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已完结,书中所有的观点,正确的和错误的一并成为了历史,有些观点是有点陡,陡到本书可能在某一天会被突然下架,正如本书前言所说的“有幸一读就是缘分”,当然,也不要太过担心,这是一本收费电子书,读者们的权利和权益会得到合法和合理的保障的。
本来,由于中国文化的内敛,中国人一般不挑西方文化的不是。
由于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已经焦虑得不再守底线的攻击中国,中国是被迫要从文化上作出明确的反击。
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近年来的答记者问中,世界已经明显的感觉到中国的态度在改变,中国已经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了指名点姓的批评、讽刺,本书的想法正是根据当今文化形势的变化而来。
关于范儿级人士的说法,就当成是一个小老百姓的调侃,没有冒犯的初衷,居然越说越起劲,开始还考虑要平缓一些,但后来就收不住了,最后弄成既向西方开火,又向国内开火,这是两面作战,犯大忌。
本书的想法是从不同角度不失时机的开涮西方和西方文化,这种思维模式就必然使国内的范儿级人士躺枪,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逻辑结果。
是在一种友好的、坦率的态度下指出所发现的问题,也肯定了应该肯定的优点,只是表达方式和阅读时的理解方式可能会使读者感到一边倒的文风。
其实,我本善良,谁愿意平白无故的得罪人呢,但该得罪的时候就应该站稳脚跟,就应该坦诚的予以得罪,这大概不算得罪,做人的基本法则不能丢,正因为此,本书的批评来得更耀眼。
社会问题是说不完的,含盖面太大,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感到自己的不足和思想的一些片面,“民科”特色明显。
所以,本书定会给人一个杂的感觉,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本书所展现的思想只是个人想法,开篇时称之为臆想,就是指并不一定现实,把一些不现实的思想告诉别人,别人可能会修正为现实的存在,也可以作为防范的目标。
所以,本书前言提醒了读者,需要理性的阅读本书,保持自己的判断力。
如果你在阅读本书时有过定神思考,我在前面的夸夸其谈,也许可以写成夸夸奇谈就是有价值的。
我想的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即使是想得不对,只要别人能通过这个想法产生新的、有意义的想法,那就对了。
本书前言以及书中反复表达过,这些只是本书的观点,不可全信,特别是中小学生不适合阅读本书,因为书中的一些观点不适合中小学生。
读者们、朋友们提了很多问题,我也作了一些回答,但后来发现这不是个办法,某些问题不仅反复出现,而且不管怎么回答也不能说服所有人,并且一个问题会派生出很多个问题,已经不是一人之力能对答的了,我现在还真的有点怕读者了。
我习惯读纸书,不得已才在电脑上读电子书,对于手机,我只是使用了其通信方面的部分功能,从未在手机上通读过一本书,这是多少年来养成的习惯,可能这辈子改不掉了。
到网上连载也是出版界的同志出的主意,不管是真正在给我出主意,还是要打发我到别的地方问问,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首先表示感谢,然后我照办了,我连载了。
我因此结识了大量的读者和作者,也了解到更多的关于出版方面的话题,我深深的感到,行行的水都很深,生活越来越有意思了。
出纸书是我所想,连载前,这简直成了热恋中的亢奋,后来发现这只是一个单相思,遂端正了思想态度,把这种不太实际的心态调整为对网络读者的责任感,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态度投入连载。
值得标榜的是,本书在近3个月的连载中没有一天中断,没有让读者催更过一次,我越来越把网络当成了奋斗和回味的场所。
在连载过程中,读者们一浪又一浪的对出纸书的建议和愿望,又使我意识到,出纸书的想法,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甚至把2022年当成了我的“22计划”,只是这一次,我的心态平稳得多,如果这个计划最终没能实现,新的一年依然是美丽的,我会更加理解出版社的同志们为什么表现得那么的稳健。
这里要再次提到“有幸一读就是缘分”,我感到连载之初写这句话,自己真是太有预见性了,不能在纸上见,就在网上见,再见,亲爱的读者们。