮草,但是转运困难,有何良策啊。”

马仲云:“我们粮草是否充足啊,京师还有多少?”

朱济慈:“粮食不是问题,南方这几年连年丰收,现在军粮都在运往北方途中,可时间太慢啊。”

刘允强:“是不是都必须运往京师,然后转运前线。”

朱济慈:“那是自然了。”

马仲云:“事急从权兵贵奇变,依我看,河东和京师以北运往前线的粮草就直接运往前线,不必再抵达京师。另外南方运来的如果没必要走京师也可以直接开赴前线,这样节省时间,也免去中途消耗。”

朱济慈:“也好,就这样,虽然有违章程,但前线军务重要。”

刘允强:“皇长孙,外臣还有个办法,不知可讲否?”

朱济慈:“刘大人,但说无妨。”

刘允强:“从南方等来粮食,还需要一定时间,至少也要半个月或者一个多月。可否先从附近民间借贷,等南方粮食回来后再补给他们。京师河东冀州距离前线最近,这样可以节省至少十五天。另外让商人自行雇佣民夫去前线运军粮,朝廷派部分兵力监督。雇佣民夫需要钱,而且距离远并不少,不过我们可以让民夫拿些自己的商品去前线贩卖,这样费用就会少了。”

朱济慈:“好办法,可是以前没有这个规矩,再说运送军粮的人携带物资往哪里卖,前线和边境地区没那么多人,另外万一有细作如何。”

马仲云:“敢问此次陛下出兵多少人啊?”

朱济慈:“三十万至少。”

马仲云:“三十万,一个上县甚至州的规模了,这不就是一个市场吗。”

朱济慈:“对啊,可以让他们只在军中贩卖,不流落到军营以外。”

刘允强:“皇长孙英明。”

朱济慈:“哪里,是你们提醒了我。”

朱济慈随即下令按照马仲云、刘允强的办法去做。

因为这个办法提高了效率,并节省了粮食,前线的粮草按时甚至部分提前抵达,确保了大军的供给,战事取得极大进展。九月底,前线大捷,斩杀敌军主力八万人。大皇帝下令十月底班师。

十一月二十日,大皇帝全军返回,二十三日大宴三军和群臣。皇帝特别夸奖了朱济慈督运粮草的功劳,封其为亲王。宴会过后,朱济慈单独去见皇帝说:“皇祖父,此次粮草如数抵达,孙儿只是最后决断,主意则是马仲云、刘允强出的。”随即向皇帝说明了经过。

大皇帝明白了,继续嘉奖孙子。两天后召见马仲云、刘允强。

大皇帝:“粮草事情朕听说了,你们的办法很好。”

马仲云:“回陛下,此乃陛下洪福天威,皇长孙决断所致,外臣不过是动动嘴而已,碰运气而已。”

大皇帝:“谦虚了。刘爱卿,你这个副使很能干,朕没有看错你,你可否去户部任职。”

刘允强:“臣谢陛下,但是臣能力有限,出身低劣,不堪入部,恐贻误大事。再说臣是外臣,这不合礼法。”

马仲云:“不得无礼,还不谢罪。”

刘允强:“臣言语唐突,请陛下赎罪。”

大皇帝笑了笑说:“你的人朕不和你抢,看得出他对你很忠心。”

马仲云:“外臣不敢。”

大皇帝:“海山洲之地亦朕度内。”

马仲云:“吾皇万岁。”

大皇帝次日下诏褒奖马仲云,令增其俸禄到五千石,已经达到了马康远的级别。并提升刘允强为正四品衔。

这一年就这样过去了,也是马仲云比较高兴的一年。不过马仲云也发现,大皇帝常年征战,加上以前劳累和伤病,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当然这一年最让马仲云开心的则是妻子徐瑜婕在九月七日为自己又生了一个女儿,马仲云为这个女儿起名为马若婧。婧与京有谐音,以纪念这个自己也是家族第一个在海山洲之外出生的孩子。

而这一年的海山洲,最大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当年六月,第一艘大型福船总算是造了出来,马康远亲自起名为海天号。而第二艘的建造也已经开始。粮船、马船、大型战船的建造也都有了进展。另外就是九月二十日,前中书左相杜振明因病去世。马康远、马俊嘉在是否让杜运晖守孝问题上发生了冲突。马康远希望范希纯出任左相,但是考虑到更为复杂的问题,马康远同意马俊嘉的意见,杜运晖夺情起复。但是作为妥协,张泽昌卸任参知政事,康元悦以兵部官出任参知政事。另外,十月的时候,枢密使谢怀宁因病请辞,王光仪也年老请辞。马康远、马俊嘉商议后以苏景升出任枢密使,康元明、马振威出任枢密副使。工部官由崔昆泽代理,怀远府知府一职暂时搁置,以袁伯言出任同知怀远府,代行知府。

而这一年的海山洲,韦婕婷变的对马俊嘉很体贴,让马俊嘉意外且惊喜。并给他不断进贡美貌的女子,马俊嘉开始是坚决杜绝,但是因为事务繁杂,加上心情郁闷,从十月开始就渐渐亲近女色,以缓解疲劳。杜筱琳对马俊嘉亲近女色是不赞同的,但是她不敢触怒韦婕婷,只能视若无睹了。

永兴六年正月,马仲云一家依然在武国过年。这一年因为兀哈拉一家从海州回来给马仲云添加了不少欢乐。兀哈拉自从去海州后,就开始思索经营什么生意。他和妻子尝试过布庄、茶叶店还有酒楼,但是布庄、茶叶店都倒闭了。只有酒楼还不错,没有赔本还赚了些钱,急用这些钱他们买下了一个名叫彩云月的即将倒闭的戏班。为何要选择戏班,兀哈拉的妻子王霖薇认为海州有不少达官贵人,地处南北运河中间地带。而富商大贾官僚闲暇时间最多的消遣方式除了赌博和妓院外,那就是看戏了。而给达官贵人和富商大贾唱戏,还能获得不少消息,只不过地位不高罢了。兀哈拉因为有马仲云的财力支持,加上王霖薇能识文断字,这个戏班在去年夏天就起死回生,秋季又增加了一些人,到年底时候这个戏班已经拥有上百人,成为海州乃至江淮地区名列前茅的大戏班。而兀哈拉夫妻为了保证戏班人员的安全和提高他们的文化,经常教他们读书,而那近千人流民则在兀哈拉这个有实战经验的人的培养下,都有了很好的身手,谁都不敢轻易招惹。

对于兀哈拉取得的成绩,马仲云夫妻非常高兴,也很高兴他过年时候能回来。马仲云赏赐给他一千贯钱,徐瑜婕还送给王霖薇一些珠宝首饰。年后,马仲云让王霖薇回去,而留下了兀哈拉在京师,他感觉今年有事情要发生。

虽然马仲云的这个春节过的并不闷,而且孩子三岁了,也非常可爱,但是他内心还是无比思念海山洲,尤其是对他万分疼爱的曾祖父母以及祖母。他不知道武国皇帝到底要留他多久,也不知道曾祖父身体如何,更不知道海山洲今日的政局。刘允强劝他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海山洲这一年的春节,依然如故,但是马康远、马荣仁父子都上了年纪,他们十分思念马仲云一家。虽然韦婕婷这一两年没有那么嚣张了,但马康远、张海雅对她的不满反而与日俱增。马康远坚持认为韦婕婷有图谋,张海雅始终认为他不配做儿子的媳妇。而马俊嘉因为酒色的增加,身体逐渐下降,马康远、张海雅的恼火更是极度增加。马康远有一次还对着韦婕婷、杜筱琳的面说马俊嘉,他说:“英宗当年沉迷酒色,最后的下场你不是不知道,你也年近半百了,一定要注意,尤其是注意女人,身边各种各样的女人。有些人可以亲近,有些人不能。”

马康远的话极具针对性,韦婕婷知道在说她,但如今她能够承受一切。杜筱琳也很明白,但她是个大家闺秀,虽然进宫以来改变了很多,但仍然不及韦婕婷。

三月,大京城传来边报,狄鞑部进攻武国开宁、大平、赤城一带。大皇帝闻知大怒,再次要亲征,率大军五十万于五月北讨,朝臣无一敢反对。大皇帝以皇太子留守京师,带皇长孙北上,以锻炼他的能力,同时还带上马仲云、刘允强。

马仲云、刘允强对跟随北上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想见识一下真正的沙场,看看武国军队的战斗力。可另外这也离海山洲更远了,得到家乡消息更难了。不过眼下顾不上这些了。而兀哈拉有一半狄人的血统,留下来对他多有帮助。

五月十日,出征前最后三天,马仲云给手下放假,赏赐大把的金银让他们玩儿,谁也不知道最后能否活着回来,连马仲云、刘允强、兀哈拉和江德济也不知道。即便他们在战场不亲自作战,也是危险的。

五月十三日,全军出发。马仲云等跟随皇帝左右,列入直属禁卫军之中。而大军以安北侯柳伯升、遂安伯陈奕英为中军;武定侯郑洪为左翼,阳武侯薛潭右翼;宁国公张文弼、安国公朱文勇为左路,成山侯王定通为右路;宁武侯陈忠金为前锋,出兵北征。

二十五日,进至隰源南,在此战中,皇帝亲自部署,采用诱敌之计,然后迂回包抄,歼敌主力三万,之后稳扎稳打,到七月底,又先后歼灭有两万人,后获悉敌军主力逃往纳沽儿河,皇帝下令全军急速追击。

八月十七日,进至纳兰沽儿河,武军主力二十万包围了狄鞑部主力十五万。十九日,皇帝下令在二十七日,最晚二十九日发起总攻。马仲云、刘允强、兀哈拉第一次得到了作战任务。

皇帝将其列入宁国公张文弼所部,而张文弼部为此次总攻之绝对主力,直属拥兵五万,并负责总统前敌诸军。而皇帝配属给马仲云部的兵力有八千人,其中五千骑兵,其余是步兵和火器兵,都是京军主力。

十九日夜,分配完作战任务后,马仲云请见皇帝。

马仲云:“陛下,臣是外臣,随同陛下出征,已经是万分荣幸,如今还被委以兵权,臣着实不敢。”

大皇帝:“你是外臣,但是这几年来朕从未将你当外臣,给你兵权,是重用你历练你。打好了有重赏,打不好也会有重罚。”

马仲云:“臣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尽忠。”

大皇帝:“好,你也不要有负担,放开打。打仗要有勇气。危难时候越往前冲,活的机会越大,切记,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马仲云:“谢陛下教诲。”

二十二日,马仲云部八千人到张文弼军中报到,随即投入到了战前紧张的准备之中。在视察这批军队中,他发现了一个熟人,就是徐冠雄。马仲云还了解了一下其他的将领。有张安通、谭忠渊、于鸿传、沈文辅等。张安通擅长使用火器,谭忠渊稳扎稳打,于鸿传比较刚烈,沈文辅则沉默寡言。

张文弼是个典型的职业军人,是名将之后。其父更是皇帝继位的第一功臣,并且对皇帝有救命之恩。而张文弼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倍受重用。

二十二日到二十七日之间,兀哈拉向马仲云提议,他说:“臣有狄国血统,会说他们的话,臣请带百余人前去捉拿几个舌头,或许能带回有用的消息。”

刘允强:“这是个好办法,可违背帅令私自出兵可是重罪啊。”

马仲云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同意了。

刘允强再劝阻道:“大公子,这不是在海山洲,所统之兵也不是晋公国之人,你还是要谨慎。”

马仲云说:“我决心已下,有什么事我担着。几年来我对陛下为人也有所了解,他是雄略之主,只要能成功,他是不会计较些许细节问题的。但是,兀哈拉,你必须在二十六日入夜前回来,无论成果如何,不然,真是不好交代。”

兀哈拉:“臣领命。”

兀哈拉随即带领百余人骑兵前往附近区域搜索,马仲云也没有上报张文弼。

二十六日很快就到了,当日午后,张文弼点将。唯独不见兀哈拉,张文弼大怒。兀哈拉不在,马仲云说:“回大将军,末将派他去抓几个舌头。”

张文弼:“马将军,虽说你身份特殊,但是如今你归本帅管,本帅是不管你什么身份的,他不在,你必须承担违令调兵的责任。按军规,是死罪,但念你有外臣的身份,也要军棍一百。”

马仲云:“大帅,末将愿意承担,但是请再等等,如果兀哈拉入夜不回来,末将任由大帅处置。”

刘允强和周围将领以及张文弼身边幕僚都为之求情,张文弼说:“那好,再等一个时辰。”

这集个时辰是最漫长的,虽然马仲云看起来没有任何紧张,但内心不可能不紧张。快到入夜了,兀哈拉仍然不见踪影。张文弼说:“马将军,别怪本帅无情了,来人,一百军棍伺候。”

马仲云无话可说,他自认倒霉。正当他准备接受军棍时,外面来报兀哈拉回来了。马仲云的一颗心几乎要停止跳动。

张文弼:“带上来。”

兀哈拉进帐后,说:“回禀大帅,末将有要事禀报。敌军主力不在我们正面,而是在东北方向,并且欲从西北方向突围。另外臣在前日缴获其文书信件等,外面还有一千三百二十人的俘虏,另有敌军将领三名,请大帅查问。”

众人都十分欣赏兀哈拉的胆略,张文弼也说:“有种,但是你的情报确实没有问题吗。”

兀哈拉:“末将确定,请大帅查问俘虏。”

张文弼随即查问俘虏,并根据信件,基本确定了兀哈拉情报的真实性。张文弼随即调整部署,将主力由正北调整为东北方向。众人都劝张文弼慎重,张文弼:“我是主帅,有什么我承担。不过我军比敌人不过多五万,没有兵力优势,还需要陛下增兵。”随即派遣副将王万通率军南下请皇帝火速增派大军。而马仲云八千人的任务就是确保张文弼大军与皇帝大军主力之间的联系。

马仲云:“怎将我放置安闲之处?”

张文弼:“你不懂,敌军主力转移到东北方向,显然是知晓我军部署,也因此必有精锐出击,来阻止我军增援,进而趁机突围。你的任务是要以你的八千兵力,固守三天,确保陛下大军西进通道之畅通。”

马仲云:“末将领命。”

张文弼想了想又说:“八千兵力有些少,我再给你两千人,配给你二十门火炮,你必须死守三天。”

马仲云:“是,大帅。”

张文弼给其余人分配任务后,随即大军开拔,准备迎接战斗。

马仲云部急行军,次日即二十七日晨就到达指定地点。这里没有任何屏障,一片原野,要固守十分艰难。

兀哈拉:“兵力只有一万,固守三天,很难。只有先下手为强主动攻击。以骑兵为主攻击,为步兵构筑工事争取时间。”

刘允强:“看来除此无他了。”

话音刚落,哨探来报,敌军距离不到百里,人数上万。马仲云:“做吧。”

兀哈拉随即和江德济率骑兵三千和步兵两千出击。狄鞑部没有想到这里竟然有武国军队驻守,而且是这种地形,竟然还有人主动出击。因为出其不意,五千人第一次攻击,取得了斩首数百,缴获战马六百的战果。

此次突击后,狄鞑部重新排兵布阵,并决定增兵两万进攻马仲云部。狄鞑部攻击主帅拉奴木和兰深知只要歼灭了马仲云这部分人马,就能将武军主力从中拦腰切断,这样狄鞑部就能够突围,为之后的反攻做准备。

正因为深知此战的重要性,狄鞑部重整旗鼓后的进攻非常凶猛,兀哈拉的骑兵竭力抵抗,到二十八日中午,五千骑兵只剩下一千人左右,却也获得了杀敌七千缴获三千匹马和俘虏两千的战绩。也正是在这一天里,马仲云部也在此地构筑好了工事,利用这里有限的河流和树木还有携带的战车粮车构筑了工事。他将大营居中,刘允强和他从海山洲带来的百余人和精选的一千人作为中军。以兀哈拉所部为前军,兀哈拉部为后军。车辆结成圆形阵,外面有拒马枪和鹿寨,然后是各种火器,下来是弓弩,最后是步兵。而仅剩下的两千骑兵则分布两侧,作为袭扰。虽然布置的很严密,然而兵力不足是最大问题。危机时刻,刘允强说:“动用俘虏吧,保证不杀不虐待他们,如果有功还会奖赏,也只有这样一条路了。”马仲云毫不犹豫同意了。

马仲云对俘虏说:“按照武国军法,俘虏是不会被宽容的,但是今日我做主不杀你们,只要你们跟我一起作战,我保证不杀你们也不以俘虏看待,战后也给予重赏。”

俘虏中有个叫哲顾腾的人说:“你这是让我们自己人打自己人啊。”

马仲云:“你们侵犯天朝在先,天朝是自卫。另外难道你们军中没有汉人吗,我们不也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吗。当然,如果你们不愿如此,可以替我坚守营寨,我也不勉强,也算你们立功。”

人没有不贪生的,哲顾腾等最后同意坚守营寨。同时以防万一,马仲云将徐冠雄也留在军中。

二十八日下午申时,狄鞑部主力从四面发起了攻击,从申时开始激战整整两个时辰,狄鞑部发动了数次进攻,并成功突破了拒马枪和鹿寨这些外围工事,车辆方阵也遭到了重创,但还未突破,兀哈拉和江德济的前后军拼死反击,狄鞑部也遭到不少损失。入夜后,狄鞑部暂停了攻势。而这两个时辰的战斗,哲顾腾看到了马仲云这帮人的疯狂。

入夜后,马仲云、刘允强和沈文辅不顾众人反对亲统剩余的骑兵分为五队趁夜袭击敌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虽然当天战斗,马仲云部不落下风,然而有生力量损失殆尽,只剩下三千人了。第三天天亮,狄鞑部剩余主力还有一万多人在拉奴木和兰亲自统帅下再次猛攻,马仲云部已经有些支撑不下去了。危机时刻,马仲云想起了大皇帝跟他说的话,那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马仲云决定破釜沉舟,将最后一千人带队投入极限冲锋,马仲云带头冲杀,让这些武国残余精锐看了也为之震惊,他们没想到一个外来使臣能这么玩儿命,也鼓起最后的勇气来反击。然而终究兵力太少,马仲云虽然年轻,但是也体力不支,坚持到中午后,身边只有不足三百人了,全军也只有一千二三百人了。

沈文辅别看平时沉默寡言,不说话,但是打起仗来还真是凶狠。激战中沈文辅的战马被流矢击毙。马仲云将自己的马送给了沈文辅。

沈文辅:“将军,你是主将,这怎么可以啊。”

马仲云:“这时候还分什么主将士兵啊,此时不管谁活着出去都行。”

沈文辅:“将军恩情,末将牢记在心。”

话音刚落,敌军又进行猛攻。再一番激战后,马仲云身边只剩下二百人了,马匹不足五十匹。马仲云因为将战马让给了沈文辅,自己就无马了。刘允强就把自己的马让给马仲云。说:“我是文官,武艺太差,马留给我无用,还是您骑吧。”

马仲云对刘允强说:“这时候,说什么也没用了。也许我们回不去海山洲了,不,甚至是回到京师了。也罢,死就死。”随后投入了最后的冲杀,他仿佛已经不想活了。

就在马仲云等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徐冠雄、哲顾腾率一千俘虏兵杀来救出了马仲云,此时他已经浑身是血,还有多处负伤。

救出后,马仲云说:“多谢将军了。”

哲顾腾:“我也是军人,但还从未见过你这么玩儿命的,我真是佩服。”

话音刚落没多久,在拉奴木和兰部后面突然出发了大股武国军队,原来王万通率领的天子主力部前军三万人抵达,经过一个时辰战斗,拉奴木和兰部大部分已无战斗意志,选择了投降,其余不是被杀就是逃跑。马仲云得以死里逃生,也完成了任务。

二十九日,伴随着王万通前部主力的抵达,武国大军彻底完成了对狄鞑部的合围。三十日,大皇帝和皇长孙统领的剩余十万主力也抵达,展开了对狄鞑部的最后总攻击。九月一日,总攻最后开始。

而马仲云休息两天后,身体初步恢复体力,觐见皇帝要求再战,大皇帝说:“仲云你辛苦了,此战大局已定,你不必再做拼杀了,朕没有看错你。”

最后的激战从一日持续到十日,皇帝的主力和张文弼部主力从东西两个方向展开了猛攻。武国以火器先击敌军骑兵,然后弓弩射击,而后精锐步兵消灭其余骑兵。自己的骑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从两翼包抄,一部分追歼散落骑兵。这是大皇帝惯用的战法,而且屡试不爽。马仲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

九月十日作战结束。经过统计,此战歼灭狄鞑部主力十三万,逃走两万左右。歼灭的人中,敌军死伤八万多,被俘虏五万。武国五十万大军投入了四十万,损伤也有七万人之多。

此战结束后,张文弼要求携带一个月粮草率步骑兵三万追击,皇帝拒绝了。原因是要维持狄鞑部和狄喇部的实力平衡,不然如果狄鞑部被彻底消灭,狄喇部就威胁更大了。然而另外的原因是皇帝已经重病在身了。

九月二十日,皇帝下令班师回朝。

二十五日,皇帝召见马仲云,朱济慈也在,对他的英勇很是赞赏。

大皇帝:“你的八千人还有多少?”

马仲云:“陛下赐臣统率的八千精锐,只有一千三百人了,其余都为国捐躯了,臣有罪。”

大皇帝:“损失是不少,然而你歼敌达到两万多,为大军合围争取了时间,是大功一件。”

马仲云:“臣不敢。”

大皇帝:“朕这几年来留你在京师,是要历练你锻炼你,你已经有所成了。朕原本希望留下你培养你,然而你的心终究还在海山洲,朕也不在留你了,返回京师后,你可以随时返回海山洲,这也是你的愿望。另外朕还有重赏。”

马仲云:“臣谢陛下隆恩。”

大皇帝随即令人宣读诏书,大意如下:

海山洲使臣马仲云来京四年,兢兢业业,恪守臣节。并赞襄军务,随朕北讨,不畏生死,难能可贵。今特加封为代国公,另特简拔京营劲旅六千人连同其原有兵马为其亲军,随扈左右,永为镇守。他日返回海山洲亦然。

此谕   永康二十二年

马仲云:“臣万万不敢领受陛下如此隆恩啊。”

大皇帝:“朕命已出,你就领旨谢恩吧。”

马仲云:“臣领旨谢恩,臣将永为陛下镇守海山洲,誓死不渝。”

马仲云随即退下,这道命令让他十分感动也万分惊喜。选拔六千精锐加上还有一千三百人,另外有两千降军,这样他就有万人的亲军了,这将是他返回海山洲的最大资本。

十月初,皇帝的病情日渐加重,除了朱济慈、张文弼等少数亲信重臣外,任何人不能接近。马仲云也不知道皇帝病情究竟如何,但知道估计熬不到过年了。

十一月二十日,大军返回到边境的开宁城南不远后,大皇帝病逝于军中。为确保朝政和大军的稳定,朱济慈秘不发丧,大军加速前行返回京师。

十二月二十一日,大军和皇帝返回京师。皇太子出城迎接。回宫后,朱济慈向父亲也是皇太子报告了皇帝驾崩的消息。

二十二日,皇太子宣布大皇帝驾崩,自己顺理成章即位。下令全国挂孝。同时宣布明年改元为弘德元年,以朱济慈为皇太子。为父亲上庙号为太宗。

武国太宗去世后,马仲云也在府中守孝。虽然武太宗生前对其有所防范,但是在武国的这几年来对其还是宠信有加,赏赐府邸,加封国公,组建亲军等,无一不是对他的信任。想到此,他还是十分感激的。不久后在外臣参加的出席大皇帝出殡的盛大葬礼上,马仲云哭的十分伤心,让弘德皇帝和朱济慈也颇为震惊。马仲云的大哭确实是带有真情实感的,并非全然做戏。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